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手术后经颅直流电刺激

陆丹

关键词:腰椎, 手术后, 直流电刺激, 术后并发症, 阿片类药物, 缓解疼痛, 脊柱手术, 缓解作用, 系统性, 评估, 患者, 对接, 成瘾
摘要:系统性阿片类药物对疼痛具有有效的缓解作用,但是术后并发症包括精神朦胧、混乱和成瘾,本研究旨在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缓解疼痛的效果。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52例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微波治疗、针灸治疗和红外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在疗程0、2、4周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2周、4周后,其 VAS 评分、DASH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而且,观察组 VAS 评分、DASH 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P <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

    作者:方征宇;熊亮;高春华;梁艳秋;尤春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配合心理干预对产褥期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配合心理干预对产褥期抑郁症(P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PPD 患者随机分3组各40例。tDCS 组给予 tDCS 治疗,心理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综合组给予 tDCS 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采用抑郁症自评量表(SDS)、焦虑症自评量表(SA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3组 SAS、SDS 及 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且综合组各项评分均更低于 tDCS 组和心理干预组(P <0.01);心理干预组 SAS 及 SDS 评分更低于 tDCS 组(P <0.01),HAMD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心理干预组及 tDCS 组(97.5%、85.0%及82.5%,P <0.05),tDCS 组与心理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CS 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能明显提高产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芳芳;黄钟敏;吴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康复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市滨湖区在册管理的10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干预组给予“医院、社区、家庭”综合性康复,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年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华文认知能力量表(CCA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评估患者病情、认知功能、生存质量以及家庭负担。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干预组1年末 PANSS、CCAS、SQLS 总分及各因子分、FIS 总分均明显改善(P <0.05,0.01);对照组 PANSS 总分及精神病理因子分、SQLS 症状/副作用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0.01),但其他各评分指标较前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干预组 PANSS 总分及阴性因子分、CCAS 操作因子分、SQLS 总分及心理社会、精力/动机因子分、FIS 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0.01)。干预1年末,两组复发率、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性康复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同时,能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家庭照料负担,是理想的社区康复模式。

    作者:包炤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新书推介《超声引导慢性疼痛注射技术》

    由燕铁斌教授主审,马超、杨海云主编《超声引导慢性疼痛注射技术》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图书编号 ISBN 978-7-117-22952-4/R·22953,可通过人卫智网购买:www.ipmph.com。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决策规则

    据估计在美国每年发生250,000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而接受手术治疗的常见原因是想要重新参加运动,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出是否应当推迟重新参加运动,并且在重新参加运动之前应该恢复到的功能等级。

    作者:马远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要启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再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复合体动度比较,2组治疗后甲状软骨前移和上移、舌骨前移和上移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作者:詹燕;刘艳阳;王珊珊;荀雅晶;翟宏宇;张雪;刘佩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已远远超过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1]。国内脑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 PS-CI 发生率高达56.6%[2],而在国外,高达83%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至少一个认知领域功能减退[3]。目前,国内外治疗 PSCI 的手段主要是针刺、药物等,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其进展为痴呆的进程,但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逆转病情[4-6],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疗法的局限性。针刺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块瑰宝,研究报道针刺综合疗法对改善多种脑卒中后遗症效果甚好[7-8],因此,研究针刺综合疗法治疗 PSCI 或可打开其治疗僵局,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针刺综合疗法治疗 PSCI的文献越来越多,本文将其治疗 PSCI 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斐雯;郑国华;陶静;陈立典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侧训练在脑卒中急性期康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双侧训练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6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单侧肢体及手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增加双侧肢体及手运动功能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 Ashworth 评分-肩、肘、腕、手(MAS-S,MAS-E,MAS-W,MAS-H)、Fugl-Meyer 评定量表肩/肘/前臂、腕手(FM-SEF,FM-WH)及改良 Bathel 指数(MBI)进行评分。结果:训练12周后,2组 FM-SEF,FM-WH 评分,MAS 各项评分及 MBI 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P <0.05),观察组训练后 FM-SEF,及 MAS-S,MAS-E,MAS-W 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双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肩、肘及腕关节肌张力,并且对于上肢腕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效用。

    作者:何斌;张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指导对青年脑卒中患者情绪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指导对青年脑卒中患者情绪及功能影响。方法:所选6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指导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 NIHSS、HAMD 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 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0.05)。治疗后,观察组抑郁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指导干预可明显改善青年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生活能力。

    作者:孙晨曦;孙太欣;杨涛;杜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2组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50.0%,P <0.05)。结论:偏振光星状神经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评分,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无痛外展的活动度。

    作者:高李侠;马艳;肖府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疗效及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疗效及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重性精神病管理网络中,筛选出有危险评估等级2级及以上记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观察1年。分别在入组前、随访1年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并比较1年内2组患者的复发住院率、不同危险等级人数和累计暴力行为发生次数。结果:随访1年末,2组患者2级及以上危险等级人数及暴力行为发生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1),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1)。2组1年内复发率相当,研究组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 <0.05)。随访1年末,研究组患者 PANSS 总分及家属 FIS、SAS、SD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能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姚建军;吴越;杨雀屏;周德祥;张菁;张恒;范洁;张紫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痛觉过敏的逆转

    神经性疼痛的出现来自周围和中枢神经损伤,并且包含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经常使人呈现衰弱的状态。以往的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其他疼痛试验模型中能够影响疼痛的传输,此研究旨在探究 tDCS 在神经性疼痛(NP)模型中对疼痛和细胞因子影响。

    作者:陆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天轨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天轨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后下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予常规方案康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激励强化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和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天轨移位式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 FMA、BBS 及 Barthel 指数对2组进行评测。结果:治疗4周后,2组 FMA、BBS 及 Barthel 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天轨移位式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作者:李元进;李金东;周雪莉;周巧巧;万裕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强化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局部脑血流半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强化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基础运动想象组(A 组)和强化运动想象组(B 组),每组各15例,另选入健康人5例为对照组,A、B 组分别进行偏瘫侧下肢的步态运动想象训练与强化的步态运动想象训练,应用 SPECT 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通过简化Fugly-Meyer 量表下肢部分(FMA-L)、10m 大步行速度(MWS)和 Berg 平衡量表(BBS)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A、B 组与对照组均激活初级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及顶叶。A、B 组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激活中心主要为对侧初级感觉区、同侧初级运动区、同侧辅助运动区及相关后顶叶。A、B 组患者治疗后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均有改善(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 组患者的下肢功能均有提高,且 B 组 MWS 及 BBS 评分均高于 A 组(P <0.05),2组治疗后 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强化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可更好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疗效优于基础运动想象疗法,其机制可能与相关脑区的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徐立伟;胡志;高光仪;李月红;郭廷超;李美玲;赵小会;杨新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透皮给药系统在镇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进展

    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以其无需针刺、避免了胃肠道反应、提高了生物利用度等优势被广泛研究。而为了保证镇痛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出现了采用透皮给药系统促进止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型方法。本文对直流电离子导入技术和超声透皮给药技术促进镇痛药物经皮吸收展开论述,探讨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影响药物渗透吸收的因素。传统镇痛常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外用药物或者静脉滴注镇痛药物为主,但分别面临胃肠道反应、镇痛效果有限以及镇痛效果不持续等问题。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与口服给药相比,透皮给药系统由于避免了胃肠道反应和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取得了技术上卓越的进步[1]。目前主要是直流电离子导入技术和超声透皮给药技术用于镇痛药物透皮吸收[2]。直流电离子导入技术通过低密度电流转运带电离子促进药物渗透,其优势是可以调节电流控制药物导入速率[3]。超声透皮给药技术通过诱导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紊乱促进药物经皮渗透[4],其优势是适用范围广泛,带电离子、非离子化合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均可被透入皮肤。现就两者在临床中的镇痛效果、安全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袁梦玮;屈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脑卒中研究现状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引起严重残疾的首要原因,且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据统计[1],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大约有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对于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已有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虽然功能核磁设备具有很强空间分辨率,但是其便捷性差,诊断费用昂贵,且重症患者由于行动不便不能经常做核磁共振。脑电成像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时间分辨率有很好的优势,但是 EEG 在解剖学上的分辨率低,以及其受描记时间限制和无法确定缺血、出血、梗塞等病理位置[2]。而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技术主要用来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相应的治疗,但是无法提供大脑的信息图像[3]。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思路[4]。应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测试大脑皮层的合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含量间接反应大脑活动[5]。相对于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近红外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6];而相对于脑电技术,近红外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而且,近红外成像设备具有便携性,可以在自然生活环境中进行测试研究。以上优势使其备受关注,尤其在脑卒中的康复研究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重视。因此,笔者对近红外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诊治领域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眭演祥;李春光;胡海燕;李娟;李伟达;郭浩;张虹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等速训练对早中期髌骨软骨病的康复疗效研究

    目的::在超短波和温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等速训练对早中期髌骨软骨病患者进行康复的效果。方法:将58例早中期髌骨软骨病单膝自愿患者随机分成等速组30例和常规组28例。2组均采用超短波、温针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等速组用等速测力仪器进行康复训练,常规组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康复;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围度和角速度为60°/s 时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等指标,同时进行 Lysholm 膝关节评分和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膝屈伸肌 PT、伸肌 PT 患/健侧比值及患侧 PT 屈/伸比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1),同时等速组在患膝伸肌 PT 和伸肌 PT 患/健侧比值上较常规组提高更显著(P <0.05)。2组患膝大腿腿围和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等速组更高于常规组(P <0.05)。治疗后,等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等速训练在早中期髌骨软骨病的康复中疗效显著。

    作者:徐卫华;赵彦;王鸿;王家祥;孙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矫形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锥体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佩戴不同颈椎矫形器(CC)后颈椎所产生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定制 CC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及多功能脊柱运动单元分析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佩戴两种不同 CC 以及无佩戴任何 CC 三种条件下的颈椎生物力学的差异。结果:两种不同的 CC 较未佩戴 CC 均能显著的限制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角度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的应力(P <0.05),且定制 CC 在限制颈椎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及应力方面更为显著(P <0.05)。结论:佩戴两种不同的 CC 均能有效的限制颈部的活动而达到治疗效果,相较于传统费城 CC,新型定制型 CC 效果更佳。

    作者:江澜;张晗;沈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计算机辅助工作记忆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工作记忆(WM)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影响。方法:将43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人工组(14例)、计算机组(1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人工组加用人工 WM 训练,计算机组加用计算机辅助 WM 训练。在训练前、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第30天、训练结束后第90天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第30天、训练结束后第90天,人工组及计算机组的 MoCA 评分均较对照组及训练前提高(P <0.05),并且计算机组在训练后各时间点评分高于人工组(P <0.05)。结论:计算机辅助 WM 训练及人工 WM 训练均能有效改善 PSCI 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前者的作用更为显著;并且上述训练效果在训练结束后仍持续存在。

    作者:蔡天燕;冉春风;钞强;王云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