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君;程华英
肿瘤病人置入深静脉导管,为治疗(特别是化疗)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1],有效地减少了化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接受深静脉置管病人276例中,发生穿刺点溢液9例,采用尿激酶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李敏;田宏 刊期: 2004年第23期
综述国内外有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与家庭因素的对照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及多重相关文献分析,显示家庭因素与儿童SID的发生相关.提示家庭危险因素易发生儿童SID,提出了相应的家庭防治方法及护理措施.
作者:彭幼清;袁芳兰 刊期: 2004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和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193篇有关头孢类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的225例进行分析整理.结果225例休克涉及12种药物,居前6位的是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占94.2%.过敏史阳性者24.0%,无过敏史者30.2%,过敏史不清者45.8%.85.8%的休克发生于用药20 min内,死亡率8.0%.结论头孢类过敏性休克应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史阳性者做皮试是防止严重过敏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玲;李娟;冒勤;万学英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对9例心源性休克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结果7例病人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经治疗好转出院;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股动脉穿刺处出血,被动撤机后死亡;1例术中出现麻醉意外、低心排死亡.提出加强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生命体征及凝血酶原激活时间的监测,做好球囊导管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可有效促进救治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振;韦芳;曹巧兰;王瑞红;梁雨露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判断、测定方法及气囊充气、放气护理进行综述,认为气囊压力在18.4~21.8 mmHg时,可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的压迫性损伤;应用气囊测压表可准确测量气囊压力;气囊间断放气必须严格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目前临床多采用小漏气技术或小闭合技术.
作者:赵丹宁;张红伟;李晓芳;李红梅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婴儿静脉血标本的采集(采血),根据年龄大小不同其选择部位、操作方法以及操作用具有所不同.尤其新生儿是一个特殊人群,其护理操作要求高、技术性强、难度系数大.以前我科多行股静脉、颈静脉穿刺采血,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仅85.0%,颈静脉达90.0%.而股静脉穿刺有损伤股动脉、股神经的潜在危险;颈静脉穿刺不适宜新生儿及危重婴儿.1998~2003年我科对新生儿采血改为颡浅静脉穿刺及大隐静脉穿刺,其穿刺成功率达99.0%,且损伤程度较小.介绍如下.
作者:陈娅红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对4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不同表现进行观察,其中延迟喂奶22例,胃食管反流18例,残余奶28例,回抽出咖啡样物13例,被禁食>2次者15例,腹胀7例,便秘10例,体重不增14例.经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提出早产极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在给予综合治疗护理的同时,应根据胃肠喂养不耐受具体表现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帮助患儿尽快适应胃肠道喂养,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
作者:黄师菊;邹小兵;李燕;李芳 刊期: 200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人体温(T)、脉搏(P)、呼吸(R)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死亡老年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治疗记录中T、P或R异常的发生例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R异常病死率为87.18%,明显高于P(57.69%)和T(41.18%)异常病死率(均P<0.05);P异常与T异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危重病人发生T、P和R异常易发生预后不良,而R异常则是预示死亡的重要指标.
作者:叶志君;程华英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就癌症病人的特点,筹建癌症病人资源中心.针对护士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对全院护士进行9次轮训,共计27学时;为病人开展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26次.共接待出入院病人2 560人次,咨询电话698人次,服务时数近3 000 h;为临床编印了宣教资料.全院护理综合满意率由2000年87.0%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95.8%.
作者:程慧珊;夏桂兰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将180例需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2:1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检查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静脉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对照组(60例)单用利多卡因胶浆.结果恶心发生率、病人配合满意率观察组分别为5.0%及100.0%,对照组为96.7%及70.0%,两组比较,χ2=146.69、40.00,均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镇静程度分级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7.68,P<0.01).提示胃镜检查中应用低剂量咪达唑仑能明显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对胃镜检查的顺应性.
作者:刘凤敏;陶晓燕;刘晓玉 刊期: 2004年第23期
为探讨高压氧治疗时,直流给氧对氧浓度升高的影响,将18例神经外科术后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分为A、B、C三组,每组6例.直流给氧A组3例,B组2例,C组1例;其他为面罩给氧.每组分别监测氧舱内氧浓度变化(均监测5次).结果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直流给氧的人数越多氧舱内氧浓度越高.
作者:李敏;张菁;王同礼 刊期: 200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出现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FUS)的护理方法.方法将首次使用透析器的10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在血液透析前予地塞米松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循管10 min;对照组仅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循管10 min.结果治疗组FUS发生率3.7%,对照组3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均无出血征象,透析开始后1、2 h 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病人第1次透析或更换不同类型透析器时使用地塞米松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循管10 min的预处理方式能减少FUS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程淑碧;易铁钢;祁爱蓉;程静刁;潘晓东 刊期: 2004年第23期
中药保留灌肠按常规灌肠后平卧、侧卧或俯卧病人常有便意,易将灌人的药液排出.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我们对56例盆腔炎住院病人采取膝胸卧位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刘敏;汪令仙;皇甫沁媛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对病人临终护理中护士面临的问题,包括业务素质,护士生理、心理的问题及社会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者:刘晴;罗羽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对96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失眠程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96例中发生失眠64例,失眠率66.7%,导致失眠的相关因素依次为担心疾病预后、疼痛、担心经济问题、药物及噪声因素.提出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失眠病人需加强心理护理,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做好晚间护理,减轻疼痛.
作者:黄和平;赵敏;钟小溱 刊期: 200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充盈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对147例住院输液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单日采用常规法穿刺147例次(常规法);双日采用手臂下垂2 min后再扎止血带穿刺147例次(下垂法).结果两组静脉充盈度、扎止血带及进针时间,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下垂法明显优于常规法;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臂下垂法,能增加静脉充盈度,缩短扎止血带后寻找穿刺血管的时间,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作者:朱寿美;张海生;董晓翠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将44例Ⅱ期、Ⅲ期、Ⅳ期压疮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以聚维酮碘治疗,对照组采用创面冲洗、庆大霉素与胰岛素敷料包扎结合TPD辐射创面治疗.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治愈率为7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36%(P<0.01);平均痊愈时间(13.46±2.70)d,明显短于对照组(18.87±2.94)d(P<0.05).提示聚维酮碘治疗老年糖尿病病人压疮疗效显著.
作者:赖少燕;侯明菊;马连英;严文娜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将46例静脉渗漏性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马铃薯局部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3.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渗漏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素梅;白艳凌 刊期: 2004年第23期
对158例住院老年病人采用Osgood量表进行问卷式调查.结果老年病人护理服务缺陷表现为对老年病人医护信息灌输不够(94.94%);对老年病人尊重不够(82.28%);护士情感服务不够(74.68%);病人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够(74.68%)等.提示对老年病人加强心理护理、满足老人的尊重需要,交流方式应以情感为基础.
作者:宋君霞 刊期: 2004年第23期
留置胃管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广泛在临床应用.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确知胃管已在胃内后,用1条胶布在胃管靠近鼻孔处交叉固定于鼻翼旁,另1条胶布将胃管固定于病人面颊部.但临床上昏迷、谵妄、躁动者经常出现胃管脱出情况.反复插管对鼻腔、食道粘膜可造成损伤,影响治疗.为此我们改进胃管的固定方法,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庞晓凤 刊期: 200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