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丽;邹凌燕;王克芳;高庆岭
目的减轻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术后强迫体位导致的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颈肩、背部及肢体按摩,针对性宣教与沟通,指导深呼吸训练和听音乐.对耐受力差者实行俯卧位,床上及床下头低坐位和站立头低位交替.术后2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除对卧位及持续时间的正确认知2项外,焦虑状态、舒适度及眼部各项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强迫体位导致的不适与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贾俊卿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对43例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行近排腕骨切除术.结果39例腕痛完全消失,4例轻微疼痛不适,但不影响关节活动.提出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充足的术前准备及功能锻炼,术后病情观察、伤口疼痛的处理、手部水肿的处理及功能锻炼是手术获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周文娟;娄湘红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腹腔镜镜头进入体腔后极容易起雾,视野清晰度差,临床上常用70~80℃热生理盐水预热镜头,手术过程中需反复取出镜头,但效果不能持久,且增加污染机会.
作者:杨润亭;薛淑英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对10例胃癌术后及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及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营养支持及针刺、按摩.结果12例2~4周肠蠕动恢复,住院20~36 d痊愈出院.提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诊断明确后,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精心护理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吕艳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前,静脉加压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注射器通过输液器排气管,向瓶中推注空气.但因排气管(须剪去尾端空气过滤器)开口与注射器针头衔接不紧密,操作中液体易自衔接处喷出,造成污染和浪费.
作者:李振梅;张桂云;谢来芬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DGF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分别予心理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价.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3个量表总因子分显著降低,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0%)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DGF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促进DGF患者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边燕云;张自珍;蔡岳华;于小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并分析护士长的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态,为合理选拔考核护士长,有效减轻护士长工作压力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所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的92名护士长的工作压力源、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低学历及任职时间10年以上的护士长有较少的工作压力源;学历层次较高的护士长多采用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而任职时间6~10年的护士长较少采用自我控制的应对方式,护龄6~10年的护士长较多采用疏远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学历层次高、护龄在10年以上的护士长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结论在选拔考核护士长时,应充分考虑其个人特点、学历背景与工作经历,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护士长,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其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管理能力.
作者:鲜于云艳;王雪芬;马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对1例社区医疗站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病例的护理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强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专业知识和全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等.
作者:漆俐红;赵桂林;朱玉兰;刘妹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对31例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行腰穿置管间歇性外引流,并采取针对性护理.结果29例引流10 d内痊愈,2例再次经手术修补痊愈,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低颅压及脑疝等并发症.提示正确有效的护理能显著降低腰穿置管外引流的并发症,对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漏口愈合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敏;厉春林;章凡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和方法.方法选择28例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的质量跟踪,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有针对性地处理.结果2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6 d.结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主要有心理护理、相关健康知识宣教、积极的术前准备及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上述措施是安全实施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益琼;王丹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手术体位的摆放方法,利于术野的暴露和手术的顺利完成.方法自制新生儿手术体位摆放辅助物品,用于46例出生2 h至28 d需仰卧位、侧俯卧位、截石卧位及侧卧位手术患儿的体位摆放.结果术野暴露充分,术中患儿呼吸、循环正常,关节、神经功能完好,皮肤无擦伤,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针对新生儿特点,合理摆放体位,有利于确保手术成功.
作者:董忠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特需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水平及相关因素,为多元文化护理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及管理建议.方法自行设计特需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对浦东新区具有特需医疗服务的6家综合性医院从事特需服务的87名护士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调查.结果特需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总体得分为(137.10±20.21)分,其中知识理论维度认知得分低为(28.55±6.18)分;中专及大专护士的总体认知水平及其知识理论维度显著低于本科护士(P<0.01,P<0.05),护士的文化程度、每日学习时间与总体认知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浦东新区特需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加强培训与管理.
作者:彭幼清;刘薇群;李佩珍;屠庆;董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本科护生护理科研临床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将2003~2004年在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157名本科护生按所实习的医院不同分为实验组(47名)和对照组(110名),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临床护理实习,实验组在进行临床护理实习的同时,进行临床护理科研能力培训,即组成护理科研指导导师组,制订专项教学计划,由教学督导负责落实.结果两组论文成绩比较,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对本科生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临床教学中的科研教学目标.
作者:金爽;李瑞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调查烧伤病房陪护人员的现状,探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好陪护的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身心护理.方法自行设计烧伤陪护人员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陪护人员从业性质、培训现状、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有无考核监督等)对84名烧伤病房陪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71.4%陪护人员接受了岗前培训,仅11.7%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81.7%陪护人员培训时间为3d,59.6%职责不明确,100%无考核监督机制.结论烧伤病房陪护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及考核监督,加强烧伤陪护人员的管理将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丁汉梅;付京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不同层次护士接班后对所分管患者动态情况掌握程度.方法不预先通知,不定时,在接班30 min后在不同医院对不同层次的260名责任护士进行规定内容的口头提问.结果接班质量随护龄的增长、职称和学历的升高而提升,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结论需重视对低年资、低学历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护理接班质量
作者:张艳峰;李文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严重手外伤患者常存在肌腱、神经离断、指骨骨折,伤口愈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手指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伤口周围肌肉粘连等,从而影响手指功能.
作者:朱翠兰;陈有肖;陈晓云;戴新萍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结合国外护理专业岗位的分类和职业发展对目前我国护理人员专业岗位设置和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护理人员配备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护理的专业岗位分类单一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我国护理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陶红兵;方鹏骞;陈茂盛;高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状况对产妇抑郁的影响,为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初产妇,采用Smilk-stem家庭功能评估问卷及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分析其家庭功能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家庭功能状态中高功能家庭80例(80.00%),发生抑郁27例(33.75%);一般家庭18例(18.00%),发生抑郁4例(22.22%);失职家庭2例(2.00%),发生抑郁1例(50.00%).32例抑郁产妇中轻度抑郁状态21例(65.60%),中度11例(34.40%).结论需加强对高功能家庭、产妇抑郁状态、相关因素的认识和教育,为产妇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
作者:洪普;谢小华;莫海燕;史春英;曾玉贤;邱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某些因肢体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如乳癌术后或软组织损伤、骨折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或婴幼儿;协助这类患者更换衣服时,由于肢体活动受限或不能主动配合,对伤口牵拉容易造成患者疼痛不适.
作者:汪蓉;曾丽;李亚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积极关注技术在减轻护士工作疲溃感中的作用.方法对ICU 23名护士进行常规关注、临时关注、集体关注和个别关注等关注技术,于关注前和关注后7个月,分别进行工作疲溃感测试和个人评价、生活满意度指数B、总体幸福感测试.结果积极关注前护士情绪疲溃感、工作冷漠感、工作无成就感与关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关注前护士个人评价、生活满意度指数B、总体幸福感与关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积极关注技术对减轻护士工作疲溃感效果明显,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韩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