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规范化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医学研究生的新知识拓展

王新颖

关键词:外科, 营养支持治疗, 规范化营养评估, 临床应用
摘要:营养支持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后医学上的一大进展,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其目的不仅是单纯地补充能量和氮源,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机体基本生理功能,促进患者康复。随着对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下代谢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理论与应用也不断更新,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现代医学的新生力量和国家医学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也应掌握营养支持治疗的相关知识,为建立和完善规范化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体系作出贡献。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角膜内皮移植术新进展

    角膜内皮移植术在国内外临床应用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已成为治疗严重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方法。其保留了患者自体健康的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和基质层,尽可能维持了眼表的完整性,减少了散光。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是损伤小、排斥反应少,视力恢复快。后弹力层剥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是目前流行的手术方式,而后出现的飞秒激光的运用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向我们展示了其先进性。文中就角膜内皮移植的发展进程、手术方式以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章;周如侠(综述);王林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低氧诱导因子对软骨细胞的作用

    关节软骨细胞长期暴露于不同程度的低氧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 , HIFs)是关节软骨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关键性调控因子,它对关节软骨细胞的代谢、修复及退化等均有重要作用。文中就HIFs对软骨细胞的综合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胡伟全(综述);张雷;赵建宁(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在肺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肺纤维化是全球肺部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研究显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干HMGB1拮抗剂可以减轻动物肺纤维化。文中就HMGB1的结构、功能和胞内信号转导、HMGB1在肺纤维化中的表达改变及其作用以及肺纤维化的HMGB1靶向治疗等具体内容和具体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对肺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王琼(综述);陈国千;陈静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壁包块起病的多发性骨髓瘤诊治

    0引言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是常见的血液肿瘤,据国外统计MM发病率已超过白血病。其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为骨痛、肾功能不全等非血液系统症状,首诊多在骨科、肾脏科等相关科室,易造成漏诊和误治[1]。为提高对MM 诊断和治疗的认识,现将我院内科查房中1例以胸壁包块起病的MM病例的诊治过程和经验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翟勇平;周小钢;宋萍;强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监测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研究证实粪便炎症标志物可以作为内镜下诊断疾病活动性的一种替代指标。粪便钙卫蛋白是一种钙和锌结合的蛋白质,是肠道炎性细胞的直接产物,是临床上诊断和监测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准确且非侵入性的生物标志物。文中旨在对粪便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活动性评价、临床监测及结局预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院宁(综述);汪芳裕(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特比萘芬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的慢性湿疹的疗效分析

    目的:临床观察显示,抗真菌治疗可显著改善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患者症状。文中观察特比萘芬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慢性湿疹患者的疗效,明确皮肤癣菌感染在此类湿疹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门诊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临床确诊为慢性湿疹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2组,对湿疹面积和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 EASI)评分者施盲。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片及咪唑斯汀,对照组仅给咪唑斯汀服用,分别比较2组在治疗第2、3周的EASI评分、痊愈率、有效率,以及停药4周后2组EASI评分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5例患者退出,终共有79例患者终完成试验。治疗第2、3周,2组患者EASI、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4周后,治疗组EASI值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特比奈芬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的慢性湿疹,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仅口服咪唑斯汀患者,提示皮肤癣菌感染在慢性湿疹的病因学中具有一定的病因学作用。

    作者:刘芳;胡文星;刘海波;孔庆涛;曾梅华;陈军;邓德权;桑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培训班通知

    为不断推进我国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发展,加强其规范应用,增进学术交流合作,切实提高我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定于2015年10月17日-19日(16日报到)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园轩大酒店举办第六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培训班”[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14-12-05-032(国)]。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对肺腺癌致恶性胸腔积液封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恶性胸腔积液(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 MPE)严重危害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目前对其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文中回顾性分析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 recombinant human mutant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rhu-TNF)治疗肺腺癌所致MPE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肺腺癌所致恶性胸膜腔积液患者70例,常规胸腔积液引流后,根据3~4万单位/kg分别以200万单位和300万单位剂量行胸腔内注射rhu-TNF,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00万单位和300万单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5.68%和8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注药前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不良反应比不使用者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但地塞米松的使用对rhu-TNF的疗效无影响(P=0.486)。结论 rhu-TNF是治疗肺腺癌所致MPE的高效、安全药物。地塞米松可减轻患者不良反应且不影响rhu-TNF疗效。

    作者:肖鑫武;李倩;宋勇;孙文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非创伤性距骨滑车后内侧软骨下骨坏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单纯距骨滑车后内侧软骨下骨坏死作为距骨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不伴有明确的外伤史,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格外重要。文中探讨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距骨滑车后内侧软骨下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距骨滑车后内侧软骨下骨坏死患者21例。采用同侧髂骨内松质骨软骨下骨腔内填塞治疗,术后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关节功能( Ankle Hindfoot Scale , AOFAS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X线片与CT检查进行手术疗效评价。结果所有距骨坏死均获得骨性愈合,移植物与周围骨组织融合充分,无吸收、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隙进一步狭窄征象。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90.55±6.73)分较术前(50.87±11.42)分明显改善(P=0.009),VAS评分(1.32±0.81)分较术前(6.43±1.66)分明显改善(P=0.027)。结论自体松质骨移植可有效治疗非创伤性距骨滑车后内侧软骨下骨坏死,减轻踝关节疼痛,保持关节间隙,保护踝关节功能。

    作者:徐建达;瞿玉兴;蒋涛;赵洪;高益;侯为林;赵建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疼痛与抑郁共病的炎症机制

    疼痛与抑郁共病在一些内科疾病患者身上很常见。经研究发现炎症是抑郁与疼痛共病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包括细胞因子对神经元环境发挥直接作用与下调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激活色氨酸代谢酶(吲哚2,3-双加氧酶)产生有毒的犬尿素代谢产物而发挥间接作用。文中就疼痛与抑郁共病的炎症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覃加敏;陆永经(综述);蔡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规范化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医学研究生的新知识拓展

    营养支持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后医学上的一大进展,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其目的不仅是单纯地补充能量和氮源,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机体基本生理功能,促进患者康复。随着对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下代谢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理论与应用也不断更新,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现代医学的新生力量和国家医学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也应掌握营养支持治疗的相关知识,为建立和完善规范化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体系作出贡献。

    作者:王新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国内关于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病理学研究报道较少。文中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晶状体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以出生24 d、1年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和小眼白内障大鼠以及正常大鼠(各5只)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裂隙灯观察白内障和正常大鼠的晶状体状况,并取晶状体进行光镜和透视电镜的检查。结果小眼白内障大鼠睑裂较小,晶状体混浊范围≥1/2晶状体直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范围<1/2晶状体直径。出生24 d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基质局部排列紊乱,分层结构消失,透视电镜示基质电子密度低、均匀,相互间结构不清;出生1年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出现空泡样改变和马氏小体,电镜显示晶状体部分基质电子密度显著增加,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一。出生24 d小眼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基质内出现成片的间质细胞,电镜显示纤维断裂,结构不清;出生1年小眼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基质结构紊乱,分层结构消失,赤道部上皮过度增生,分布不规则,严重者纤维崩解,变性,钙盐沉积,电镜显示晶状体基质排列紊乱,纤维出现崩解,细胞坏死,互相间关系不清,电子密度不均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外观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均符合白内障病理改变,可用于后续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田小芸;吴波;章如松;尤金炜;赵长霖;梁磊;恽时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对自由脂肪酸诱导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文中旨在观察白藜芦醇对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诱导人肝细胞L02凋亡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FFAs混合物、白藜芦醇与人肝细胞L02共同孵育,将细胞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自由脂肪酸组(2 mmol/L FFAs,油酸∶棕榈酸=2∶1),白藜芦醇组(2 mmol/L FFAs+50μmol/L白藜芦醇)。生物化学法检测肝细胞三酰甘油含量、caspase3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 MDA)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 superoxidedismucase , MnSOD)、Bcl-2、Bx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自由脂肪酸组及白藜芦醇组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与自由脂肪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由脂肪酸组肝细胞caspase3活力[(5.97±0.78)U/g]较对照组[(2.56±0.49)U/g]显著升高(P<0.05);白藜芦醇组肝细胞caspase3活力[(3.60±0.73) U/g]较自由脂肪酸组显著降低(P<0.05)。白藜芦醇组肝细胞早凋率[(4.94±0.44)%]和晚凋率[(6.52±0.61)%]与对照组[(3.38±0.33)%、(2.75±0.19)%]及自由脂肪酸组[(6.75±0.81)%、(8.52±0.5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脂肪酸组GSH含量[(73.8±13.1)nmol/g]、MDA含量[(3.77±0.92)mg/g]、SIRT1蛋白相对表达(0.61±0.07)与对照组[(113.7±13.8) nmol/g、(1.85±0.41) mg/g、(0.90±0.02)]、白藜芦醇组[(100.2±8.8) nmol/g、(2.36±0.82) mg/g、(0.84±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藜芦醇组Mn SOD、CAT、Bax基因的相对表达与对照组及自由脂肪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激活SIRT1,减轻肝细胞氧化应激,是其抑制FFAs诱发肝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姚琦;李美玲;陈孟原;戴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磷酸钙骨水泥生物学特性及在口腔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为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新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磷酸钙骨水泥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可降解性以及可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在口腔医学的根管充填术、根尖诱导成形术、髓室底穿孔及牙槽骨缺损修复等临床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选择合适的固化时间,如何增加其抗压强度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就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口腔学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高昊辰;吴鉴今(综述);曹志中(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采用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文中对比研究胸腰椎骨折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入路分为2组:经伤椎组(经伤椎椎弓根置钉4钉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39例和跨伤椎组(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与末次随访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经伤椎组、跨伤椎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32±12.53)%和(57.67±13.81)%,矢状面Cobb 角分别为(20.41±5.73)°和(19.87±5.76)°;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分别为(85.76±11.48)%和(83.51±12.54)%,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8.72±5.34)°和(9.18±5.42)°,同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 角分别为(76.82±11.06)%,(15.42±6.14)°,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 角分别为(81.74±10.38)%,(10.93±6.32)°,与跨伤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丢失(6.69±2.52)%、Cobb角矫正丢失(6.31±2.18)°,明显高于经伤椎组[(3.78±1.24)%、(2.2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够很好的改善椎体的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椎弓根置钉4钉单节段固定方法能够更好地降低术后矫正度的丢失。

    作者:吴建明;刘向阳;胡伟;袁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一网无线网络平台的医疗物联网创新应用探讨

    基于一网无线网络平台的医疗物联网建设是推进移动临床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文中探讨医院无线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基于该平台的医疗物联网的创新应用。通过构建多网合一的多业务无线网络平台,开展医疗物联网的创新应用。基于多业务无线网络平台的冷链管理系统、输液监测系统等医疗物联网创新应用,满足了临床的一些特殊需求,提高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多业务无线网络平台实现多网合一、多应用系统整合,从而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基础建设。

    作者:张稳;马锡坤;于京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体外低能量震波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变化的影响

    目的:体外震波治疗能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和加速侧支循环建立,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探讨0.09 mJ/mm2的体外震波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 HUVECs)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试管置于震波仪器中但不进行震波处理,实验组以0、0.030、.09、0.18、0.24 mJ/mm2震波能量冲击,每孔加CCK8溶液,用酶标仪测定在波长450 nm处的A值。对体外培养的HUVECs细胞株施予0.09 mJ/mm2能量的震波处理,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eal-time PCR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低能量超声波处理后细胞因子VEGF、IL-8 mRNA表达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①CCK8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只有0.09 mJ/mm2能量A450值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0±0.04 vs 0.54±0.09, P<0.05),而其他能量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T-PCR结果显示0.09mJ /mm2能量时HUVECs VEGF、IL-8 mRNA的表达(7.93±0.90、7.34±1.67)均较对照组(1.07±0.40、1.00±0.09)明显升高(P<0.01)。③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09 mJ/mm2能量时HUVECs VEGF、IL-8蛋白表达(39.89±4.79、31.33±5.61)均较对照组(20.98±3.30、22.60±3.76)明显升高(P <0.05)。结论体外低能量震波可促进HUVECs增殖和增加VEGF、IL-8的表达, VEGF、IL-8的表达增加可在体外震波促进血管新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丽;马一铭;李琳;胡钊;郭涛;肖践明;蔡红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军队医院人力资源定岗定编设计研究及实践

    定岗定编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定岗定编对加强医院人力资源规范管理、优化结构、控制成本、提升效益起着重要作用。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数量管理向编制管理、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医院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科室发展需要,拉开岗位层次、细化专业系列、明确配置标准、合理编制数量,以适应军事变革、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以及医院建设发展的需要。文中通过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人力资源定岗定编的实践与成效等问题进行分析,为同类医院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能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者:王松青;张伟娜;曹颖惠;张丹平;刘杰;冷桂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HIV)相关的感觉神经病变( HIV-related sensory neuropathy , HIV-SN)主要包含HIV感染引起的远端感觉多神经病变( distal sensory polyneuropathy , DSP)和抗逆转录病毒毒性神经病变( antiretroviral toxic neuropathies , ATN)。文中主要阐述了HIV-DSP可能与gp120诱导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活性氧及P物质有关,而HIV-ATN则可能与应用ddC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引发的线粒体毒性及小胶质细胞增生有关,并且与HIV-DSP的分子机制类似,这意味着目前治疗艾滋病的常规方法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开展HIV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化学和药理机制的研究,将为其新型有效治疗药物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作者:陈强;秦姗姗(综述);徐昌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 K-ras 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靶向药物治疗的药物选择方面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文中旨在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17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并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79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43.02%(77/179);在≥60岁组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60岁组(55.17%vs 33.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K-ras基因突变有显著影响(OR=1.506,95%CI:1.028~2.01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的突变与年龄相关,与性别、分化程度、病变部位及Dukes 分期无关。

    作者:王倩;顾页;林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