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群体桐籽中毒病人洗胃的护理

冯继贞

关键词:群体中毒, 桐籽中毒, 洗胃, 护理
摘要:总结4批59例桐籽中毒病人急诊洗胃抢救护理.提出做好洗胃前物品准备及准确的病情评估;掌握洗胃技巧及并发症防治;洗胃后的病情交接,及时、快速的仪器及管路消毒是成功治疗群体桐籽中毒、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急诊胃镜检查止血治疗的护理

    将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在末次呕血后24 h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其中36例在内镜直视下止血,并采用静脉推注洛赛克,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止血治疗.结果80例患儿均明确了诊断,其中36例出血者止血效果良好.提示急诊胃镜检查能迅速明确诊断,并能在内镜下止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止血、扩容,精心的护理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成功的保证.

    作者:李金蓉;吴恩珍;黄涛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青年女性病人焦虑抑郁状态调查分析

    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青年女性病人进行调查,对有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结果SLE青年女性病人SAS、SDS评分较国内常模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其焦虑、抑郁原因主要是疾病带来的痛苦、影响学习工作、药物的毒副作用、形象改变、医疗费用等.提出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以促进病人恢复.

    作者:刘启华;张鹤;杨茂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低剂量咪达唑仑用于胃镜检查中镇静的效果探讨

    将180例需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2:1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检查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静脉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对照组(60例)单用利多卡因胶浆.结果恶心发生率、病人配合满意率观察组分别为5.0%及100.0%,对照组为96.7%及70.0%,两组比较,χ2=146.69、40.00,均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镇静程度分级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7.68,P<0.01).提示胃镜检查中应用低剂量咪达唑仑能明显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对胃镜检查的顺应性.

    作者:刘凤敏;陶晓燕;刘晓玉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

    将46例静脉渗漏性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马铃薯局部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3.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渗漏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素梅;白艳凌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

    留置胃管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广泛在临床应用.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确知胃管已在胃内后,用1条胶布在胃管靠近鼻孔处交叉固定于鼻翼旁,另1条胶布将胃管固定于病人面颊部.但临床上昏迷、谵妄、躁动者经常出现胃管脱出情况.反复插管对鼻腔、食道粘膜可造成损伤,影响治疗.为此我们改进胃管的固定方法,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庞晓凤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病人的护理

    对9例心源性休克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结果7例病人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经治疗好转出院;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股动脉穿刺处出血,被动撤机后死亡;1例术中出现麻醉意外、低心排死亡.提出加强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生命体征及凝血酶原激活时间的监测,做好球囊导管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可有效促进救治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振;韦芳;曹巧兰;王瑞红;梁雨露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临终关怀中护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对病人临终护理中护士面临的问题,包括业务素质,护士生理、心理的问题及社会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者:刘晴;罗羽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对4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不同表现进行观察,其中延迟喂奶22例,胃食管反流18例,残余奶28例,回抽出咖啡样物13例,被禁食>2次者15例,腹胀7例,便秘10例,体重不增14例.经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提出早产极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在给予综合治疗护理的同时,应根据胃肠喂养不耐受具体表现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帮助患儿尽快适应胃肠道喂养,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

    作者:黄师菊;邹小兵;李燕;李芳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手臂下垂对手背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充盈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对147例住院输液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单日采用常规法穿刺147例次(常规法);双日采用手臂下垂2 min后再扎止血带穿刺147例次(下垂法).结果两组静脉充盈度、扎止血带及进针时间,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下垂法明显优于常规法;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臂下垂法,能增加静脉充盈度,缩短扎止血带后寻找穿刺血管的时间,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作者:朱寿美;张海生;董晓翠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中药联合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效果观察

    将64例淋巴水肿病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应用中药,治疗组配合应用12腔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治疗,并测量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肢围变化.结果治疗30 d治疗组肢围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P<0.01).提示中药联合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疗效显著.

    作者:张娜;张玥;程志新;刘明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高压氧治疗中直流给氧人数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

    为探讨高压氧治疗时,直流给氧对氧浓度升高的影响,将18例神经外科术后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分为A、B、C三组,每组6例.直流给氧A组3例,B组2例,C组1例;其他为面罩给氧.每组分别监测氧舱内氧浓度变化(均监测5次).结果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直流给氧的人数越多氧舱内氧浓度越高.

    作者:李敏;张菁;王同礼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图在急症科教学中的实施

    编制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流程图.对1999级护生采用学习抢救流程图→演示→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结果,1999级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综合技能成绩均比1998级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口头讲述为主)有显著提高.提示学习抢救流程图→演示→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护生学习和掌握,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作者:崔莉;陈鹏;王霞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及防治

    综述国内外有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与家庭因素的对照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及多重相关文献分析,显示家庭因素与儿童SID的发生相关.提示家庭危险因素易发生儿童SID,提出了相应的家庭防治方法及护理措施.

    作者:彭幼清;袁芳兰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肾衰竭病人血液透析相关信息需求调查及对策

    采用自制问卷对318例肾衰竭血液透析(HD)病人,就HD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和HD相关信息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HD病人了解HD相关健康知识较低(了解率5.7%~48.4%),对HD相关信息需求高(需求率67.3%~100.0%).提示HD病人缺乏相关健康知识,提出实施首透负责制、个别谈心制、多向调节制等措施,以满足HD病人对相关信息的需求.

    作者:汪艳珍;阮满真;李秀英;刘琳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军队医院聘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管理对策

    为使聘用护士的管理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应用SCL-90、EPQ、SAS、SDS量表对172名聘用护士进行测查,并与常模相比较.结果聘用护士SCL-90评分除人际关系与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P<0.01),EPQ结果显示N(神经质)分与E(内外向)分较高而L(掩饰性)分较低.提示聘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渴望心理疏导,提出了解聘用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人格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管理,对稳定聘用护士队伍,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周军;彭泽英;彭梦明;袁继红;郑继荣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采集新生儿血标本的两种方法

    婴儿静脉血标本的采集(采血),根据年龄大小不同其选择部位、操作方法以及操作用具有所不同.尤其新生儿是一个特殊人群,其护理操作要求高、技术性强、难度系数大.以前我科多行股静脉、颈静脉穿刺采血,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仅85.0%,颈静脉达90.0%.而股静脉穿刺有损伤股动脉、股神经的潜在危险;颈静脉穿刺不适宜新生儿及危重婴儿.1998~2003年我科对新生儿采血改为颡浅静脉穿刺及大隐静脉穿刺,其穿刺成功率达99.0%,且损伤程度较小.介绍如下.

    作者:陈娅红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探析

    对52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病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对其中26例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症状病人收入院,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抗血小板制剂治疗及对症护理.结果随访4个月至4年,26例无症状者未发生异常情况,26例有症状者症状消失或减轻.提出位于心脏表浅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可无临床症状,而位于心脏深部者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及对症护理,效果良好.

    作者:潘李莉;刘丽萍;夏艳;薛晶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半边莲提取与分离过程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护

    阐述中药半边莲提取与其生物碱分离过程及其有机溶剂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提出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监护,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范秀珍;王婧婧;胡维诚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滑石粉加碘伏治疗压疮效果观察

    ;将52例压疮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0.5%碘伏3~5 ml加无菌滑石粉适量混合后涂于疮面,3~4次/d,疮面大、深者配合红外线灯局部照射.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1~2 g(40 mg/片)研成粉加12.5%氯霉素注射液5~6 ml调匀后涂于疮面,3~4次/d.结果两组疗效、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4.376,t=5.890,均P<0.01).提示应用0.5%碘伏加无菌滑石粉治疗压疮,收效良好,且缩短治愈时间.

    作者:陈瑞珍;冯佩兰;陈芳 刊期: 2004年第23期

  • 老年危重病人呼吸心率和体温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人体温(T)、脉搏(P)、呼吸(R)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死亡老年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治疗记录中T、P或R异常的发生例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R异常病死率为87.18%,明显高于P(57.69%)和T(41.18%)异常病死率(均P<0.05);P异常与T异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危重病人发生T、P和R异常易发生预后不良,而R异常则是预示死亡的重要指标.

    作者:叶志君;程华英 刊期: 2004年第23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