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周晓军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的操作要领和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自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应用MED手术治疗25例LIDH患者. 结果:患者术后20h~7d(平均2.4d)下床活动.术后住院3~10d,平均5.2d.除1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二期愈合外,其余均一期愈合.患者术后均得以随访,时间2~15个月,平均6个月.疗效满意,其中优18例,良5例,尚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了解手术设备特点,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准确的手术定位,熟练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和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俊;刘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利用荧光标记DNA探针来检测细胞内染色体异常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可检测基因缺失、扩增、异位等异常,并结合组织形态学,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文中主要综述其在实体瘤诊断方面的一些应用.
作者:杜军;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存在于多种常见眼病的发展过程中,其发生及发展对眼的视功能有极大的威胁.药物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文中对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及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薛春燕;黄振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为探讨如何培养护生在临床护理实习过程中的法律意识,达到预防差错纠纷、保障病人安全目标,通过采取实习初期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实习中期强化法律知识、实习后期加强护理安全警示等应对措施,使护生在带教老师的督导下,全方位认识到遵法、守法、用法的必要性.
作者:仲继红;胡容;钱慧;王小峰;陈雪莲;朱学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改进经典的兔VX2肝癌模型瘤组织接种法,比较改良的瘤组织接种法与经典方法的差异. 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典的瘤组织块接种法(A组)及改良的瘤组织注射接种法(B组).于接种后第8、15、22、29d进行螺旋CT扫描,观察CT表现、计算肿瘤大小,后予病理确认. 结果:A组和B组的接种时间分别为(9.47±2.85)min和(5.85±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组的成功率分别为53.3%和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2组肿瘤生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结论:改良的瘤组织块接种法操作简便,成瘤率高,优于经典的瘤组织块直接接种法.
作者:韩冰;丁义涛;王冬梅;邱君澜;张炜炜;韩建波;孔文韬;袁蕾;仇毓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状瘤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妇女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Frantz于1959年首先报道了本病,其组织发生来源尚未确定.文中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结果:5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表现为胰腺区巨大囊实性肿块,包膜大多完整,增强后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肿块体积均较大,邻近结构受压移位.造影增强后肿瘤实质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增强前后均呈低密度.1例肿块内伴有条状钙化;1例伴有胰管轻度扩张;5例均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 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特征,可与其它有类似影像学表现的胰腺肿瘤相鉴别.
作者:王华斌;李苏建;王中秋;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种类众多,但尚未发现一种理想的材料可满足组织工程的需要,但将各种材料进行复合可为组织工程的需要带来新的希望.现就复合支架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金良;赵建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克隆人Toll样受体2(TLR2)细胞外区基因,并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TLR2. 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TLR2细胞外区基因,克隆入pUCm-T载体并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DH5α,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DNA测序分析后,用KpnⅠ和HindⅢ双酶切,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至经相同处理的pAdTrack-CMV腺病毒穿梭质粒中,双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 结果:RT-PCR扩增得到约1 000bp的目的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鉴定与GenBank中的序列一致,经酶切连接成功地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 结论:成功克隆了人TLR2细胞外区基因,并构建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
作者:孙守勋;李强;石妍;刘静;蒲晓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放疗(CRT)与调强放疗(IMRT)剂量学分布的优劣,为乳腺癌保乳术后IMRT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对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利用3DTPS分别设计CRT计划和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Gy/25F.用剂量体积、剂量分布图及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评估CRT与IMRT计划的优劣. 结果:CRT和IMRT两种放疗计划PTV的V95%、V105%、V110%、V115%分别为(98.3±1.9)%、(42.7±15.1)%、(8.2±8.7)%、(2.2±5.3)%和(98.5±1.0)%、(8.6±4.5)%、(0±0.4)%、0,V95%无统计学差异(P>0.05),V105%、V110%有统计学差异(P<0.05);CRT与IMRT的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30±0.14与1.12±0.03,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与CRT比较,心脏V30、V40分别降低了70.69%、93.33%,肺V20、V30分别降低了17.96%、14.8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乳腺癌保乳术后的PTV,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IMRT较CRT适形度好,剂量分布均匀.IMRT有效降低了心、肺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作者:曹远东;高恒东;孙新臣;葛小林;林茜;邵玉琴;马春阳;李益坤;雍霞;隋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和CD44V6的作用,研究其对肿瘤细胞黏附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腺病毒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转染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作为阴性对照,未转染的正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用细胞黏附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率的改变,再分别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3组细胞中整合素β1和CD44V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细胞黏附实验显示,转染Ad-Ang-1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率明显增强(P<0.01);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整合素β1、CD44V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Ad-Ang-1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Ad-GFP组. 结论:转染Ang-1能明显提高人胃癌细胞BGC-823中整合素β1、CD44V6 mRNA、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转移.
作者:陈慧娟;欧希龙;孙为豪;杨柳;杭程;刘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对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的影响. 方法:用IIF法检测4种自身抗体阳性血清可能出现的ANCA荧光图谱;用ELISA法确认上述4种血清的靶抗原. 结果:用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检测ANCA受自身抗体的影响较大,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受到的影响较小,同时应用猴肝切片可将这4种自身抗体与ANCA区别. 结论:联合应用猴肝切片与乙醇和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抗原片,有助于准确判断ANCA结果.
作者:罗冰;王艾丽;虞伟;刘国瑞;李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沙培林在体外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0、0.001、0.01、0.1和0.5 KE/ml)的沙培林干预SGC7901细胞6、12、24和48h后,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SGC7901细胞的生长情况;用膜连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加碘化丙啶(PI)双染法观察沙培林作用后SGC7901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沙培林干预后细胞survivin、caspase-3 的mRNA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沙培林处理后,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抑制率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时间相关性.沙培林作用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SGC7901细胞凋亡显示:随着沙培林浓度的提高,细胞的凋亡率也增加.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沙培林可以使SGC7901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caspase-3 mRNA表达上升(P<0.05). 结论:沙培林在体外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提示该药有治疗胃癌的潜在价值.沙培林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的生物学效应可能与survivin mRNA表达下调,caspase-3 mRNA表达上升有关.
作者:李宁;李建;吴克瑾;费哲为;欧敬民;叶敏;封明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测定聚己内酯与左旋聚乳酸共聚物(poly-caprolactone-b-poly L-lactide,简称PCL-b-PLLA)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探讨PCL-b-PLLA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PCL-b-PLLA支架不同浓度浸提液与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相容性,观察测定吸光度(A值), 对支架与软骨细胞复合体行电镜观察.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PCL-b-PLLA支架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 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的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 电镜显示软骨细胞完全平铺于支架的表面,细胞表面有大量微小突起和基质分泌. 结论:体外复合实验显示PCL-b-PLLA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于软骨细胞贴附生长, 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作者:刘建华;王国海;徐栋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腹型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及尿酸的关系. 方法:测定174名高中生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血压、血脂等指标,根据BMI及腰围分为3组:非肥胖组、非腹型肥胖组、腹型肥胖组.分析3组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尿酸的差异及与BMI、腰围的相关性. 结果:与非肥胖组相比,非腹型肥胖、腹型肥胖组血压、血脂[除总胆固醇(TC)外]、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尿酸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腹型肥胖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显著增高,非腹型肥胖组血糖无显著增高;与非腹型肥胖组相比,腹型肥胖组血压、2hPG、空腹胰岛素、HOMA-IR、三酰甘油(TG)均有显著增高(P<0.01).BMI、腰围与血压、血糖、FINS、血脂(除TC外)、尿酸呈直线相关性,WC与血脂(除TC外)、FPG、尿酸的相关性高于BMI,与2hPG、FINS、血压的相关性低于BMI. 结论:青少年腹型肥胖比非腹型肥胖具有更高的代谢综合征(MS)危险性,青少年腹部脂肪分布较BMI与血脂(除TC外)、FPG、尿酸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黄岚;邹大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验证生长激素(GH)及谷氨酰胺(Gln)的应用是否可以缩短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外营养(PN)治疗时间和用量. 方法:选取16名依赖PN的短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A组为对照组,口服Gln (0.6g·kg-1·d-1)+GH安慰剂+改良膳食,B组给予Gln安慰剂+GH(8U)+改良膳食,C组给予Gln+GH+改良膳食(n=6).PN采用临床标准方案.4周后,GH及GH安慰剂停止服用,Gln及Gln安慰剂仍继续服用3个月. 结果:B组与A组相比,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N用量明显减少(P<0.05).C组治疗时间短(P<0.01).3个月后,只有C组可以维持治疗效果. 结论:GH+Gln+改良膳食治疗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可以间断给予PN或减少PN的用量及频率.
作者:曾兆林;迟强;彭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属于凝集素家族,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的重要成分,有激活补体系统、调理吞噬等作用,并与许多免疫相关性疾病有关.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损害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MBL基因的多态性导致了其血清水平的个体差异,且与炎性肠病的发病率、临床症状、病程等具有相关性.文中综述了MBL及其与炎性肠病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瑛;汪芳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预防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术后曲马朵病人自控镇痛(PCA)引起的的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147例ASAⅠ~Ⅲ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女患者,随机分成5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注等渗盐水(P组,n=30例),昂丹司琼组(O组,n=29例),昂丹司琼+地塞米松(OD组,n=29例),昂丹司琼+地塞米松+PCA全量(OD +PCA全量组,n=29例),昂丹司琼+地塞米松+PCA半量(OD +PCA半量组,n=30例).记录各组恶心、呕吐发生次数和疼痛评分. 结果:O组和OD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P<0.05);OD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于O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CA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O组与OD组(P<0.05),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O组、OD组间无明显差异;PCA半量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PCA全量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两者合用预防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恶心、呕吐效果佳;术后曲马朵PCA不会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半量曲马朵PCA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全量PCA.
作者:贾宏彬;嵇晴;张利东;周志强;徐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组织细胞胆固醇的外向跨膜转运要有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BCG1、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载脂蛋白AⅠ(apoAⅠ)/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多种膜蛋白的共同参与,并且受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及肝X受体(LXR)的调控.文中就参与胆固醇跨膜转运过程的膜蛋白与调控因子的结构和功能作一综述.
作者:史连义;姜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晨起口服利塞膦酸钠胶囊,对照组口服安慰剂,2组均在晚间口服维生素D3/碳酸钙(凯思立D片),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摄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观察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 结果:共入组42例,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试验组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髋部骨密度之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均无脆性骨折发生,安全性观察指标无异常变化. 结论:利塞膦酸钠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安全有效的,用药6个月内即能明显增加患者腰椎骨密度.
作者:郭郡浩;姚茹冰;赵智明;刘玉秀;郑均;蔡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NR4A1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 方法:根据siRNA靶序列设计并合成2条互补的64 bp寡核苷酸.pShuttle-H1穿梭质粒经BglⅡ、HindⅢ双酶切后,与退火的寡核苷酸进行连接,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H1-siRNA.PmeⅠ酶切pShuttle-H1-siRNA, 然后分别将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和穿梭质粒pShuttle-H1-siRNA转化至BJ-5183感受态细菌中进行同源重组.PacⅠ酶切线性化重组质粒pAdEasy-H1-siRNA后转染AD-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Western blot检测NR4A1基因的表达. 结果:穿梭质粒pShuttle-H1-siRNA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成功,进一步构建了表达小鼠NR4A1基因的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重组腺病毒AdH1-siRNA/NR4A1感染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瘤细胞(MLTC-1)后显著抑制目的蛋白表达(抑制率为70%~90%). 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小鼠NR4A1基因的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AdH1-siRNA/NR4A1,并在MLTC-1中验证其抑制NR4A1蛋白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R4A1基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薛凯;李梅;刁飞扬;凌静;崔毓桂;刘嘉茵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