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孙晓春;朱卫金;吴乐乐;谢岩;朱伟;许文荣

关键词:环氧化酶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P糖蛋白, 胃癌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 (COX-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0例胃癌组织中COX-2、EGFR和PgP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36.1%和68.6%.其中,COX-2和PgP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EGFR与胃癌的侵袭程度有关联,PgP与患者的性别有关联.三者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检测COX-2、EGFR和PgP可用于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进行评估.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于高龄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胃镜检查的年龄大于70岁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T组TCI丙泊酚0.5-1.8 μg/ml和雷米芬太尼0.5-1.0 ng/ml;S组根据经验静注丙泊酚1.5-2.0 mg/kg诱导,继以4 mg/s静注维持,术中出现呃逆、体动时酌情追加丙泊酚.记录围麻醉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药用量和苏醒时间.结果 T组术中循环较S组平稳.T组丙泊酚用量少于S组[(61.5±21.3)mg vs.(98.4±31.2) mg],苏醒时间明显短于S组[(62±38)s vs.(426±57)s](P<0.05).两组都未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结论 与单用丙泊酚比较,采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能改善麻醉效果,减少丙泊酚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肖建军;郭海龙;沈勤;吴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HER3高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 (HER3)在人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161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HER3表达.构建针对人HER3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对HER3高表达的胃癌细胞株进行转染,检测转染前后胃癌细胞株增殖、迁移率、凋亡率变化.结果 HER3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神经脉管侵犯及预后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HR:4.044,95% CI:2.149-7.609,P=0.000)、HER3高表达是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HR:1.922,95%CI:1.081-3.416,P=0.026).HER3 siRNA处理胃癌细胞株后,HER3表达下调,胃癌细胞株增殖(72 h时,MNK45 vs.MNK45siRNA,SGC7901 vs.SGC7901 siRNA:P<0.05; 96 h时,MNK45 vs.MNK45 siRNA:P<0.05,SGC7901 vs.SGC7901 siRNA:P<0.01)、迁移受抑制(P=0.0071),凋亡增加(MNK45 vs.MNK45siRNA:P=0.0019;SGC7901 vs.SGC7901 siRNA:P=0.0061).结论 HER3与胃癌恶性表型密切相关,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之一,有可能成为治疗新靶点.

    作者:李刚;陈芸;顾荣民;文旭;明学志;陈环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钼靶X线摄影与MRI联合应用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钼靶X线摄影与MRI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病理结果的乳腺疾病60例,均行X线钼靶检查,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MRI强化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大小.结果 X线钼靶42例诊断与病理一致,准确率70%;MRI 54例诊断与病理相符,准确率90%.钼靶X线与MRI联合应用58例诊断与病理一致,准确率96.7%.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钼靶X线摄影与MRI联合应用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周静;刘红霞;崔延安;董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 (COX-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0例胃癌组织中COX-2、EGFR和PgP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OX-2、EGF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36.1%和68.6%.其中,COX-2和PgP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EGFR与胃癌的侵袭程度有关联,PgP与患者的性别有关联.三者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检测COX-2、EGFR和PgP可用于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进行评估.

    作者:孙晓春;朱卫金;吴乐乐;谢岩;朱伟;许文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的支架治疗

    目的 探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共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共放置30枚支架.其中,气管狭窄26例支架27枚,气管并左右主支气管狭窄1例行Y形支架1枚,气管并右主支气管狭窄1例支架2枚.全部支架均置入成功,立即解除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存活时间5.5个月.结论 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狭窄能有效缓解呼吸困难.

    作者:王书祥;孙陵;吕朋华;王福安;耿素萍;蔡明玉;黄文诺;王立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用膜表面标志CD4+ CD25+ CD127low/-作为检测调节性T(Treg)细胞标记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及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并分析两组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与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比例为(3.31±0.82)%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为(2.28±0.47)%,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07±1.59)%和(5.01±1.09)%(P<0.01).SLE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比例与CD4+ 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13、r=0.709,P<0.01).结论 膜表面标志CD4+ CD25+ CD127low/-可以用来鉴定Treg细胞;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的显著减少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作者:韦月梅;邹洪才;崔俊;孔建忠;田安国;葛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在结直肠外科快速流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作为快速康复外科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结直肠手术后24 h内进食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与传统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进食相比较,不但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而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1,2].本文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何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乳腺癌C-erbB-2和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根据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110例乳腺癌分为淋巴结无转移组(A组,70例)、淋巴结转移1-3个组(B组,17例)和淋巴结转移≥4个组(C组,23例),免疫组化法检测C-erbB-2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A组C-erbB-2阳性率为37.1%,明显低于B组的64.7%和C组的91.3%(P<0.05和P<0.01),且C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E-cadherin阳性率为74.3%,明显高于B组的47.1%和C组的17.4% (P<0.05和P<0.01),且C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C-erbB-2高表达和E-cadherin低表达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作者:许健;张颂;章远江;金科;顾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系统萎缩早期征象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多系统萎缩(MSA)患者临床表现的早期识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MSA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确诊MSA的患者,均至少有3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史;美多巴治疗2年后失效的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均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而后期表现出多系统累及的症状,从而被确诊MSA.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以作为识别MSA的早期临床症状,同时需要重视美多巴治疗效果差的帕金森病患者.

    作者:邱晨红;赵中;程庆璋;裴少芳;沈明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组织精氨酸酶1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精氨酸酶1(Arg-1)在乙型肝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HBsAg阳性肝穿刺及手术标本118例,按肝炎修正HAI记分法分为G0-G4级和S0-S4期,用Western blot检测Arg-1蛋白在G0,G4,S0,S4组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rg-1在G0,G1,G2,G3,G4及S0,S1,S2,S3,S4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Arg-1在G0、S0组高表达,在G4、S4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Arg-1弥漫表达于G0、S0组肝细胞胞浆和部分肝细胞胞核,门管区肝细胞表达更为明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增加,Arg-1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且表达强度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P<0.01).结论 Arg-1与乙型肝炎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组织学分级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肖锋;顾春燕;钱铮;肖旭;朱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围术期护理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手术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等.对于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多数术者在该手术中常规行巩膜穿刺排出视网膜下液,有部分学者认为放液不是必需的,只要加压物顶压合适,视网膜脱离很快可以得到治愈.我们在小手术量的指导思想下设计并实施了不放液的巩膜扣带术,并对该改良手术需要的手术技术、设备及围术期护理进行了回顾总结.

    作者:黄晓云;张为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食管鳞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及胃癌HER2基因的扩增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ESCC)、食管-胃交界部癌(CEGJ)、胃癌(GC)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ESCC、CEGJ、GC根治术后的切除标本76、50、48例和相应癌旁正常上皮组织各21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水平.结果 HER2基因扩增率在ESCC、CEGJ、GC分别为3.9%(3/76)、24.0%(12/50)、18.8%(9/48),在正常上皮组织均不扩增.ESCC的HER2基因扩增与肿块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EGJ、GC基因扩增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局部浸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ESCC比较,CEGJ与GC的生物学行为更相似.结论 HER2基因在CEGJ和GC中的扩增可能和肿瘤发生有关,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ESCC的HER2基因扩增率较低,但如有扩增,提示肿瘤更易转移.

    作者:赵坤;黄俊星;钱荣誉;肖蔚;宋振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高龄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应用效果

    高龄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手术耐受力下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全胃切除后选择一种安全、便捷的重建术式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比较全胃切除后行Orr式Roux-en-Y吻合术和Moynihan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确诊为进展期胃癌患者93例,男50例,女43例,年龄75-84岁.病变部位:贲门胃底部癌47例,胃体癌28例,胃窦部癌13例,残胃癌5例.病理类型:高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37例,黏液腺癌16例,印戒细胞癌11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7例,Ⅱ期23例,Ⅲ期47例,Ⅳ期6例.均行全胃切除术.按入院日期的单、双数分成Orr式Roux-en-Y吻合术(A组)和Moynihan式吻合术(B组).

    作者:顾纪明;曹华祥;邱明远;蒋晖;费伯健;高其忠;杜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结果 17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平均CT值37.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强化,强化区平均CT值52.9 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强化区平均CT值75.8HU;81%可见病灶肝叶萎缩或局部肝包膜内陷,71.4%可见肝内胆管扩张,33.3%可见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结论 肝动脉期轻度强化及门脉期进一步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肝内胆管扩张及病灶肝叶萎缩和(或)局部肝包膜内陷回缩而形成“边缘凹陷”征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极其重要的间接征象.

    作者:朱昆喜;洪汛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雷公藤甲素诱导人肝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诱导人肝细胞L-02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雷公藤甲素50 nM实验组,处理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试剂盒检测细胞色素C的浓度以及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上升,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细胞色素C浓度、ROS荧光强度、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上调(P<0.05或P<0.01).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L-02细胞的存活,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L-02细胞凋亡,下调Bcl-2与Bax比率,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诱导ROS生成,进一步破坏线粒体膜,增加细胞色素C的释放,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终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马嘉;吴新安;都兴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首发表现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首发表现为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均行CT平扫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7例中,胃肠道淋巴瘤20例,18例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或肿块,其中5例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脾淋巴瘤3例,2例伴有腹主动脉周围、小网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淋巴瘤2例,胆囊淋巴瘤1例.单纯累及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11例,主要累及到肠系膜、胰周、小网膜、腹主动脉周围等部位,多数肿大淋巴结呈实性,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术前误诊共9例.结论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以指导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作者:胡粟;胡春洪;郭亮;戴慧;陈铟铟;苗焕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生物蛋白胶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生物蛋白胶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5年4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手术加灌注)24例和对照组(传统切割挂线疗法)24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组24例患者一次性治愈22例,占91.7%;失败2例,经二次手术治愈,住院时间平均25 d,治愈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术后应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降低了手术难度,使创面痛苦小,安全性高,肛门功能得到维护,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是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脓肿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吴金萍;张兵;王雪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80例PICC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回顾分析180例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避免和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80例,男137例,女4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2.36岁.原发疾病:肺癌58例,肠癌40例,胃癌33例,乳腺癌21例,恶性淋巴瘤12例,前列腺癌14例,其他恶性肿瘤2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0-321 d,平均135.21 d.其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6例(8.9%),穿刺点渗血11例(6.1%),导管堵塞8例(4.4%);导管脱出3例(1.7%).

    作者:顾金美;汤欧;姚启燕;夏春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评估肿瘤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m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评估肿瘤患者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价值.方法 肿瘤患者化疗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全身骨显像肾脏过度显影的63例,行GFR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和B2-微球蛋白(B2-MG)测定.按GFR水平分轻度降低组(15例,GFR 80-50 ml/min)、中度降低组(31例,GFR 50-30 ml/min)和重度降低组(17例,GFR<30 ml/min).对照组20例为未化疗的全身骨显像肾脏显影正常的肿瘤患者.比较四组血清BUN、SCr及B2-MG差异.结果 63例患者GFR均低于对照组.GFR中度降低时,血清B2-MG高于对照组(P<0.01).GFR重度降低时,血清BUN及B2-MG均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 99mTc-DTPA GFR测定对诊断肿瘤化疗后的早期肾损伤较血清BUN、SCr及B2-MG灵敏.

    作者:谭维琴;崔建和;杨士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气管腺性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气促1月余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自诉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白色痰,不伴胸痛,不向他处放射,稍感气促、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无喘息,夜间尚能平卧.体检:T36.5℃,P 90次/分,R 20次/分,BP120/80 mm Hg.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肖海;李伟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