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骨折24例

张会增;张同润;睢更义;刘玉波;马楠

关键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复杂四肢骨折, 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骨折临床疗效和技术优势.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四肢长骨骨折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7~72岁,平均45岁.对手术固定时间、出血量、固定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24例全部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固定手术时间35~65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120~600 mL,平均350 mL.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本组24例随访期内无骨感染、内固定松动、脱落、断棒、断钉和关节僵硬现象发生.肢体功能评价依据Sanders标准进行:优22例,良1例,可1例,总优良率95.8%.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集钢板、髓内钉、外固定架的优势为一体,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的特点,是复杂四肢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牛膝总皂苷对实验兔膝骨关节炎滑膜组织的影响

    目的:观察牛膝总皂苷(TSA)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滑膜组织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实验兔分为正常组8只、OA模型组32只,OA造模成功后将OA模型组分为OA模型阳性对照组、OA模型空白组、OA模型TSA低剂量组、OA模型TSA中剂量组、OA模型TSA高剂量组,各6只,分别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蒸馏水、TSA低剂量、TSA中剂量、TSA高剂量灌胃2个月后进行关节粘连改善度测定、滑膜组织病理HE染色、滑膜炎KRENN评分、β-catenin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及关节液TNF-1,IL-1β,MMP-3含量检测.结果:实验兔OA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2个月,与OA模型空白组关节粘改善度比较,OA模型阳性对照组和OA模型TSA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阳性对照组与OA模型TSA高卉1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滑膜HE染色和滑膜炎评分比较,OA模型空白组见大量滑膜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滑膜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滑膜组织周边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增生,呈重度滑膜炎表现,OA模型阳性对照组见中度滑膜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滑膜细胞增生、排列不规则,滑膜组织周边可见少量毛细血管增生,呈中度滑膜炎表现,OA模型TSA高剂量组见轻度滑膜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滑膜细胞增生、排列尚规则,滑膜组织周边可见微量毛细血管增生,呈轻度滑膜炎表现;β-catenin蛋白免疫组化比较,OA模型阳性对照组和OA模型TSA高剂量组与OA模型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A模型阳性对照组与OA模型TSA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正常组比较TNF-1,IL-1β,MMP-3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TSA高剂量组与OA模型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OA模型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牛膝总皂苷能有效抑制OA滑膜炎症,改善关节粘连度,降低滑膜组织β3-catenin蛋白表达以及减少关节液TNF-1,IL-1β,MMP-3因子含量,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余阗;彭力平;马笃军;陈达;王立新;肖伟;谭锐泉;徐文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骨折24例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骨折临床疗效和技术优势.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四肢长骨骨折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7~72岁,平均45岁.对手术固定时间、出血量、固定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24例全部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固定手术时间35~65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120~600 mL,平均350 mL.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本组24例随访期内无骨感染、内固定松动、脱落、断棒、断钉和关节僵硬现象发生.肢体功能评价依据Sanders标准进行:优22例,良1例,可1例,总优良率95.8%.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集钢板、髓内钉、外固定架的优势为一体,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的特点,是复杂四肢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作者:张会增;张同润;睢更义;刘玉波;马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18例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均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个月.肘关节评分按Cassebaum功能评定:优1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8.9%.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严重的神经损伤及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推荐使用.

    作者:陈庆真;杜兰翔;袁慧敏;邵敏;胡年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密骨方对去卵巢大鼠骨折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切除Wistar大鼠卵巢后致其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密骨方对骨质疏松后骨折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组(OVX)、骨质疏松骨折密骨方组(MGF).模型组及密骨方组行卵巢摘除术,并在5个月后骨折造模.密骨方组按100 mg/(kg·d)剂量的密骨方汤剂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分别在第14,28,42天各取5只断头取材,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Tracp的含量,SABC法检测骨折端IL-6的表达.结果:OVX组TNF-α,IL-6及Tracp在时间的变化上呈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骨方组中TNF-α,IL-6及Tracp在时间的变化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密骨方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的含量和骨折端炎症因子IL-6的表达,诱导Tracp在血清中的含量下降,促进骨质疏松后骨折愈合.

    作者:周丹丹;张梓瑞;李强;杜原瑗;汪学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接受治疗的年龄大于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中,根据营养风险筛查,挑选出符合营养不良状况(NRS评分≥3)的83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对照组行髋部骨折术后正常饮食干预,不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接受正常饮食干预治疗的基础上,自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指标:1)入院时、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的差异;2)术后切口液化、压疮、肺部感染、腹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康复效果.结果:1)术后第7天观察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跟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术后第1天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天观察组的上述四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液化、压疮、肺部感染、腹胀、影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6个月时,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康复效果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大,有助于减少术后切口液化、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值得推广.

    作者:叶会跃;黄旻;柳岩;戴美勇;吴云强;朱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益肾健骨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48例

    目的:研究益肾健骨丸对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人,女性20人,口服益肾健骨丸2个疗程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服用益肾健骨丸后患者WOMAC评分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健骨丸能够改善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孟建;戴刚;吴锦秋;邵鸿;程振东;兰如华;王荟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椎体成形术中高粘度骨水泥与普通骨水泥渗漏的比较

    目的:比较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中应用高粘度骨水泥与普通骨水泥渗漏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且获随访OVCFs并行PVP患者,按治疗方法被分为两组:A组使用高粘度骨水泥,B组使用普通骨水泥.其中A组35例,男16例,女19例;B组46例,男17例,女29例.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VAS评分A组术前第1天(7.56±0.56)分,术后第3天(2.12±0.96)分,末次随访(2.01士0.88)分;B组术前第1天(7.50±0.68)分,术后第3天(2.12±1.5)分,末次随访(2.41±1.4)分,两组手术前后VAS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PB<0.01),两组手术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5.71%,B组19.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治疗OVCFs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高粘度骨水泥还具有瞬间高粘度,可注射时间长、定向可控注射的优点,能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作者:梅贤忠;刘修华;甘学文;左云周;樊帆;严浩;左昌俊;鲁齐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提肩顶胸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431例

    目的:介绍提肩顶胸法整复手法并观察提肩顶胸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提肩顶胸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43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标准和临床表现改善度评价标准,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VAS评分为(7.43±2.47),治疗后VAS评分为(2.12±1.45),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度,治愈375例,治愈率87.01%;显效33例,显效率为7.66%;好转21例,好转率为4.87%;无效2例,无效率为0.46%.结论:提肩顶胸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疗效显著,可作为胸椎小关节紊乱整复手法之一在临床选择使用.

    作者:柳小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后内间室入路切除胭窝囊肿32例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后内间入路切除胭窝囊肿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本科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2例关节镜下切除胭窝囊肿手术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6~52岁.记录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评估程度,手术前后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恢复至I级及以上的恢复率及术后随访膝关节MRI检查胭窝囊肿复发率.结果:术后Lysholm评分评估程度,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较术前改善,无复发患者.结论:关节镜下后内侧间室入路切除胭窝囊肿是一种临床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谭明伟;吴美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益气通络汤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应用益气通络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骨伤科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在术后抗感染补液基础土,于术后次日予以口服益气通络汤,连续服用28 d,对照组只在术后予以抗感染和补液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1,2,4,8周及第12周JOA评分、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40分).结果:两组JOA评分、脊髓功能状态评分(40分法)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1周及第2周时评分并不比术后次日有明显改善,同时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时,观察组40分法结果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第8周及第12周时,JOA评分及40分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服用益气通络汤,可以改善麻木、冷胀、紧束、沉重、行走不稳等残留症状,促进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李永文;庞梅桂;薛翠珍;郑红波;冯璤;陈庚;陈波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型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及克氏针治疗A型Lisfranc损伤27例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拉力螺钉及克氏针治疗A型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总结应用经验.方法:对27例A型Lisfranc损伤的患者进行微型LCP结合拉力螺钉及克氏针治疗,术后定期放射学检查并观察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患者患足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15个月(平均6.5个月)对27例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骨折再次移位、骨折不愈合、伤口感染;末次随访时3例出现行走疼痛,其中1例足弓形态异常,诊断为扁平足,2例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表现,需口服镇痛药;27例患者AOFAS评分结果示:优(90~100分)19例,良(80~89分)5例,可(70~79分)3例,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88.9%.结论:微型LCP结合拉力螺钉及克氏针治疗A型Lisfranc损伤疗效显著,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李雪松;邸薇宁;李景银;王宇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49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32例,采用髓内钉治疗17例.术后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结果:49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48±1.99)个月,骨折均愈合.在手术时间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大于髓内钉组,但骨折愈合时间小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SPADI量表评分,两组总分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度评分锁定钢板组优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疗效相当,但锁定钢板固定效果更牢固,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云鹏;吕朝晖;李伟举;陈汉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铍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80例

    目的:观察镀针松解枕下肌群、颈部肌筋膜激痛点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铍针松解治疗.松解部位主要为枕下肌群、颈后伸肌群、上背部及肩部肌群痛点等.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疗程为4次,患者第1次治疗前、第2次治疗结束后(第3次治疗前)、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情况.结果:经2个月随访,80例患者均完成本次治疗过程.本组病例临床治愈53例,显效20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为66.25%,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1.25%.结论:铍针疗法操作简便,对改善颈源性眩晕症状疗效确切,痛苦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许仕龙;苏海涛;王羽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针(ESIN)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疗效.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6~14岁,平均9岁11个月.其中Judet分度Ⅱ度6例,Ⅲ度8例,Ⅳ度4例.结果:18例全部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8~18个月).按照Métaizeau功能评价:优为12例,良为4例,一般为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方法,其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陈志龙;徐霞;张德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颈后路单纯切除黄韧带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基于医院的回顾性病例研究探讨颈后路单纯切除黄韧带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骨科行颈后路单纯切除黄韧带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20例患者,预期随访时间2~4年,平均随访34个月,通过JOA评分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前JOA评分(10.59±2.53)分,术后为(14.35±2.35)分,JOA评分改善率为56.28%(t=4.13,P<0.05);20位患者临床疗效优13例,良5例,中2例.结论:颈后路单纯切除黄韧带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显著,且手术操作简便,在使椎管获得有效减压的同时,可以大程度保留颈椎后方骨性结构,避免和减少术后轴性症状、C5麻痹等并发症.

    作者:李向辉;夏建龙;丁洪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olles骨折无创外固定研究进展

    Colles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段,尤其在60~75岁阶段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多为低能量跌伤所致[1,2],其原因与老年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随着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Colles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因之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Colles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两大类,其中外固定方式包括小夹板、石膏、高分子夹板、树脂绷带、低温热塑板、支具等,这些外固定方式优点是无创伤、痛苦少、骨折愈合快、治疗费用低,是医生、患者、医保、医管部门都乐于接受的治疗方式.本文对Colles骨折的无创外固定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聂伟志;隋显玉;胡雅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18例新鲜尸体股骨颈骨折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强化组和非强化组,非强化组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平行排列固定,在此基础上,强化组在C臂机透视下向空心钉内灌入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置于室温使骨水泥彻底凝固后,在相同模式下,测试两组标本的生理负荷,700 N加载下标本位移变化值及压缩承载大负荷,同时比较扭转10°,30°及90°时的扭转刚度.结果:强化组的平均700 N加载下标本位移变化值明显低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1);压缩承载大负荷明显高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1);螺钉扭转角为10°和30°时,强化组的扭转力均明显高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t=5.49;P<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强化能明显提高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稳定性,增强股骨颈部的抗压缩能力,并提高扭转刚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白正发;郇科;王晓波;张飞;吴卓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36例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老年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36例)和手术组(42例),保守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肩关节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保守组患者影像学骨折复位优良率为52.78%,而手术组优良率为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保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手术组(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3.952 0,P=0.000 1);在术后第6周及第3个月随访,手术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均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逐渐变小,在术后第6个月、1年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75.oo%,手术组优良率为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1.005 2,P=0.314 8).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老年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但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并发症更少.

    作者:陈苑妮;黎清斌;张兆华;劳永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实际选择治疗方案将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35例和对照组(椎弓根钉内固定)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obb角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分别为(95.33±8.47)%与(49.85±5.22)%,(4.32±1.06)°与(27.33±3.58)°,(94.01±8.30)%与(49.97±5.30)%,(5.10±1.13)°与(27.29±3.6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提高1级、2级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33±8.47)%与(94.01±8.30)%,(4.32±1.06)°与(5.10±1.13)°,20.00%与6.67%,11.43%与10.00%(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结束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Cobb角丢失度、ODI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5±0.20)%与(7.31±1.46)%,(1.25±0.38)°与(7.39±1.52)°,(15.46±4.38)与(24.16±4.59),60.00%与33.33%(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0%与20.00%(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丢失更少,腰背部功能及疼痛改善效果更佳,内固定失效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繁军;崔彦彬;李涛;牛占岭;朱利;周兴华;郭德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TED与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后路开放减压腰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标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e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权威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用NOS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进行评分,按照标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论文,1 564例患者,其中PTED组839例,FD组725例.PTED在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卧床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FD作为传统经典的术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另外,在疗效评估方面,FD和PTED的VAS指数并没有明显差异,但PTED远期ODI指数较FD好,可认为终疗效方面PTED具有一定优势.结论:PTED与FD均为目前流行的术式,但有不同特点,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吕浩源;肖强兵;张艳佶;陈旻星;朱天娇;宋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