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T3期肠型胃癌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意义

黄文斌;赵有财;黄悦;李俐;杨小兵;王劲松;赵建华

关键词:肠型胃癌, 肿瘤出芽
摘要:目的 探讨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中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84例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有无肿瘤出芽进行判断.结果 HE染色下肿瘤出芽发生率为52.4%(44/84),与免疫组化染色的59.5%(50/84)相仿(P>0.05).肿瘤出芽在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的pT3期肠型腺癌的出芽率分别为69.6%和71.1%,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39.3%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6.2%(P<0.05);随着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多,高度肿瘤出芽也越多(P<0.05).高度肿瘤出芽与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结论 应用CKpan免疫染色有助于判断pT3期胃肠型腺癌肿瘤出芽;肿瘤出芽检测可有助于预测pT3期胃肠型腺癌淋巴结转移.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多系统萎缩早期征象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多系统萎缩(MSA)患者临床表现的早期识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MSA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确诊MSA的患者,均至少有3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史;美多巴治疗2年后失效的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均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而后期表现出多系统累及的症状,从而被确诊MSA.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以作为识别MSA的早期临床症状,同时需要重视美多巴治疗效果差的帕金森病患者.

    作者:邱晨红;赵中;程庆璋;裴少芳;沈明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谱线与抗核抗体联合检测在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1].故我们对54例PBC患者及4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谱线、抗核抗体检测,来观察其阳性率并加以分析,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作者:陆俊忠;张迎梅;陈莹;杨玉芹;王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术后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护理

    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是脑血管疾病术中或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巨大型脑动脉畸形(AVM)(直径≥6 cm)者术后发生NPPB达12%-21%[1].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手术治疗巨大型AVM患者16例,发生NPPB 2例,发生率12.5%,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6例巨大型AVM患者中,男12例,女4例;发病年龄36-48岁,中位年龄42.5岁.首发症状为AVM出血11例,癫痫发作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巨大型AVM.2.方法16例均行AVM切除术,在术中适度控制性降压,术后扩容脱水降颅压,及时降低头部温度,控制烦躁不安,预防癫痫发作等.

    作者:张秋芳;沈梅芬;凌芳;徐颖;毛幼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生物蛋白胶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生物蛋白胶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5年4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手术加灌注)24例和对照组(传统切割挂线疗法)24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组24例患者一次性治愈22例,占91.7%;失败2例,经二次手术治愈,住院时间平均25 d,治愈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术后应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降低了手术难度,使创面痛苦小,安全性高,肛门功能得到维护,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是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吴金萍;张兵;王雪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组织精氨酸酶1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精氨酸酶1(Arg-1)在乙型肝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HBsAg阳性肝穿刺及手术标本118例,按肝炎修正HAI记分法分为G0-G4级和S0-S4期,用Western blot检测Arg-1蛋白在G0,G4,S0,S4组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rg-1在G0,G1,G2,G3,G4及S0,S1,S2,S3,S4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Arg-1在G0、S0组高表达,在G4、S4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Arg-1弥漫表达于G0、S0组肝细胞胞浆和部分肝细胞胞核,门管区肝细胞表达更为明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增加,Arg-1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且表达强度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P<0.01).结论 Arg-1与乙型肝炎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组织学分级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肖锋;顾春燕;钱铮;肖旭;朱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NF-κB p65 siRNA对延迟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核因子kappa B(NF-κB) p65的小干扰RNA (siRNA)对延迟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血管内皮细胞(EOMA)分为7组:A组(空白对照),B组(阴性对照),C组(TNF-α处理),D组(siRNA处理),E组(scramble siRNA处理),F组(TNF-α+ siRNA处理),G组(TNF-α+scramble siRNA处理).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作为转染试剂将化学合成的小鼠NF-κB p65 siRNA转染入相应的EOMA细胞,24 h后在C组、F组和G组中加入TNF-α(终浓度为20 ng/ml).于TNF-α加入后的6h提取各组细胞总RNA,RT-PCR法测定EOMA细胞内E选择素(E-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结果 F组EOMA细胞内E-selectin、ICAM-1、IL-1α和VCAM-1表达明显高于A组,的明显低于C组和G组(P<0.01).结论 特异性siRNA抑制NF-κB p65表达可以有效抑制延迟性排斥反应.

    作者:周晓彤;沈振亚;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滕小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食管鳞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及胃癌HER2基因的扩增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ESCC)、食管-胃交界部癌(CEGJ)、胃癌(GC)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ESCC、CEGJ、GC根治术后的切除标本76、50、48例和相应癌旁正常上皮组织各21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水平.结果 HER2基因扩增率在ESCC、CEGJ、GC分别为3.9%(3/76)、24.0%(12/50)、18.8%(9/48),在正常上皮组织均不扩增.ESCC的HER2基因扩增与肿块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EGJ、GC基因扩增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ESCC比较,CEGJ与GC的生物学行为更相似.结论 HER2基因在CEGJ和GC中的扩增可能和肿瘤发生有关,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ESCC的HER2基因扩增率较低,但如有扩增,提示肿瘤更易转移.

    作者:赵坤;黄俊星;钱荣誉;肖蔚;宋振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螺旋CT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矽肺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螺旋CT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对矽肺病灶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矽肺患者螺旋CT和数字化X线摄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螺旋CT检查与常规数字X线摄影检出结果在对小结节、大阴影病灶发现率,判断肺间质改变、肺气肿、并发症、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矽肺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数字化X线摄影,在正确判断矽肺部病变程度、范围及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整体形态显示等方面,螺旋CT稍逊;两者结合有助于矽肺的正确诊断.

    作者:包天宇;钱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在结直肠外科快速流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作为快速康复外科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结直肠手术后24 h内进食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与传统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进食相比较,不但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而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1,2].本文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何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RI LAVA技术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1.5TMRI肝脏三维容积快速扫描(LAVA)技术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肝脏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平扫和LAVA扫描,观察LAVA各期的影像表现,分析病灶的强化规律及血供关系.结果 17例MRI拟诊为恶性肿瘤,与手术、穿刺病理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4.1%(16/17);8例MRI拟诊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5% (7/8).结论 LAVA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肝实质病变的动态增强特点,清楚显示肝动脉、门脉的分支及其与病灶的关系.

    作者:汪桦;张威江;吴文娟;陶晶晶;于向荣;李薇;杨金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pT3期肠型胃癌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中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84例pT3期高、中分化肠型胃癌有无肿瘤出芽进行判断.结果 HE染色下肿瘤出芽发生率为52.4%(44/84),与免疫组化染色的59.5%(50/84)相仿(P>0.05).肿瘤出芽在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的pT3期肠型腺癌的出芽率分别为69.6%和71.1%,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39.3%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6.2%(P<0.05);随着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多,高度肿瘤出芽也越多(P<0.05).高度肿瘤出芽与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结论 应用CKpan免疫染色有助于判断pT3期胃肠型腺癌肿瘤出芽;肿瘤出芽检测可有助于预测pT3期胃肠型腺癌淋巴结转移.

    作者:黄文斌;赵有财;黄悦;李俐;杨小兵;王劲松;赵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aspin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MVD的关系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中抑癌基因maspin的表达及其与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0例PHC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maspin及Caspase-3、CD34的表达.结果 PHC组织中maspin的阳性率为28%(14/50),Caspase-3的阳性率为36%(18/50),均低于癌旁肝组织的66%(33/50)和76%(38/50),两者呈正相关(r=0.553,P<0.01).PHC组织中的MVD为30.83±14.30,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的14.47±4.00,maspin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Maspin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蛋白酶的活性以及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

    作者:张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喉罩通气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喉罩(LMA)通气在小儿先心病(CHD)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CHD患儿40例接受封堵术.入室后静注东莨菪碱0.01mg/kg.麻醉诱导用氯胺酮1.5 mg/kg、维库溴铵0.04mg/kg、雷米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mg/kg,LMA通气;继以丙泊酚4mg·kg1·h-1和雷米芬太尼8μg·kg1·h-1持续泵入维持.连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麻醉诱导和术中的血压和心率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1).插入喉罩及术毕时心率和血压比麻醉诱导后略有增快和升高.结论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LMA通气应用于小儿CHD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

    作者:夏舒萌;薛晓东;薛满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的支架治疗

    目的 探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共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共放置30枚支架.其中,气管狭窄26例支架27枚,气管并左右主支气管狭窄1例行Y形支架1枚,气管并右主支气管狭窄1例支架2枚.全部支架均置入成功,立即解除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存活时间5.5个月.结论 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能有效缓解呼吸困难.

    作者:王书祥;孙陵;吕朋华;王福安;耿素萍;蔡明玉;黄文诺;王立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卵巢巨大囊性肿块蒂扭转的CT表现

    卵巢肿瘤蒂扭转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囊性肿块发生蒂扭转的机率明显高于实性肿块.因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而往往行CT检查.当囊性肿块体积巨大时,CT扫描对其进行定位诊断及识别有无发生扭转较困难.提高对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CT表现的认识,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本组通过分析6例卵巢巨大囊性肿块的CT特征,旨在探讨卵巢巨大囊性肿块蒂扭转CT表现的认识,并探讨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慧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RI诊断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的临床价值

    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由Ahlb(a)ck等[1]首次报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可以高达9.4%[2].由于其临床表现和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撕裂等疾病相似,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容易引起误诊误治,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操作[3].我们利用MRI帮助诊断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以提高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诊断的精确性,总结如下.

    作者:沈卫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评估肿瘤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m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评估肿瘤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价值.方法 肿瘤患者化疗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全身骨显像肾脏过度显影的63例,行GFR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和B2-微球蛋白(B2-MG)测定.按GFR水平分轻度降低组(15例,GFR 80-50 ml/min)、中度降低组(31例,GFR 50-30 ml/min)和重度降低组(17例,GFR<30 ml/min).对照组20例为未化疗的全身骨显像肾脏显影正常的肿瘤患者.比较四组血清BUN、SCr及B2-MG差异.结果 63例患者GFR均低于对照组.GFR中度降低时,血清B2-MG高于对照组(P<0.01).GFR重度降低时,血清BUN及B2-MG均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 99mTc-DTPA GFR测定对诊断肿瘤化疗后的早期肾损伤较血清BUN、SCr及B2-MG灵敏.

    作者:谭维琴;崔建和;杨士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30例难治性肾出血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肾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肾出血患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30例中,医源性肾出血16例,外伤性肾出血2例,自发性肾出血12例.栓塞材料包括微弹簧圈、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颗粒、无水酒精.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30例患者栓塞后出血停止,2例患者1个月内复发,复发率6.7%(2/30).患者栓塞术后肾区疼痛9例、发烧20例、恶心、呕吐2例.所有患者栓塞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作者:赵保成;冯耀良;施海彬;杨正强;刘圣;王杰;祖庆泉;叶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 (COX-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0例胃癌组织中COX-2、EGFR和PgP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36.1%和68.6%.其中,COX-2和PgP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EGFR与胃癌的侵袭程度有关联,PgP与患者的性别有关联.三者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检测COX-2、EGFR和PgP可用于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进行评估.

    作者:孙晓春;朱卫金;吴乐乐;谢岩;朱伟;许文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特点.方法 取兔骨髓,分离、提纯、培养及扩增BMSCs的第3代细胞,并随机分为3组:内皮细胞组(A组),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0 μg/L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5 μg/L;平滑肌细胞组(B组),加全反维甲酸(AT-RA) 10-8 mol/L和双丁酰环磷腺苷(db-cAMP)0.5×10-3 mol/L;对照组(C组)为基础液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对第3代BMSCs表面抗原测定,并对诱导2周后的细胞进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鉴定.结果 2份第3代BMSCs样本表达CD44+和CD34-.诱导24 h,BMSCs形态和排列方式明显变化;1周后,细胞体积增大,多呈纺锤形;2周后,细胞体积变小,短柱状,相邻细胞的突起紧密接触.A组细胞呈短梭形或扁圆形,融合后呈“铺路石样”,vWF阳性.B组细胞生长较缓慢,呈长椭圆形,SM-α-actin呈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VEGF和AT-RA可诱导BMSCs向内皮样及平滑肌样细胞转化.

    作者:刘彦;陈绍良;徐祖玲;张升霞;阚静;张瑶俊;杨少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