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张静;徐建国

关键词:抗呕吐药, 联合用药, 术后恶心呕吐
摘要: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且可引起切口裂开、吸入性肺炎、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近年来,虽然对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抗呕吐药,但PONV发生率依然较高.PONV的治疗可分为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作者对药物疗法进行综述.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重症毒鼠强中毒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毒鼠强)为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剧毒杀鼠药.2002年9月14日,我院接诊了大批毒鼠强中毒患者.入院当天和第7天,我们对其中96例急性重症患者检测了血生化相关指标,现报道如下.

    作者:阳世宇;钱晓明;吴学豪;唐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鉴定

    目的:以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为来源,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方法,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功能检测.方法: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加入rGM-CSF、RIL-4和nrhTNF-α培养12天获得大量DC,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进行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结果: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诱导培养12天后,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显示典型的DC形态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其中OX62为62.19%;MHC I70.40%;MHCⅡ为78.28%;CD80为55.58%;CD86为68.38%,是典型的大鼠DC表型特征,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DC具有高效的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结论: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可成功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于哲;范清宇;张婷;刘云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优选实验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选正交实验结果.方法:采用四种常用多指标评价法优选出正交实验的优条件,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四种常用多指标评价法得出的优条件一致.结论: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优选实验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

    作者:赵应征;鲁翠涛;梅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CPH)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优势及其技术特点.方法:本组共40例CPH患者,包括肝功能Child A级21例,B级16例,C级3例,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行LC 37例,中转剖腹手术3例,中转率为7.5%.手术时间为(52.6±15.2)min,术中出血为(75.5±15.5)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为(18.3±6.5)h,5例(13.2%)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次,术后平均住院达(4.6±2.4)d,与非CPH患者的LC比较,CPH患者LC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手术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术中出血量多.结论:CPH患者行LC具备微创外科手术的优点,是安全、可行的.但属于困难的手术,有较高的中转率,术中出血是主要问题.注重围手术期处理、熟悉LC的技术特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令堂;嵇武;吴素梅;黎介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免疫细胞因子

    脑缺血的炎症免疫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在炎症反应发生之前可有细胞因子介导、参与免疫调节和趋化作用,促进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白细胞自血管内向缺血脑组织迁移.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并加重脑缺血损伤.细胞因子产生后进一步诱导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促使炎症免疫细胞浸润到损伤组织,炎症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又相互诱导激活,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作者就以下几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作一综述.

    作者:段立晖;张丽;刘新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论病案信息中的人文关怀及人性化服务

    病案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医院已建立院级局域网,病案管理正逐步向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迈进[1].然而,技术力量的投入只能强化医疗服务的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对患者而言,获得医院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更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体现.

    作者:陈琳;刘玉秀;聂梅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载药纳米粒子肿瘤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子是一种微观的胶质体系,研究表明,将抗癌药物连结在纳米粒子上可以使其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得到控制,从而增加药物的抗癌功效,减小毒副作用.作者综述了传统纳米粒子及长效纳米粒子的不同靶向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肿瘤内及静脉注射后纳米粒子的局部作用及肿瘤退化的机制.

    作者:李珊珊;吴红;吴道澄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胶原ⅩⅧ/内皮抑素的结构和功能

    内皮抑素是胶原ⅩⅧ的C末端降解片段,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体内、体外实验表明内皮抑素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是一种特异性、目前为止作用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剂.但其确切的抗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现就胶原ⅩⅧ/内皮抑素结构和功能作一综述.

    作者:杨小冬;许哲;刘福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EB病毒感染相关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

    EB病毒感染相关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好发于免疫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呈暴发性经过,预后不良.由EBV感染的T/NK细胞大多呈单-或寡-克隆增殖.高细胞因子血症是本病发病的重要中间机制.抑制或清除含EBV基因组的T/NK细胞增殖,并积极控制细胞因子暴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学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28和白细胞介素-29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8(IL-28A、IL-28B)和白细胞介素-29(IL-29)是一组由病毒或双链RNA诱导的多种细胞产生的新型白细胞介素,它们能结合一种由IL-10Rβ和IL-28Rα组成的异二聚体型Ⅱ类细胞因子受体,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而发挥其抗病毒或其他防御功能.作者就IL-28与IL-29的分子结构、编码蛋白、受体与生物学活性等作一综述.

    作者:李明才;何韶衡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且可引起切口裂开、吸入性肺炎、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近年来,虽然对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抗呕吐药,但PONV发生率依然较高.PONV的治疗可分为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作者对药物疗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静;徐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瘦素抵抗的研究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瘦素抵抗的状况.方法:选取50例MS患者(MS组)和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瘦素水平(leptin)、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脂蛋白(a)[LP(a)],并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S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上升[(23.82±15.63)μg/Lvs(11.20±4.70)μg/L,P<0.01],BMI、WHR、SBP、DBP、HOMA-IR、代、TG、LDL-C、HDL-C亦明显升高,而两组间L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由于该患者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瘦素抵抗,使正常的脂肪-胰岛素轴反馈机制受到破坏、瘦素抑制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MS的发生.

    作者:王维敏;马向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病理资料管理的新模式

    目的:采用计算机操作,实现病理资料管理的新模式.方法:所有病理资料的文字内容输入计算机病理资料管理系统.结果:病理资料输入计算机后,工作方便,效果良好.结论:采用计算机操作后,不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对资料的检索、科研的回顾性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陆珍凤;吴波;周晓军;石群立;夏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己酮可可碱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和机制

    脓毒症可促使宿主发生复杂炎症的病理生理改变.己酮可可碱(Pentoxify11ine,PTX)是甲基黄嘌呤的衍生物,具有选择性抗炎作用.作者阐述了PTX在脓毒症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莉琴;徐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对手术创伤后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肠道是外科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当外科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时,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首先遭到破坏,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经过通透性增高的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触发全身炎性反应(SIRS)和多器官系统衰竭(MOSF),反过来又可加重肠黏膜坏死和细菌移位,形成恶性循环.腹部重大手术具有典型的外科应激反应,术后由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作用,可出现肠黏膜水肿、通透性增高,肠绒毛高度降低,肠系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损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抗手术应激、减轻SIRS、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作者就乌司他丁对手术创伤应激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张伟;李宁;朱维铭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8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清肺口服液(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性.方法:选择87例符合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诊断标准的患儿,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给予清肺口服液、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疗程为10天.结果:试验组患儿痊愈50例(86.21%),显效5例(8.62%);对照组患儿痊愈15例(51.72%),显效14例(48.28%),经秩和检验P<0.000 1,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咳嗽、肺部湿哕音、X线全胸片等指标好转情况,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发热、气促等指标好转情况,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任献国;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伏洁;张连丰;付元凤;樊忠民;高春林;章新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抑肽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抑肽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分为正常对照、缺血-再灌注,TNF-α抗体处理和抑肽酶+TNF-α抗体处理四组,在肝缺血60 min及再灌注1、3、6和12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瘀血明显,血浆ALT和MDA含量均显著增高;肝缺血-再灌注用抑肽酶+TNF-α抗体处理后,血清ALT和MDA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抑肽酶联合TNF-α抗体可以抑制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炎症反应,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雁灵;徐小平;窦科峰;李开宗;岳树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自由基对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调节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个包含五种亚单位的转录因子家族,调节细胞内如免疫炎症、细胞凋亡和细胞增生相关基因等多种基因的表达.作者结合近年来对自由基和NF-κB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分析了自由基对NF-κB活性的调节.

    作者:徐康;林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γ-氨酪酸和谷氨酸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γ-氨酪酸(GABA)和谷氨酸(Glu)在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异硫氰酸苯酯(PITC)作衍生剂,紫外检测波长254 nm,检测30例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GABA和Glu含量.结果: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GABA和Glu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与胃癌的组织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GABA和Glu参与胃癌的发生,有望成为胃癌诊断、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秦苏堤;朱人敏;何小平;汪芳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子宫颈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AG-1表达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子宫颈癌、慢性宫颈炎伴黏膜上皮增生和正常子宫颈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AG-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DAKO Envision法检测子宫颈癌组织、宫颈增生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BAG-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中BA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宫颈黏膜上皮增生组织、正常子宫颈组织中高,其阳性表达率为52.2%,在宫颈增生中的表达率为13.0%,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A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较宫颈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显著增高.凋亡相关基因BAG-1可能参与子宫颈癌的调节机制.

    作者:师建国;闫庆国;严晓昱;林雨冬;张勇;王文勇;王文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