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C-erbB-2和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许健;张颂;章远江;金科;顾晓红

关键词: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上皮性钙黏附素, 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根据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110例乳腺癌分为淋巴结无转移组(A组,70例)、淋巴结转移1-3个组(B组,17例)和淋巴结转移≥4个组(C组,23例),免疫组化法检测C-erbB-2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A组C-erbB-2阳性率为37.1%,明显低于B组的64.7%和C组的91.3%(P<0.05和P<0.01),且C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E-cadherin阳性率为74.3%,明显高于B组的47.1%和C组的17.4% (P<0.05和P<0.01),且C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C-erbB-2高表达和E-cadherin低表达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胆胰分流术治疗胆胰反流性慢性胰腺炎

    目的 探讨胆胰反流性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6例胆胰反流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5例接受胆胰分流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强度及频度.结果 15例行胆胰分流术患者中,疼痛有效缓解14例.结论 对于有明确胆胰反流证据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胆胰分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骆助林;汪涛;张炳印;刘湘林;庞勇;田伏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食管鳞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及胃癌HER2基因的扩增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ESCC)、食管-胃交界部癌(CEGJ)、胃癌(GC)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ESCC、CEGJ、GC根治术后的切除标本76、50、48例和相应癌旁正常上皮组织各21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水平.结果 HER2基因扩增率在ESCC、CEGJ、GC分别为3.9%(3/76)、24.0%(12/50)、18.8%(9/48),在正常上皮组织均不扩增.ESCC的HER2基因扩增与肿块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EGJ、GC基因扩增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ESCC比较,CEGJ与GC的生物学行为更相似.结论 HER2基因在CEGJ和GC中的扩增可能和肿瘤发生有关,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ESCC的HER2基因扩增率较低,但如有扩增,提示肿瘤更易转移.

    作者:赵坤;黄俊星;钱荣誉;肖蔚;宋振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80例PICC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回顾分析180例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避免和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80例,男137例,女4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2.36岁.原发疾病:肺癌58例,肠癌40例,胃癌33例,乳腺癌21例,恶性淋巴瘤12例,前列腺癌14例,其他恶性肿瘤2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0-321 d,平均135.21 d.其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6例(8.9%),穿刺点渗血11例(6.1%),导管堵塞8例(4.4%);导管脱出3例(1.7%).

    作者:顾金美;汤欧;姚启燕;夏春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非化疗药物输液性外周静脉炎危险性评估表的建立与应用

    作为治疗疾病、供给营养常用的手段,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输液性静脉炎是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不仅可以引起败血症、增加病死率,而且影响原发疾病的诊治;既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1-3]日常工作中接受非化疗药物、采用外周静脉输液的患者发生的外周静脉炎更值得重视[3,4].我院近年来对非化疗药输液性外周静脉炎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在对住院患者进行相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一些个体化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蓓;王贇;徐兰英;蒋银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围术期护理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手术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等.对于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多数术者在该手术中常规行巩膜穿刺排出视网膜下液,有部分学者认为放液不是必需的,只要加压物顶压合适,视网膜脱离很快可以得到治愈.我们在小手术量的指导思想下设计并实施了不放液的巩膜扣带术,并对该改良手术需要的手术技术、设备及围术期护理进行了回顾总结.

    作者:黄晓云;张为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卵巢巨大囊性肿块蒂扭转的CT表现

    卵巢肿瘤蒂扭转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囊性肿块发生蒂扭转的机率明显高于实性肿块.因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而往往行CT检查.当囊性肿块体积巨大时,CT扫描对其进行定位诊断及识别有无发生扭转较困难.提高对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CT表现的认识,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本组通过分析6例卵巢巨大囊性肿块的CT特征,旨在探讨卵巢巨大囊性肿块蒂扭转CT表现的认识,并探讨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慧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的支架治疗

    目的 探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共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共放置30枚支架.其中,气管狭窄26例支架27枚,气管并左右主支气管狭窄1例行Y形支架1枚,气管并右主支气管狭窄1例支架2枚.全部支架均置入成功,立即解除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存活时间5.5个月.结论 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能有效缓解呼吸困难.

    作者:王书祥;孙陵;吕朋华;王福安;耿素萍;蔡明玉;黄文诺;王立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首发表现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首发表现为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均行CT平扫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7例中,胃肠道淋巴瘤20例,18例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或肿块,其中5例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脾淋巴瘤3例,2例伴有腹主动脉周围、小网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淋巴瘤2例,胆囊淋巴瘤1例.单纯累及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11例,主要累及到肠系膜、胰周、小网膜、腹主动脉周围等部位,多数肿大淋巴结呈实性,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术前误诊共9例.结论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以指导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作者:胡粟;胡春洪;郭亮;戴慧;陈铟铟;苗焕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评估肿瘤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m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评估肿瘤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价值.方法 肿瘤患者化疗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全身骨显像肾脏过度显影的63例,行GFR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和B2-微球蛋白(B2-MG)测定.按GFR水平分轻度降低组(15例,GFR 80-50 ml/min)、中度降低组(31例,GFR 50-30 ml/min)和重度降低组(17例,GFR<30 ml/min).对照组20例为未化疗的全身骨显像肾脏显影正常的肿瘤患者.比较四组血清BUN、SCr及B2-MG差异.结果 63例患者GFR均低于对照组.GFR中度降低时,血清B2-MG高于对照组(P<0.01).GFR重度降低时,血清BUN及B2-MG均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 99mTc-DTPA GFR测定对诊断肿瘤化疗后的早期肾损伤较血清BUN、SCr及B2-MG灵敏.

    作者:谭维琴;崔建和;杨士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ed1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分析中介体19亚基(Med19)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RT-PCR检测Med19基因在6株人乳腺癌细胞ZR-75-30、MDA-MB-231、SK-BR-3、T-47D、HCC-1937及MCF-7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ed19蛋白在150例临床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ed19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株ZR-75-30、MDA-MB-231、SK-BR-3、T-47D、HCC-1937及MCF-7中均有较高丰度的阳性表达.乳腺癌组织中Med19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9.3%(P<0.01).Med19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病理高分级相关(P<0.01),未发现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组织类型、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结论 Med19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戴桂萍;李莉华;郭子健;王晓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术后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护理

    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是脑血管疾病术中或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巨大型脑动脉畸形(AVM)(直径≥6 cm)者术后发生NPPB达12%-21%[1].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手术治疗巨大型AVM患者16例,发生NPPB 2例,发生率12.5%,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6例巨大型AVM患者中,男12例,女4例;发病年龄36-48岁,中位年龄42.5岁.首发症状为AVM出血11例,癫痫发作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巨大型AVM.2.方法16例均行AVM切除术,在术中适度控制性降压,术后扩容脱水降颅压,及时降低头部温度,控制烦躁不安,预防癫痫发作等.

    作者:张秋芳;沈梅芬;凌芳;徐颖;毛幼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FDG PET/CT显像和核素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CT显像和核素全身骨扫描(BS)诊断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等数据库,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分标准(QUADAS)进行质量评价,使用“Meta-DiS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敏感性、特异性等的点估计值及合并统计量,获得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18F-FDG PET/CT诊断的合并敏感性为0.93(95% CI:0.89-0.96),合并特异性为0.98(0.97-0.98),AUC为0.9854.BS诊断的合并敏感性和合并特异性分别为0.71(0.64-0.76)和0.91(0.90-0.93),AUC为0.9386.结论 与BS相比,18F-FDG PET/CT在诊断骨转移时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程旭;徐兆强;李永军;王杰;包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 (COX-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0例胃癌组织中COX-2、EGFR和PgP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36.1%和68.6%.其中,COX-2和PgP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EGFR与胃癌的侵袭程度有关联,PgP与患者的性别有关联.三者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检测COX-2、EGFR和PgP可用于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进行评估.

    作者:孙晓春;朱卫金;吴乐乐;谢岩;朱伟;许文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HER3高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 (HER3)在人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161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HER3表达.构建针对人HER3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对HER3高表达的胃癌细胞株进行转染,检测转染前后胃癌细胞株增殖、迁移率、凋亡率变化.结果 HER3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神经脉管侵犯及预后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HR:4.044,95% CI:2.149-7.609,P=0.000)、HER3高表达是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HR:1.922,95%CI:1.081-3.416,P=0.026).HER3 siRNA处理胃癌细胞株后,HER3表达下调,胃癌细胞株增殖(72 h时,MNK45 vs.MNK45siRNA,SGC7901 vs.SGC7901 siRNA:P<0.05; 96 h时,MNK45 vs.MNK45 siRNA:P<0.05,SGC7901 vs.SGC7901 siRNA:P<0.01)、迁移受抑制(P=0.0071),凋亡增加(MNK45 vs.MNK45siRNA:P=0.0019;SGC7901 vs.SGC7901 siRNA:P=0.0061).结论 HER3与胃癌恶性表型密切相关,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之一,有可能成为治疗新靶点.

    作者:李刚;陈芸;顾荣民;文旭;明学志;陈环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成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疗效果

    目的 总结25例成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成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心功能改善,运动耐量增加.除1例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放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随访1-10年,1例因二尖瓣重度返流,心功能不全,再入院调整心功能.2例术后5年出现中-重度三尖瓣返流.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缓解.其余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疗效确切.

    作者:贺继刚;沈振亚;滕小梅;余云生;黄浩岳;叶文学;丁英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表观弥散系数鉴别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T1a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价值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T1a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乏脂肪RAML及16例T1a期CCRCC患者的常规MR表现、化学位移成像及ADC值,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作ROC曲线分析.结果 乏脂肪RAML的平均ADC值为(1.062±0.131)×10-3 mm2/s,明显大于T1a期CCRCC的(0.742±0.137)×10-3mm2/s(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以0.881×10-3 mm2/s为佳鉴别阈值,其诊断乏脂肪RAML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5%.结论 ADC值有助于乏脂肪RAML与T1a期CCRCC的鉴别诊断.

    作者:孙军;邢伟;陈杰;沈楠;陈铜兵;曹赟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羽扇豆醇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

    目的 探讨羽扇豆醇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 25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羽扇豆醇1mg/只高剂量组(A1组)、羽扇豆醇0.5mg/只中剂量组(A2组)、羽扇豆醇0.25 mg/只低剂量组(A3组)、模型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减弱强度的预处理方式建立aGVHD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aGVHD小鼠的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 A1组小鼠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B组(27 d vs.17 d)(P<0.05);与B组相比,A1组aGVHD病理改变减轻,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P<0.05),而A2、A3组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剂量羽扇豆醇可显著延长aGVHD小鼠生存时间,有效减轻aGVHD病理损害程度.

    作者:梁勇;马守宝;胡命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雷公藤甲素诱导人肝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诱导人肝细胞L-02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雷公藤甲素50 nM实验组,处理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试剂盒检测细胞色素C的浓度以及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上升,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细胞色素C浓度、ROS荧光强度、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上调(P<0.05或P<0.01).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L-02细胞的存活,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L-02细胞凋亡,下调Bcl-2与Bax比率,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诱导ROS生成,进一步破坏线粒体膜,增加细胞色素C的释放,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终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马嘉;吴新安;都兴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pT3期肠型胃癌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中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84例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有无肿瘤出芽进行判断.结果 HE染色下肿瘤出芽发生率为52.4%(44/84),与免疫组化染色的59.5%(50/84)相仿(P>0.05).肿瘤出芽在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的pT3期肠型腺癌的出芽率分别为69.6%和71.1%,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39.3%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6.2%(P<0.05);随着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多,高度肿瘤出芽也越多(P<0.05).高度肿瘤出芽与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结论 应用CKpan免疫染色有助于判断pT3期胃肠型腺癌肿瘤出芽;肿瘤出芽检测可有助于预测pT3期胃肠型腺癌淋巴结转移.

    作者:黄文斌;赵有财;黄悦;李俐;杨小兵;王劲松;赵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目的 评估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200例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的症状评分,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200例患者中122例(61.0%)完成2年以上的治疗.舌下脱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个月时,有效率40.1%;治疗6个月、1年和2年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分别为82.3%、82.0%和89.3% (P<0.05).儿童组(84例)的总有效率为94.9%(56/59),总治疗依从率为70.2%(59/84),均明显高于成人组(116例)的84.1%(53/63)和54.3%(63/116) (P<0.05).治疗期间共发生轻、中度不良反应13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

    作者:徐桂容;杜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