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镜检查患者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时间的研究

李炜;毛莹颖

关键词:肠道肿瘤, 肠镜检查, 复方聚乙二醇散, 肠道准备
摘要:目的 探讨肠镜检查患者不同时间口服复方聚乙二醇散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结直肠癌术前行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于术日前晚20:00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69.56 g×2包),观察组于术日凌晨3:00服用,观察两组患者肠道准备有效率及耐受程度.结果 观察组肠道准备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饥饿感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睡眠质量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肠镜检查术日凌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肠道准备效果好,患者容易耐受、接受度高.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IBM技巧模型在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用于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泌尿外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基于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6个月后评价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未按时换管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按时换管,减少并发症.

    作者:乔够梅;陆筱钒;陆皓;程魏弟;李晓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点评式SBAR交班培训对ICU低年资护士交班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点评式SBAR交班培训对提高ICU低年资护士交班质量的效果.方法 对57名ICU低年资护士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及SABR交班内容培训,同时对其SABR交班报告进行个性化点评.结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的SABR交班质量总分、背景、评估及建议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 点评式SBAR交班培训可提高护士交班质量,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沟通模式促进ICU低年资护士对患者病情的理解能力、观察评估及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低年资护士专业素质.

    作者:王芳;刘伟权;邓娟;何梅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膀胱外翻术后并发膀胱巨大结石患儿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 总结1例膀胱外翻术后并发膀胱巨大结石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患儿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肠道准备,术后做好疼痛管理、导管护理、伤口护理、营养干预及预防感染的护理.结果 患儿手术顺利,取出巨大结石,术后14 d出院,随访2个月,未发现腹部疼痛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膀胱外翻术后并发膀胱巨大结石患儿实施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范咏;陈劼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不同助产技术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助产技术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确定对产妇盆底功能损伤小的助产技术.方法 将产科阴道分娩产妇242例随机分为会阴侧切组(行会阴切开术,手掌合并用大鱼际肌贴在会阴体部保护会阴)95例,传统助产组(无侧切,手掌合并用大鱼际肌贴在会阴体部保护会阴)86例和无创助产组(单手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不扶持会阴体)61例.结果 无创助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会阴侧切组和传统助产组(均P<0.0125),且产后2h出血量显著少于会阴侧切组(P<0.05).结论 无创助产技术有利于减轻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作者:孙敏;龚晶晶;邢丽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介绍谵妄的定义、分型、风险因素分类及评估工具,并系统综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包括以Lo-gistic回归分析为基础、以要因计分为基础、以打分卡为工具筛查及自动化病房独立谵妄风险预测模型,旨在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谵妄提供参考.

    作者:谈莉萍;段霞;王毅;庄英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血流限制训练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血流限制训练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半月板损伤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8例).术后第15天开始,两组均接受监督指导下为期2周的术后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每日2次的直腿抬高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每日2次的血流限制训练.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髌骨上极6 cm及16 cm处大腿周径、平路步行速度、伸膝肌力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均无下肢瘀斑、肿胀、局部压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实施血流限制训练可改善患者术后大腿肌肉体积和步行速度、增加伸膝肌力及加速关节功能康复,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刘莉;李静;赵冬梅;李箭;宁宁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腔镜器械两种清洗方法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腔镜器械两种清洗方法的清洗效果.方法 将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1 000件腔镜器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件.对照组采用手工预处理+超声波清洗机清洗+手工清洗+医用煮沸消毒器湿热消毒和保养+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器械后放入医用干燥拒干燥;实验组采用手工预处理+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搭配专用微创清洗架清洗.结果 实验组目测法及杰力试纸检测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腔镜器械采用手工预处理+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搭配专用微创清洗架清洗可显著提高清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林翠绒;江燕琼;杨月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应用HFMEA促进急诊抢救室用药流程信息化的实践

    目的 探讨应用HFMEA促进抢救室用药流程信息化的效果,保证急诊用药安全.方法 对2014年1~12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5 205例患者使用抢救室常规用药流程,2015年1~12月的5 804例患者实施基于HFMEA模式的抢救室用药信息化再造流程.结果 实施抢救室用药信息化再造流程后,急诊科护士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实施前,抢救室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 应用HFMEA促进抢救室用药流程信息化有利于保证用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及急救品质.

    作者:陈秋菊;刘瑛;黄萍;陈雁;方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中药熏洗疗法用于慢性下肢溃疡的研究进展

    介绍慢性下肢溃疡的病因病机、中药熏洗疗法及其作用,分析中药熏洗疗法应用于慢性下肢溃疡的实施要点、效果评价及疗效,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张莹;周文琴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自制颅脑引流固定枕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

    目的 防止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引流管滑脱,提高引流效果.方法 将105例颅脑损伤术后置管引流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52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置管引流固定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制颅脑引流固定枕用于引流管固定.结果 干预组引流管滑脱发生率、置管时间及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颅脑损伤术后置管引流患者采用颅脑引流固定枕,可防止引流管滑脱,减少术后出血量及缩短置管引流时间,有利于促进康复.

    作者:刘萍;朱正刚;万雪梅;赵志红;苗向娣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实践指南(2017年版)

    第1章 宗旨与目标目前国际尿控协会(ICS)、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已制订了关于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名词规范和相关《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诊治指南》[1-4].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也发布了《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5-6],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也于2011年发布了第1版《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7-8].为进一步规范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的护理行为,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关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实践的新观点,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对第1版《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进行修订,以期为我国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开展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提供参考与指导意见.

    作者: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乳腺癌幸存者复发恐惧的研究进展

    介绍乳腺癌幸存者复发恐惧的定义及测量工具,分析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系统综述认知偏向修正、正念减压疗法、感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及自我效能干预5种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降低乳腺癌幸存者的复发恐惧水平.

    作者:陈丹丹;孙维嘉;刘娜;刘静泉;张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再次剖宫术与介入治疗的风险管理

    目的 提高凶险性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术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方法 针对2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术患者,组建凶险性前置胎盘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及转运流程,建立复合手术临床路径、介入、产科及外科手术依次进行并无缝对接,做好术中配合及新生儿X射线控制及护理,加强环境与麻醉管理等.结果 22倒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例术中出现难治性出血,出血量约5 000 mL,切除子宫后转危为安;22例新生儿存活.结论 针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再次剖宫产术患者,以团队的力量展开救治与风险管理,有利于手术高效有序进行,从而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陈廷静;罗巧玲;卢蓉;张霞;孙秀梅;李雪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医院陪检人员服务质量的绩效管理

    目的 提高陪检人员素质和陪检质量.方法 针对医院陪检质量不高的问题,对支助中心制定针对性绩效管理计划、绩效考核标准并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实施绩效管理后,陪检人员考评总得分、陪检工作量、工作质量、不良事件及护士对陪检人员的满意度得分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在医院支助中心采用绩效管理模式对陪检人员进行量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陪检人员专业素质,提高陪检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玲琍;张莉;熊宏侠;刘洋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产妇坐月子行为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产妇坐月子行为及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为产妇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坐月子行为依从性问卷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245名社区产妇进行调查.结果 产妇坐月子行为依从性量表总分的平均得分为65.10±18.87,得分高的条目依次为坐月子期间不去庙里、避免提重物以及不和先生发生性关系,得分低的条目依次为产后喝杜仲汤、食用腰子猪肝等内脏食物以及食物中不加食盐.31.0%产妇具有抑郁倾向,产妇坐月子行为与产后抑郁不相关(P>0.05).结论 产妇产后抑郁与坐月子行为无相关性,妇幼保健人员应该加强对产妇坐月子的科学指导和产后抑郁的筛查,防治产后抑郁.

    作者:扈菊英;王颖;刘燕群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麻醉专科护理人员培训模式的临床实践与效果

    目的 探讨麻醉专科护理人员培训模式的临床实践和效果,为麻醉专科护理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名同等学历新进护士随机分为常规培训组和专科培训组各5人.常规培训组由麻醉专科住院医师带教1个月后进入临床工作,专科培训组接受为期3~5年的麻醉专科护理培训.将行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7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0例,分别由常规培训组及专科培训组护士给予围术期麻醉护理管理.结果 观察组维持期和苏醒期麻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及外科医生对专科培训组麻醉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常规培训组的满意度(P<0.05,P<0.01).结论 进行麻醉专科护理培训后的护士可更好地完成临床麻醉围术期护理,提升麻醉优良率,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和外科医生的满意度.

    作者:孙贵芝;方郁岚;卢光奎;张卉颖;何绮月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肠造口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社会支持的纵向研究

    目的 调查肠造口患者照顾者在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的照顾负担和社会支持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Zarit照顾负担量表和多维感知社会支持量表对146例肠造口患者的照顾者分别于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调查.结果 照顾者个人负担、责任负担得分及照顾负担总分在4个时间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6个月的得分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均P<0.05).照顾者在4个时间点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12个月、24个月获得的家人、他人支持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均P<0.05).造口术后1个月、6个月照顾者个人负担、责任负担及照顾负担总分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照顾者责任负担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肠造口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普遍存在,且社会支持不足,医护人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对策,促进照顾者身心健康,提高照顾水平.

    作者:董万里;宋葆云;孙晓林;郑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智能腕表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智能终端和可穿戴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智能腕表已经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智能腕表在老年人的跟踪定位、健康监测、跌倒监测、运动状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智能腕表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以期为智慧养老应用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洪佳静;王颖;毛海娟;徐玲玲;曹世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导尿组和联合组各30例.间歇导尿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并辅以排尿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蒙医温针治疗.结果 干预4周及8周后,联合组自主排尿量显著多于间歇导尿组,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少于间歇导尿组,膀胱功能评定分级及恢复自主排尿情况显著优于间歇导尿组(P<0.05,P<0.01).结论 间歇性导尿联合蒙医温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作者:臧苑彤;门晓婷;李莉;阿日嘎太;杨美英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在烧伤急诊科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在烧伤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收治的730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收治的754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工作模式,观察组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即应用烧伤急诊患者病情评估表进行分诊,将患者病情分为Ⅰ~Ⅳ级,并划分到相应区域进行救治.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烧伤急诊科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证烧伤急诊患者护理安全,提升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烧伤急诊科护理质量.

    作者:谢滔;封雪;董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