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械通气患者经鼻置胃管方法探讨

陈志娜;曾丽雯;何瑾云;黄少华;王大清

关键词:机械通气, 留置胃管, 方法
摘要:目的 改进机械通气患者经鼻置胃管的方向,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置管时当胃管前端到达口咽部时旋转胃管180°后继续置入所需长度.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平均置管时间.结果 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55.0%,观察组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置管时间(60.0±8.0)s,显著短于对照组[(108.0±21.0)s,P<0.01)].结论 改良法具有置管成功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的优点,更适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输液贴拔针按压止血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拔针后应用输液贴按压止血的方法.方法 将门诊输液患者460例按输液日期分为两组,均用医用输液贴按压,单号输液采用鱼际按压为观察组(248例),双号输液采用手指按压为对照组(212例),观察两组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结果 两组出血、淤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鱼际按压止血可有效降低出血、淤血及疼痛发生率.

    作者:秦春霞;王连平;杨荣娟;袁秋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高血糖危象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高血糖危象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 将53例因高血糖危象急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泵组(20例)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小剂量组(33例)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血糖控制后改为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连续10 d后评价效果.结果 两组均可迅速降低高血糖(均P>0.05);泵组降糖更稳定(均P<0.01),但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糖,可使血糖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充分补液和严密监测血糖变化可望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作者:武仁华;袁丽;唐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护理部主任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护理部主任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山东省293所二、三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采用工作倦怠问卷和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问卷进行调查,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护理部主任的情绪衰竭(EE)、去人格化(DP)分量表得分分别为13.71±9.52、5.27±4.37,处于低度倦怠水平;个人成就感(PA)分量表得分33.61±11.06,处于高度倦怠水平.护理部主任感知到上级中等程度的社会支持;支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认同价值和关心利益;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中除关心利益外,其余4个维度与EE和D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除物质支持外,其余4个维度与PA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护理部主任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能降低她们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增进个人成就感.

    作者:徐东娟;臧小英;迟蔚蔚;王克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胸腔引流管固定器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固定胸腔引流管的有效措施.方法 自行研制胸腔引流管固定器,应用于28例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固定效果满意度,有无引流管滑脱、扭曲及皮下气肿发生.结果 28例患者无1例发生胸腔引流管滑脱、扭曲及皮下气肿,疼痛可耐受,患者对固定效果满意.结论 此固定器可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引流管固定,能有效解决胸腔引流管滑脱和术后疼痛问题.

    作者:饶晓玲;魏敏;万喜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患者24 h血压波动特点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n=92)和中青年组(n=88),均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量数据包括SBP、DBP和MAP,从记录的原始数据统计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24 h MAP、dMAP、nMAP)、夜间血压下降率(SBPF、DBPF)、脉压(PP)及24 h血压负荷(24 h SBPL、24 h DBPL)等指标,以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结果 老年组以SBP增高为主,中青年组以DBP增高为主;老年组24 h SBPL高,SBPF与DBPF低,呈非杓型改变;中青年组24 h DBPL高,SBPF与DBPF高,呈杓型改变;PP随增龄而明显增宽,两组各时间段P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SBP增高、PP增宽、24 h血压呈非杓型改变为特点;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合理用药、科学有效地控制血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生活习惯为其护理要点.

    作者:杜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结肠炎并存痔患者保留灌肠插管深度研究

    目的 探讨浅插管保留灌肠对慢性结肠炎并存痔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结肠炎并存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插管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即抬高臀部15 cm,肛管插入肛门4 cm开始灌肠,拔管后继续抬高臀部30 min.结果 观察组肛门异物感及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肛门出血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可减轻肛管对患者痔及直肠黏膜的刺激,增加患者治疗舒适度且不影响疗效.

    作者:张伟英;李铭德;周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EXCEL软件在排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EXCEL软件进行护士排班的有效性,提高护理管理者工作效率.方法 应用EXCEL软件的数据有效性功能进行排班,应用表格的统计功能统计护士出勤.结果 减少了护士长排班和统计护士出勤时间,资料便于保存与查询.结论 应用EXCEL软件进行排班实用、方便,提高了办公信息化程度.

    作者:彭金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舒适护理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2周后)患者实施3个月的舒适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SAS、SDS及SCL-90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1);满意度/舒适度评分87.63±9.75,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时期(55.18士10.42,P<0.01).结论 舒适护理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

    作者:李玉梅;张秀芹;李遵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DCA循环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PDCA循环有效落实、提高临床基础护理质量.方法 应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模式对临床基础护理合格率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订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 PDCA循环实施6个月,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率达98.7%、96.7%,较前(70.0%、67.4%)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PDCA循环是落实临床基础护理的有效管理方法.

    作者:陈玉萍;罗远芳;张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制订提高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15名更年期女性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 更年期女性SCL-90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10个因子除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外(均P<0.01),其余8个因子分类似(均P>0.05)或显著低于常模(P<0.01);城市更年期女性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6个因子分显著低于农村更年期女性(P<0.05,P<0.01),仅偏执因子分高于农村更年期女性(P<0.05);SCL-90各因子评分与EPQ各量表(除E量表与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P量表与其他,L量表与躯体化、强迫症状外)均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 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其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城市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优于农村更年期女性.对农村更年期女性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社芬;荆怀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退休护理人员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退休护理人员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焦虑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一般情况问卷对65名退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11.37±4.55,显著低于国内城市老人(P<0.05);高级职称、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好、社会关系好、目前心境好的退休护理人员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该群体的其他成员(P<0.05,P<0.01);其相关因素主要有职称、社会关系、目前心境、社会支持与焦虑(P<0.05,P<0.01).结论 加强对退休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改善其精神心理状况,以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作者:闫贇;于晓丽;张海润;全鹤;厉萍;娄凤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CCU护理工作量调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

    目的 比较CCU各病种住院1~3 d及各班次的护理工作量,以合理安排护理人力,提高护理效率.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医院CCU 84例患者住院1~3 d各班次的护理内容进行工作时数(下称工时)测定.结果 CCU各病种的护理工时随住院日的增加而减少,同病种入住CCU当日的护理工时与入住后第1、2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不同病种住院当日护理工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同病种白班的护理工时高于中班、晚班(均P<0.05).结论 CCU患者住院1~3 d各日及各班次所需的护理工时不同,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弹性制排班.

    作者:缪卓慧;王惠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以患者当前关注点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当前关注点为主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92例ACS患者按住院病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取以当前关注点为主导的健康教育方式,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问卷对两组健康教育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ACS相关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以当前关注点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患者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李湘萍;郑一梅;尚少梅;谭赛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应用生理盐水洗胃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生理盐水洗胃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27例口服AOPP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以清水洗胃,观察组以生理盐水洗胃.比较两组接诊时及洗胃后1 h血清胆碱酯酶、血清钠浓度及平均动脉压.结果 洗胃后两组血清胆碱酯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血清钠浓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生理盐水洗胃可避免AOPP患者洗胃后出现的低钠血症及血压下降.

    作者:陈宗媛;张文;周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

    目的 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方法 将400例应用留置针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方法穿刺.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粗直、血流丰富血管(两组各14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较细、塌陷血管(两组各60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和长于对照组(均P<0.01).静脉炎发生率,2类血管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改进法可提高较细、塌陷血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各类血管静脉炎发生率.

    作者:陈吉莉;朱丽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护士长领导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护士长领导行为方式并分析各因素对领导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领导行为描述量表(LBDQ-Ⅻ)调查西安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20名临床护士对其护士长领导行为的评价.结果 12种护士长领导行为中,定规得分高,显著高于关怀得分(P<0.01);不同医院、科室及不同学历的护士长,其定规和关怀领导行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护士长的领导行为以定规为主导,而不同医院文化、科室及护士长学历是其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

    作者:黎巧玲;车文芳;郑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补救方法的改进

    在采用韩玉敏[1]介绍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方法过程中,我们发现,补救时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比直接推进后连接液体成功率更高,介绍如下.

    作者:娄皓;柏亚玲;孟涛;马春燕;代林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医用包装纸无菌包阻菌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医用包装纸无菌包的阻菌效果.方法 将60个医用包装纸实验包灭菌后随机分为A1、A2、A3三组各20个,分别保存在供应室、妇科病房、外科病房的开放式物架上及专用无菌物品柜内20周,每周每组随机抽检1个包行细菌培养,同时观察各组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结果 不同保存区域,不同温、湿度(19~33℃、20%~80%),60个实验包均无细菌生长.结论 20周内医用包装纸阻菌效果可靠,可取代棉布包装,以节省医疗资源,减少护理工作量.

    作者:董霞;项惠;高春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短管型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方法介绍

    在应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笔者摸索出单手送套管的操作方法,2001~2006年应用于临床850例次,效果理想.

    作者:陈杏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药熨贴预防甘露醇所致局部反应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熨贴对缓解静脉滴注(静滴)20%甘露醇所致局部刺激症状及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2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观察组静滴20%甘露醇过程中采用中药熨贴敷在沿血管走向距穿刺针眼2 cm处,对照组在此过程不作任何处理.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8.5%(9/1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中药熨贴能有效减轻静滴20%甘露醇所致局部刺激症,且预防静脉炎效果好.

    作者:张琴;焦富莲;周鹏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