王鹏;邓强;陈祁青;张彦军;郭铁峰
目的:探讨37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7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完善相关各项检查,排除绝对手术禁忌症后,均行扩大刮除、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均取病灶组织再次行病理检查,结果均与术前病理检查一致.术后随访时采用Bristol膝关节评分,并记录肢体局部是否存在复发、远处转移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截至2017年9月,随访时间为6~38个月,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口均I/甲愈合,伤侧膝关节局部未见复发或远处转移,未见内固定物失效、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患者伤侧膝关节功恢复良好,Bristol膝关节评分为38~50分,平均(44.22±2.8)分.结论:扩大刮除联合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可获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劳永锵;潘海文;胡永波;梁伟春;王明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科收治Kummell病12例,采用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椎体前缘高度比值、VAS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前椎体前缘高度30.2%±6.2%,术后1d椎体前缘高度为64.6%±7.3%,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为63.5%±5.7%,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6.85±1.24)分,术后1 d VAS评分为(1.57±0.80)分,术后6月VAS评分为(1.39±0.80)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d相比,术后6个月疼痛无反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评分为(78.29±12.71)分,术后1 d ODI评分为(13.61±12.67)分,术后6个月ODI评分为(14.02±2.41)分,术后生活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d相比,术后6个月生活功能无反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鹏;邓强;陈祁青;张彦军;郭铁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腰椎管狭窄症系腰椎管中央、恻隐窝或椎间孔狭窄致腰神经受压而引起临床症状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腰背痛、间歇性跋行和下肢放射痛,查体见下肢肌力下降、感觉麻木、腱反射减弱[1].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本病发生机制与神经根受压迫、血循环障碍、炎症介质刺激因素有关[2].对于轻度狭窄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3].非手术治疗虽然不能解除机械性压迫,但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综合康复治疗辅以药物或理疗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水肿及静脉瘀血等因素对神经根、马尾等组织的刺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目前没有充分的临床依据推荐任何既定类型的非手术治疗方式[4-6].中医保守治疗该症有其独到的优势,方法包括补肾活血、补肾祛风湿、健脾化瘀、活血散痹为治则的中药疗法;以牵引和摇摆类为主的推拿手法;以电针、齐刺针、针刀为主的针灸疗法,各家疗效不尽相同[7].杨功旭主任医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中药治法三要”辅以中医手法治疗该症的体系,同时,强调选药时药物兼效性的运用.现将其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清;周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其确切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为验证细胞移植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载体.在各种动物模型中以鼠和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应用为广泛,本文根据近年鼠和兔椎间盘各种退变模型及临床转化应用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邓洪利;张蕊;赵静静;杨瑞泽;周劲松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益气温经方对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 Interaction Protein 1,CKIP-1)介导的破骨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方法:从SD乳鼠中分离破骨细胞体外培养,建立CKIP-1过表达和低表达载体,病毒包装构建稳定表达的细胞系.分为以下5组:破骨细胞对照组(A组),破骨细胞十空载病毒组(B组),破骨细胞+CKIP-1过表达病毒组(C组),破骨细胞+CKIP-1过表达病毒十益气温经方处理组(D组),破骨细胞+ CKIP-1低表达病毒组(E组).病毒感染96 h后,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破骨细胞中,与A组相比,过表达CKIP-1病毒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益气温经方处理后,凋亡细胞比例有升高的趋势,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与A组相比,低表达CKIP-1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CKIP-1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凋亡的功能,益气温经方可能通过逆转这种趋势,抑制骨吸收,从而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刘钟;杨依然;王均华;张佳锋;史晓林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因复发性髌骨脱位而接受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的患者28例,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部分联合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治疗.手术前后根据Lysholm和Kujala评分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为(63.25±5.46)和(62.04±6.51)分,术后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为(92.04±4.10)和(90.32±4.4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术后髌骨无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及髌骨倾斜均阴性.结论: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必要时联合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髌骨稳定性,减少复发.
作者:陈巍;李彬;郑磊;刘意来;王程远;杨洪彬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1].OA患病率与年龄相关,常于中年后多发,40岁人群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则为50%,而75岁以上人群高达80%[1],并且OA较其他疾病更容易影响老年人的行走、上下楼梯和其他下肢功能[2].仇湘中教授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第三批湖南省名中医,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35年余,对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仇师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归结如下.
作者:薛凡;邓豪;邓咪朗;仇杰;仇湘中;赵迪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局部封闭对比单纯局部封闭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刀联合封闭治疗组和单纯封闭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及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后1个月疗效有所下降,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联合封闭可在短期内明显缓解患者关节疼痛及改善关节功能,但疗效会随时间延长而有所减退,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振武;黄永明;田振江;麦秀钧;冯恩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的在体力学参数并进行初步分析验证,对该操作手法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增加手法操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在体力学测量仪,对同一手法操作者对3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5~61岁,平均(52.33±2.34)岁]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操作过程进行动态记录,以测量其在体力学参数(预加载力、大作用力、旋扳力、拇指大推扳力),探讨并分析不同患者所具备的个体特征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带来的影响.结果:1)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在体力学参数平均值如下:预加载力(3.74±0.21)kg,大作用力(7.86±0.24)kg,旋扳力(6.44±0.15)kg,拇指大推扳力(8.69±0.39)kg.2)左右手施行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有着相近的力学参数,左右手的手法操作在临床应用上并无较大区别.3)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与操作者的预加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0.05);受试者的身高、年龄对操作者的旋扳力与大作用力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0.05).结论: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受试者的年龄、体质量、身高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高春雨;冯敏山;朱立国;高景华;银河;魏戌;陈忻;展嘉文;李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兔桡骨骨不连的效果及作用原理.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无菌条件下制作兔双侧桡骨骨不连模型,后造模成功36只,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每组9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为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C组为单纯自体细胞生长因子组,D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细胞生长因子组.在无菌条件下将经兔耳缘静脉采血转移到15 mL的无菌离心管中,在200g的条件下离心20 min.小心将中上层移出并不带任何红细胞,放入15 mL无菌的离心管中.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各种生长因子的浓度.造模12周后对实验动物行体外冲击波及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及16周行X线检查,处死实验动物取活组织进行大体观察、骨痂钙水平测定、骨痂成骨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主要生长因子为VEGF和TGF-β含量分别达到(528.87±38.51)pg/mL和(162.73±21.08)pg/mL,为正常全血中含量的5倍左右.治疗后16周发现A组未愈合;B组骨不连部位开始愈合,但较C和D组薄,有少量骨痂,抗外力较弱;C组基本达到愈合,但较D组稍薄;D组达到骨性愈合,表现为骨不连部位平整光滑,颜色亮,质地硬.X线片观察治疗后16周发现,A组骨折间隙无明显改变;B组骨折间隙有改变,但较C和D两组较差.C和D两组骨不连间隙变化明显,其中D组变化较C组更为明显.A组与B,C,D组骨不连间隙4,8,12及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痂生成量4,8,12及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及D组骨钙水平4,8,12及1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痂成骨细胞计数4,8,12及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细胞生长因子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体外冲击波和单纯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细胞生长因子为临床治疗骨不连提供了一种良好协同方法.
作者:张中禹;谭勇海;金鑫;鞠昌军;严伟;姜红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2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术中对假体安装、肱骨结节解剖位置可靠固定,术后实施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1~26个月,平均20.6个月.26例无疼痛,2例轻微疼痛.大结节吸收1例,关节囊内异位骨化1例,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1例.未出现感染、肩关节不稳定、假体周围骨折等.肩关节平均外展95°,前屈105°,外旋40°,内旋约至第二腰椎水平.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规范功能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军;郭梁;史晓林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础,是造成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根本原因[1,2],目前,椎间盘压力的增加、营养供给的不足、炎性反应的发生以及遗传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原因[3],但关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仍待研究.基因芯片(Gene Chip),属于计算机芯片的一种,在生物芯片(Bioehip)中应用广泛,同时技术也成熟,其技术原理类似于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属分子杂交,通过探针与固定在芯片上的大量cDNA和EST或寡核苷酸的杂交来实现,该技术在大规模基因发现、基因分析、基因组研究,尤其是在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4].目前,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已然成为国内外科研的新导向,笔者兹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刁志君;姜宏;刘锦涛;李晓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耳穴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35例跟痛症患者,治疗上予中药熏洗联合耳穴疗法.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估中,痊愈率68.6%,总有效率达91.4%.对有效的3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复发率为15.6%.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耳穴疗法治疗跟痛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江显俊;陈卓婷;陈文亮;黄杰烽;丁谷渊;童培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术后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均治疗6个月.观察组口服金天格胶囊,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3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3个月和6个月后的VAS评分及两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骨痂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钙、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不同时间段后,断端骨痂X线评分对比均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折愈合时间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天格胶囊用于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患者,能有效增加骨密度和缓解疼痛,促进骨痂形成并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均华;肖蔚林;杨依然;史晓林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病灶清除及灌洗引流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因腰椎间隙感染于本院住院部行该术式的15例患者,记录患者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VAS评分,运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4.5±10.0)岁,L1S1各节段均有发病,其中13例单节段发病、2例连续双节段发病.术前均有腰痛,伴或不伴有臀部及下肢放射痛、麻木、乏力等症状.入院前7例有发热史,2例在血培养中发现细菌,4例近期行手术史.入院后2例患者在血培养中发现细菌.15例患者均顺利行病灶清除,手术用时(1.9±0.5)h,5例留置灌洗引流装置,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标本涂片或培养4例发现细菌.2例L3~4节段患者因后期疼痛症状反复于术后2周内行腰椎融合术.住院时间(21.4±10.2)d,所有患者术后疼痛、麻木、乏力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术前VAS评分(5.8±1.4)分,出院VAS评分(1.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术后随访(8.9土4.0)个月,影像学可见病灶炎症吸收、椎间骨性融合,炎症指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1例,良2例,可2例,差0例.结论:经皮内镜病灶清除及灌洗引流治疗腰椎间隙感染具有微创的优点,能够直接清除病灶,获取足量病灶组织进行病检,缩短治疗周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作者:陈树东;李永津;杜炎鑫;苏国义;侯宇;陈博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儿童股骨粗隆部骨肿瘤或瘤样病损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治疗儿童股骨粗隆部骨肿瘤或瘤样病损并病理性骨折6例:男2例,女4例;年龄8~12岁,平均10.3岁.病理结果: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孤立性骨囊肿1例.手术采取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接骨板内固定.结果:6例均随访至恢复日常生活,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6个月.参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进行功能评估及Harris功能评分.术后后复查股骨正侧位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病灶未见复发或转移,植骨区域骨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变形等,手术部位均无感染、骨髓炎,双下肢等长,无再次骨折及髋内翻畸形等发生.结论:儿童股骨粗隆部骨肿瘤或瘤样病损并病理性骨折虽治疗困难,但手术中能利用多种手段处理瘤体细胞,采用同种异体骨充分植骨结合PHILOS接骨板的有效固定,可以减少复发,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
作者:黄煊怀;李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益肾通痹方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水平、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KOA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膝关节镜清理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通痹方治疗.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检测患者IL-1β,MMPs-9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6%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和MMPs-9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及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8+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通痹方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可有效改善早中期KOA患者IL-1β,MMPs-9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
作者:王振华;胡月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比较新型小夹板外固定与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行手法复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30例(夹板组),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术后随访观察,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解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7.1个月.30例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优6例(20.0%)、良16例(53.3%)、中7例(23.3%)、差1例(3.4%),优良率73.3%;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4例(13.4%)、良15例(50.0%)、中8例(26.6%)、差3例(10.0%),优良率63.3%;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PHILOS钢板内固定与新型夹板外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新型夹板外固定疗法在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岳肖华;孙研;杜雅超;吕伯杨;李晏乐;季英霞;成永忠;程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反式维甲酸(TRA)对体外培养大鼠软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形态和软骨退变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出生24 h SD大鼠关节处软骨,Ⅱ型胶原酶多次消化后获得原代软骨细胞,取P1代细胞进行实验.对照组软骨细胞于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而TRA组是在对照组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10μmolTRA进行培养.培养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和MMP13的表达,DMMB法测定细胞中GAG的含量,定量PCR检测ADAMTS5,MMP9,A-can,Sox9,COLX和ALP的表达.结果:TRA组的软骨形态由原来的多角形变成长梭形,且TRA组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同时下调基质蛋白Ⅱ型胶原,A-can,GAG含量及转录因子Sox9表达,上调MMP13,MMP9,ADAMTS5,COLX及ALP的表达.结论:TRA具有促进软骨退变的作用,可用于建立体外软骨退变模型.
作者:胡鸿扬;薛艳;曹月龙;庞坚;郑昱新;丁道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过屈位K线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关系,为术前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2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骨化物与K线的位置,在颈椎过屈位X片上分为过屈位K线阳性组及过屈位K线阴性组,两组患者均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以评定过屈位K线的临床使用价值.结果:术后1年,两组患者JOA评分均上升,过屈位K线阳性组术后疗效优于过屈位K线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过屈位K线阳性组JOA改善率高于过屈位K线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屈位K线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有关,过屈位K线阳性患者术后疗效优于过屈位K线阴性患者,术前过屈位K线阳性患者可首选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作者:肖祥;麦烙棋;杨仁轩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