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整复治疗难治性肩关节脱位

张琳

关键词:异丙酚, 肩关节, 脱位
摘要:肩关节脱位十分常见,脱位时间不长或肌肉不发达的思者不用任何麻醉手法整复大都复位成功。但也有少数脱位难以整复,如就诊较晚者、肌肉发达者、因剧痛肌肉痉挛明显者、合并同侧肢体骨折、中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应谨慎复位者等。从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我院采用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整复难治性肩关节脱位,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102例,均为肩关节前脱位。整复困难的原因有肌肉发达、因剧痛肌肉痉挛明显、合并同侧肢体骨折、年老体弱合并心、 脑血管疾病等。治疗组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17~72岁,(17~40岁38例、41~72岁14例)。其中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肱骨解剖颈骨折1例,同侧肱骨干骨折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8例(ASA2~4级)。对照组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17~68岁(17~40岁42例、41~68岁8例),其中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例,肱骨解剖颈骨折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6例(ASA2~4级)。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横突骨折的影像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腰椎横突骨折属腰椎附件骨折,在腰椎骨折中发病率仅次于椎体骨折。若处理不当,易延长病程,遗留慢性腰痛,本文对62例腰椎横突骨折的影像学和临床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的诊断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6~1999年先后收治腰椎横突骨折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4.9岁,病程均在7天以内,平均3天;多发性横突骨折48例,占77.4%。其中L1横突骨折6例,L1、L2横突骨折15例,L2、L3横突骨折29例,L1、L2、L3横突骨折9例,L4横突骨折3例。62例中伴肾挫伤4例(均予以住院治疗)。1.2 临床表现 6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见表1。表1 62例腰椎横突骨折症状、体征情况

    作者:鲁光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整复治疗难治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十分常见,脱位时间不长或肌肉不发达的思者不用任何麻醉手法整复大都复位成功。但也有少数脱位难以整复,如就诊较晚者、肌肉发达者、因剧痛肌肉痉挛明显者、合并同侧肢体骨折、中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应谨慎复位者等。从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我院采用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整复难治性肩关节脱位,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102例,均为肩关节前脱位。整复困难的原因有肌肉发达、因剧痛肌肉痉挛明显、合并同侧肢体骨折、年老体弱合并心、 脑血管疾病等。治疗组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17~72岁,(17~40岁38例、41~72岁14例)。其中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肱骨解剖颈骨折1例,同侧肱骨干骨折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8例(ASA2~4级)。对照组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17~68岁(17~40岁42例、41~68岁8例),其中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例,肱骨解剖颈骨折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6例(ASA2~4级)。

    作者:张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手术法综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我们自1997年5月至2000年4月间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38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分布:40岁以下者8例,40~50岁13例;50~60岁11例,60岁以上者6例;年龄大79岁,小17岁,平均年龄47.3岁;病程5年以下者18例,5~10年者10例,10年以上者10例。  主要症状与体征:主诉腰痛者25例;下肢麻木者32例,其中单侧13例、双侧19例;腿痛28例,其中单侧10例,双侧18例。伴间歇性跛行35例;括约肌障碍及男性性功能障碍者3例。查体见:脊柱生理曲度变直23例,后凹5例,侧凸5例,脊椎椎旁压痛15例,直腿抬高受限者10例,膝反射减弱13例,踝反射减弱15例,下肢肌力减退19例,鞍区麻木者10例,下肢感觉障碍者23例。  X-ray:腰椎侧弯7例,椎体后缘增生18例,小关节突增生,关节面硬化25例,轻度假性滑脱5例,腰椎间隙狭窄31例。

    作者:王强;张萌萌;曾庆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内微量元素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内微量元素的变化和发病机理。方法: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臀肌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建立股骨头骨细胞坏死模型。每隔2周各组分别进行股骨头内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组织学和放射学观察。结果:模型组铜、铁、锶、镁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而锌、锰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量元素的变化可影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代谢过程,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预后判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洪加源;福建省漳州市解放军175医院骨科;练克俭;丁真奇;郭林新;郭延杰;康两期;翟文亮;郭志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质疏松症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重点防治的病症。按照新标准,OP可分为三类,原发性OP、继发性OP和特发性OP。原发性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从目前国内外报道来看,主要以研究原发性OP为主。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动物的选取、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指标的确定。现综述如下。1 模型的建立和观测1.1 大鼠1.1.1 方法 大鼠因其分布广,繁殖快,生命周期短,便于饲养,费用较低,是目前研究OP中使用多,成熟的造模动物,且以雌性为主。造模方法主要有三种,去势法(摘除卵巢或睾丸),维甲酸灌胃法和糖皮质激素肌注法。此外还有人探讨使用其他方法造模,如用初生大鼠去掉双前肢形成双后肢负重的双后肢造模法[2],去势加双后肢造模法[2],低钙饲料饲养造模法[3],切除甲状旁腺造模法[6]。

    作者:赵和平;李宁;陈列;宋贵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易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亦称Ⅰ型骨质疏松症。尤其多发于绝经二年以上,年龄70岁以下的妇女。在祖国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关系、病理变化、症状描述等,骨质疏松症当属祖国医学之“骨痿”、“骨枯”等范畴。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性激素、补钙、活性维生素D等,但长期应用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钙和维生素的补充,在剂量上又难以控制。因此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与西医药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概况介绍如下:1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魏氏等[1]对362例绝经后妇女的骨矿含量进行测定后认为,肾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增龄、多产、过早绝经均可导致肾虚。肾精足则骨坚,形体壮实,骨矿含量正常;肾精亏虚则骨软或骨痿,形体消瘦或矮小,骨矿含量降低。谢氏等[2]通过对肾虚与血瘀、骨痛与血瘀关系的辨证后认为:肾虚是致骨质疏松症血瘀证产生的原因,而血瘀可导致骨质疏松症骨痛。陈氏[3]也认为肾虚血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理。刘氏[4]则认为骨质疏松症病因主要责之于三个方面,即肾虚精亏、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此三者导致人体正气虚衰,骨骼失其充养而致骨质疏松。

    作者:冯新送;王斌;庄洪;刘庆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HSP70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三七总皂甙(Panaxnotoginseng saponins,PNS)防治该病的作用机理。方法:以Wistar大鼠65只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溶媒对照组、三七总皂甙(PNS)组,各实验组按2、6、12、24小时相点观察,Allen's脊髓损伤模型100g*cm致伤脊髓。各组在相应时相点取脊髓组织,采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脊髓组织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脊髓HSP70阳性神经元表达:PNS组>溶媒对照组>假手术组>空白组。结论:HSP70参与了脊髓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PNS可能通过诱导脊髓组织HSP70神经元的表达而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强;雷君;陈泽斌;袁尚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枢椎椎弓骨折的诊治体会

    枢椎椎弓骨折是一种少见的上颈椎损伤,早于1866年由Haughton在一名被处绞刑的罪犯身上第一次发现并描述,故称为Haughton骨折。其实高处坠落及交通事故亦可致类似骨折。我院自1987年~2000年,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2例。无神经症状者4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2例。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颈痛、颈部活动受限或不能活动。1例伴有两上肢麻木,1例伴有四肢不全瘫痪。

    作者:张文斌;李宏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效果与影像学区域定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效果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对65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与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结合42例疗效差而改用手术治疗的探察结果)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疗效优良组579例,矢状位定位于Ⅰ层面突出为550例(占94.9%),水平位分区位于1~2区突出为537例(占82.7%),额状位分域突出位于a~b区域突出为575例(99.3%);而疗效差组46例,突出区域分别为Ⅰ层面24例(占52.2%)。1~2区25例(占54.3%)。a~b区域28例(占60.9%),两组进行区域定位统计分析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区域定位可较精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位置、性质,Ⅰ层面、1~2区、a~b区域突出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更适合采用非手术治疗,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区域定位法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王大伟;黄有荣;韦贵康;刘建航;滕居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杉树皮夹板治疗Barton骨折12例

    Barton骨折为桡骨下端涉及桡骨关节面的骨折同时伴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为1838年Barton所叙述,临床较为少见,分为背侧型和掌侧型。笔者用中医传统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Barton骨折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小18岁,大45岁;右侧9例,左侧3例;背侧型4例,掌侧型8例,均为高处坠落或跌仆后手腕部撑地所致,就诊时间为伤后0.5小时至36小时不等。2 治疗方法2.1 整复方法 患者取坐位,背侧型者,前臂旋前,助手持握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患腕,与助手持续拨伸牵引后,用双拇指按压背侧骨折片及近排腕骨,使之复位。掌侧型者,前臂旋后,助手与术者牵引后,用拇指按压掌侧骨折片及近排腕骨,使之复位。

    作者:陆建伟;张魁;余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肱骨外髁的空间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研究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肱骨外髁在不同体位时的实际受力状况,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儿童尸体肱骨作为样本建立肱骨中下部三维空间模型,测算肘关节伸直和屈曲位时旋前、中立、旋后等六种体位状况下,肱骨远段各点的应力值。结果:无论何种体位下加载,肱骨外髁区的平均等效应力值大,滑车桡侧区次之,滑车尺侧区小;且屈曲位时各区应力均大于伸直位。屈曲位后区应力显著大于前区。而伸直位时伸肌腱作用点的等效应力值均较屈曲位大,且大了35%~77%。结论:肘关节屈曲位跌倒时暴力沿前臂通过桡骨小头,向上传导撞击肱骨小头易引起肱骨外髁骨折,并可延及滑车桡侧区,而滑车尺侧区较少发生破坏;伸直位时则因前臂伸肌群强烈收缩而拉脱外髁致骨折。

    作者:张建新;刘献祥;陈日齐;俞莉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穴位药线植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很多,但见效较慢,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如何解除病人痛苦,治疗简便、快速有效。我们于1999年7月至2000年8月,采用穴位药线植线治疗,共治疗143例,经随访到106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门诊和住院病人,男性54例,女性52例。年龄23~79岁,平均46.89岁。病程17天至6年。CT示:L3~4椎间盘突出6例,L4~542例;L5S138例;L3~4、L4~51例;L4~5、L5S114例;L3~4、L4~5、L5S15例。椎间盘向左侧后方突出53例,右侧后方突出48例,中央突出12例,膨出15例。并可见椎间隙变狭27例,侧隐窝狭窄34例,黄韧带肥厚38例。症状、体征:急性期27例,腰腿疼痛剧烈难忍,不能活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20°以下。缓解期79例,腰腿疼痛可忍,局部压痛,直腿抬高试验30°~60°。

    作者:章煜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动态观察

    目的: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动态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BMD)变化。方法: 对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骨及髋臼假体周围BMD进行12个月的动态观察,并与23例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比较。其中股骨柄假体周围BMD按Gruen法分为7个兴趣区(R1-7)分析;髋臼假体周围按De Lee 和Charnley法分为3个兴趣区(RⅠ-Ⅲ)分析。并将各时相BMD值与术后一周内测值比较。结果:股骨柄假体周围BMD平均值(NETAVG I)在术后6个月降至92.12%,术后12月又上升至94.08%。其中以股骨柄近端周围松质骨BMD下降为明显。近端外侧(R1)为83.78%,内侧(R7)为88.31%。髋臼假体周围BMD(NETAVG Ⅱ)在术后6个月平均下降至78.28%,术后12月上升至85.21%。以臼杯假体内侧(RⅡ)失骨量多,降至70.22%。术后5年患者股骨柄假体周围BMD平均值与12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髋臼杯周围下降明显(P<0.05)。结论:DEXA是监测THA假体周围BMD变化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的松质骨的骨吸收、丢失是导致假体松动的重要原因;而密质骨相对失骨量较少。

    作者:沈霖;D.Sabo;V.Ewerbeck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原因浅析

    F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病程较长、疼痛较重的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原因。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临床中需手术治疗的仅占10%~15%,而大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而痊愈或缓解症状。笔者对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住院的非手术治疗失败的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分析,找出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的适应症,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以便更好、更快、更安全的解除病人的痛苦。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5例中男性89例,女性36例。年龄大68岁,小18岁,平均40.1岁。职业:工人85例,农民16例,干部13例,居民11例。病程长27年,短3天。

    作者:陈兴元;张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拉顶复位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称Bennett骨折,其特点为第一掌骨基底部斜形骨折,骨折线通过关节,在掌骨基底内侧形成一个三角形骨折块,因掌侧韧带相连而保留在原位,远折断因失去基底部内侧掌骨勾的阻挡作用,加之拇长展肌和拇长、短屈肌的牵拉而向桡背侧脱位。因骨折线为斜形,加之肌腱的牵拉,故而复位后极不稳定。治疗比较困难,若整复不完全或固定不理想,骨折常不愈合,往往形成一个疼痛而僵硬的关节。为了力求解剖复位,并能在良好的位置上达到骨性愈合,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拇指的功能及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机会,从而研制了这种复位固定器。自1997年以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痛苦和增加经济损失。手术主要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其有效率可达90%[4],但手术治疗有定位明,约占9%。

    作者:曹亚飞;魏合伟;阮成群;赵庆安;刘庆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临床报道较少。作者结合治疗的6例患者,就该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共收治6例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5例1.9%。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6~56岁,平均42岁,2例有明显外伤史。突出间隙位于L3~41例,L4~53例, L5S12例。接受手术时间为发病后1w~16w,平均2w。5例均经过1w~14w的理疗、按摩、牵引及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症状均无明显缓解。1.2 临床表现  6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均为单侧下肢持续性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翻身及抬腿时加重。1例患者因疼痛而只能侧卧,行MRI检查时肌注度冷丁后方可平卧。疼痛及麻木位于大腿内侧及膝关节1例,位于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内侧3例,位于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及足背2例。体检:股四头肌肌力减弱1例,胫前肌肌力减弱3例, 长伸肌肌力减弱2例,膝反射减弱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4例。

    作者:皮红林;高峰;王正;何继文;刘嘉况;周立亚;李宏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丹参对脊髓损伤后血清钙、镁、锌、铜含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复方丹参对损伤的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氏WD装置以150gcf打击能量致伤成年兔L2脊髓节段,术后治疗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推注,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术前、术后30min,8h,24h,7d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钙、镁、锌、铜元素的含量。结果:兔脊髓损伤后血清中钙、铜含量迅速升高,而锌镁含量迅速降低。治疗组注射复方丹参后血清中的钙、铜含量较对照组低,锌、镁含量较对照组高,部分接近正常值。结论:证实复方丹参抑制脊髓损伤后血清中钙镁、锌、铜含量的异常变化,促进其恢复平衡,对脊髓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刘世清;王钢;陶海鹰;郑万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中药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影响

    目的:为了解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椎病中药治疗效果影响的原因。方法:自1996年3月~1999年12月以中药治疗各型颈椎病345例,按“比值”法将每型颈椎病分为狭窄组和正常组,两组口服相同中药治疗。结果:正常组治疗效果优于各型狭窄组(P<0.05)。结论:推断可能是狭窄组较正常组神经根周围及硬膜外腔压力高,血流淤滞,静脉怒张和微循环障碍显著,血肿和炎症反应明显。两组改善微循环和降低静脉怒张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狭窄组较正常组难以使MRI显示的间盘突出物影像中的血肿、炎症反应减轻和消失,也不利于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情况。

    作者:张俊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臂X光机透视下撬拔治疗跟骨骨折34例

    我院自1994年起在C臂X光机透视下,撬拔治疗跟骨丘部骨折既能克服手法复位的困难,又可避免手术切开复位等所引起的伤口裂开感染或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同时因其在C臂X光机透视下进行撬拔复位,进针准确,操作简便,疗效令人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8例,女性6例。年龄16~48岁。平均26.8岁,34例均为坠落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一般为72h~10d.平均5d。1.2 骨折部位类型  按骨折部位,左侧17例,右侧8例,两侧9例,骨折总数为43次。按骨折类型,丘部横行塌陷12次,丘部舌形塌陷24次,丘部半月形塌陷7次。

    作者:王彩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法加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机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80例,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并经CT或MRI扫描确诊。排除脊柱结核、肿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风湿活动等。年龄大70岁,小16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长5年,短3天,平均半年。1.2 治疗方法1.2.1 点穴 (1)入院后以三指点、五指点手势点腰部及双下肢穴位及刺激线,对患肢穴位及刺激线手法要偏重。(2)按拨椎旁痛点,痛线,痛区。这些部位直接反应病情程度,此部位压痛愈敏感,疼痛愈严重。如压痛减轻或消失,则病情随之好转或治愈。1.2.2 取功能受限姿势治疗 体位治疗不明显,可采取受限姿势治疗,充分暴露痛点,痛线,痛区,进行点按,可获得一般体位治疗得不到的效果。

    作者:苏忠寿;王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