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流动力学作用与血管内皮

邢海燕;金永娟

关键词:血流动, 力学作用, endothelial cell, 血管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物质, 血管舒缩, 细胞增殖, 通透作用, 免疫功能, 血管腔, 选择性, 抗血栓, 屏障, 分泌, 调节, 表面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衬于血管腔的表面,具有屏障及选择性通透作用,可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管舒缩、抗血栓、免疫功能及细胞增殖的调节.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鲜血液样本在不同血液分析仪上进行室内质控的探讨

    目的:探讨使用新鲜血液样本在不同血液分析仪上进行室内质控的方法.方法:选用CD-1600型血液分析仪做参考机,用同一份新鲜血液样本在参考机上测定后,用CD-3500型血液分析仪、K-4500型血液分析仪、CA620型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将结果与参考机结果进行比较,以相差百分比绘制质控图,根据标准判断结果是否出控.结果:各型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可达到以下要求:RBC:CD-1600所测结果± 4%,WBC:CD-1600所测结果±6%,HGB:CD-1600所测结果± 3%,PLT:CD-1600所测结果± 13%.结论:利用新鲜血液样本在不同仪器上进行室内质控,是一项简便易行的质控方法.

    作者:邢辉;吴健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中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目的:探讨脑皮质微血管梗塞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光化学反应原理,静脉注射光敏染科孟加拉红,绿色激光透过颅骨对大鼠脑皮质感觉运动区作定向照射,形成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和HE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原位末端标记.结果:脑皮质微血管梗塞后48 h,神经功能缺损发展至高峰,神经元和内皮细胞损伤为严重,梗塞灶中心神经元以坏死为主,半暗带区凋亡细胞数目显著增加.结论:光化学法诱导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中皮质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与这种延迟损伤有关.

    作者:李红戈;孙圣刚;梅元武;张茂悦;章萼塘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甲襞微循环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老年EH患者42例,对照组38例,分别检测血浆ET、CGRP浓度及甲襞微循环.结果:老年EH患者血浆ET及CGRP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十分显著性意义(P<0.01),且ET水平与甲襞微循环损害呈正相关(r=0.7832,P<0.01);而CGRP水平与甲襞微循环损害呈负相关(r=0.7526,P<0.01).结论:老年EH患者血浆ET及CGRP水平与甲襞微循环密切相关.

    作者:陶连方;张剑扬;吴力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冷凝集阳性患者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一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血液冷凝集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自身抗体滴度较高或冷凝集反应阈值温度较高的患者如果同时合并心脏疾病施行心脏直视手术,在术中及术后,有一定的特殊性.

    作者:甘辉立;张建群;周其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无症状糖尿病患者血生化和血流变指标分析

    近几年来,不少糖尿病(DM)患者因起病隐匿而不典型,症状不明显[1],而延误诊治.

    作者:张晓莉;魏振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年会武汉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银杏叶制剂、丹参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GbE)、丹参对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兔血液流变学、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50%的甘油10 ml/kg行兔后肢肌肉加压注射,建立ARF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相血液流变学、肾功能(血Cr、BUN)的改变,并给予GbE、丹参注射液处理.结果ARF组肾功能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GbE组、丹参组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肾功能得到保护.结论:bE、丹参对甘油所致ARF家兔的血液流变性、肾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久波;陈林;杨道华;易建华;杨青山;朱礼国;李茂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vW因子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vW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是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的内皮下粘附蛋白,参与血小板粘附、聚集,是血小板粘附于受损微血管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微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时释放至血浆,其水平升高已经成为微血管内皮损伤标志之一.

    作者:张雪莲;傅汉菁;袁申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用尿红细胞前向散射光(Fsc)综合指标鉴别血尿来源

    血尿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血尿的诊断一般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1997年Birch和Fairley等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变化,籍以鉴别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

    作者:陈巧林;顾可梁;胡嘉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淋巴微循环变化在血压回升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淋巴微循环变化与血压回升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学研究的方法,观察60只大鼠缺血-再灌注时肠系膜微淋巴管收缩性、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与血压回升的先后关系.结果: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明显快于血压回升(P<0.01);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49.25±6.56 min、41.74 ± 7.21 min),明显快于血压到达峰值的时间(82.25 ± 5.17min)(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结果提示淋巴微循环改善在血压回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艳凯;张学峰;姜华;赵自刚;牛春雨;樊贵;张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载脂蛋白apoA1、apoB100的改变

    我们对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和载脂蛋白apoA1、apoB100的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晶;王云峰;杨迎萍;冯笑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梗塞患者甘油三脂与纤溶活性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血高甘油三酯与纤溶系统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酶法,对51例脑梗塞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甘油三酯(TG)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血高TG、高PAI-1,与低t-PA含量变化为脑梗塞患者异常变化特征,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甘油三酯通过改变纤溶活性是诱发脑梗塞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生物学因素.

    作者:王敏莲;文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参再造丸对帕金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再造丸对帕金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32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人参再造丸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人参再造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流速、流态、总积分明显改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1).结论:人参再造丸具有“补气活血、祛风化痰”作用,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微循环,降低血粘度.

    作者: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饮酒与血瘀证关系研究

    酒是一种极常用的饮料根据科学配方制出的各种补酒、药酒,于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但其在致病与治病方面,尤其是与心脏血管疾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冰;丁书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肾阳虚证患者红细胞LPO、SOD和ATP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肾阳虚证患者红细胞LPO、SOD和ATP酶活性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观察19例肾阳虚证患者和21例正常人红细胞LPO、SOD和红细胞膜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肾阳虚证患者红细胞LPO含量升高(P<0.01),红细胞SOD活性降低(P<0.01);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而Mg2+-ATP酶活性变化无显著性差异,Ca2+-ATP酶活性升高(P<0.01),Ca2+-Mg2+-ATP酶活性也显著升高(P<0.01).结论:肾阳虚证患者红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而抗氧化能力降低,红细胞膜Na+-K+-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升高;本研究为理解肾阳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

    作者:董慧;陈琢;黄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湖北省、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NSE和sICAM-1的改变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中NSE和s1CAM-1水平的改变.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30例CNS感染的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的NSE和s1CAM-1水平.结果:在CNS感染患者血清中NSE(125.68±14.38μg/L)和s1CAM-1(448.94±96.70 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NSE(6.66±1.25 g/L)和s1CAM-1(291.78 ± 39.18μg/L),P<0.01.在CNS感染各组中病毒性脑炎患者的NSE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sICAM-1在CNS感染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NSE和ICAM-1可作为CNS损害和感染的监测指标.

    作者:文志华;汪鹏;余枝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早期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早期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和纤溶系统在高血压血栓栓塞性和/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5周龄雄性SHR10只和同龄雄性Wistar Kyoto(WKY)大鼠10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activity,PAI∶A)和a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a2 plasmin inhibitor activity,a2-PI∶A).结果:与WKY组比较:早期雄性SHR血压显著增高(P<0.01),血浆FIB显著增高(P<0.01),血浆a2-PI:A显著降低(P<0.01),t-PA∶A显著增高(P<0.05).结论:早期雄性SHR已处于慢性隐性过代偿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scular coagulation,DIC)凝溶期,存在着血栓栓塞和/或出血的危险性.

    作者:赵捍红;张永珍;刘昌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脂肪栓塞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直径为10~40μm的血管内脂肪颗粒阻塞血管腔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1].

    作者:彭志勇;曾昭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配血液粘度质控物的应用

    在反映血液流变特性的诸多指标中,全血粘度占有重要地位[1],因此我们必须把好全血粘度检测的质量关.

    作者:吴迪;王莉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