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建;戴炳发;叶文文;陈婷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针灸疗法对脑梗死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的 fM-RI 变化,并分析其机制。方法: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 组采用 A 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B 组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C 组则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 Ashworth 评分、Wolf 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上肢功能评分,并结合超声观察引起上肢屈肌痉挛肌肉的长度、厚度的变化,以及上肢运动的 fMRI 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 Fugl-Meyer 上肢功能评分及 Wolf 运动功能评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 A 组更高于 B、C 组(P <0.05)、B 组更高于 C 组(P <0.05);3组改良 Ashworth 分级和 Wolf 评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 A 组更低于 B、C 组(P <0.05)、B组更低于 C 组(P <0.05)。A、B 组患者在静息时肱二头肌长度均较治疗前及 C 组明显增加(P <0.05),并接近正常人的肌长度;C 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静息时的肌纤维厚度、大等长收缩的肌纤维长度和厚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 组患者肱二头肌屈伸肌力均较治疗前及 C 组明显增加(P <0.05),C 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 组患者 SM1区激活面积及激活强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0.05),2组 SMA 区和小脑激活区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 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疗法可以较好的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增加上肢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作者:鲍晓;王鸣鸿;刘惠宇;谭杰文;黄东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疗,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诊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简化 Fugl-Meyer 运动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恢复。
作者:李玲;黄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悬吊运动治疗(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一种将部分身体悬吊在绳索上,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对核心肌群进行训练的治疗方法,包含诊断评价及治疗训练2个系统,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疾患康复治疗和运动员体能训练,本文论述其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万勇;刘洁;陈启明;操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患侧上肢负重压手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偏瘫上肢负重振动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伸肘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屈肘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肩半脱位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上肢 Brunnstrom 分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负重振动训练作为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
作者:龚晨;顾昭华;郭川;王盛;王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脑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及第一大致残性疾病。脑卒中后康复的重点之一是肌力的改善及肌力的准确评估,两者密切相关。等速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发明以来,逐步开始用于临床,其兼有肌力训练及评定的功能,两者相一致,但目前在脑卒中后的康复领域运用较少,其作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
作者:戴沈皓;顾伯林;周湘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Bobath 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脑梗死 BrunnstromⅠ~Ⅱ期偏瘫住院患者100例分为2组各50例,2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一人帮助患者翻身法为患者翻身,观察组应用 Bobath 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为患者翻身。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独立自主翻身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翻身时出现上肢屈肌模式和下肢伸肌模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 Bobath 握手和双桥运动为脑梗死偏瘫患者翻身并结合做常规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主动参与,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偏瘫肢体的早日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罗坚;肖淑宁;朱和坤;覃卫;梁德贞;梁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方法: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1及3个月时,观察组 House-Brackmann 评定达Ⅱ级以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比较,观察组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观察组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结论: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作者:刘云峰;冯海燕;李月红;于若琳;张军波;王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CBMdisc、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 a-tDCS 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和证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s 进行合并数据的 Meta 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10篇 RCT。Meta 分析两个主要结局指标的结果显示:a-tDCS 作用于患侧大脑运动皮层后,患者的 Fugl-Meyer 运动评分量表的上肢评分部分与假刺激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39,95%CI(-2.35,9.13)];a-tDCS 作用于患侧大脑运动皮层后,患者的 Jebsen-Taylor 手功能测试评分与假刺激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01,95%CI(-5.18,-0.85)]。GRADE 系统推荐等级结果提示每个结局均为极低等级。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待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规范的高质量 RCT,以进一步验证其康复效果。
作者:夏文广;王娟;郑婵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言语失用症伴口颜面失用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言语失用症伴口颜面失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言语康复训练结合解剖定位下头穴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言语康复训练。应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与治疗系统”中的言语运动计划模块中的评定项目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数数、唱音阶、发音、单音节词复述、双音节词复述及口颜面动作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言语失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自数、跟数两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 <0.05),单音节词、双音节复述两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组自唱、跟唱、拼音字母复述等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口面动作评分中执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模仿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 <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解剖定位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能够明显纠正脑卒中患者的言语失用症,同时改善口颜面失用。
作者:江玉娟;杨玉霞;项蓉;唐诗玲;鞠海燕;霍艳玲;肖琳娜;姬春雪;常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等长收缩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PIT)是否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8例,均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4周的 PIT。训练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 Fugl-Meyer、改良 Barthel 指数(M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结果:训练4周后,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 Fugl-Meyer、MBI 与 SF-36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P <0.05),且训练后观察组 Fugl-Meyer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MBI 和 SF-3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者 VEGF 明显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P <0.05),对照组血清 VEGF 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T 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 VEGF 的释放增加促进脑缺血区侧支循环生成。
作者:甄晓悦;陆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收集肌肉收缩时的肌电信号。结果:偏瘫组的患、健侧胫前肌的 iEM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侧胫前肌的 iEMG 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偏瘫组患侧腓肠肌的iEMG 值及协同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健侧(P <0.05),健侧腓肠肌的 iEMG 值及协同收缩率又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不仅患侧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收缩不协调,同时健侧也存在肌肉收缩不协调。
作者:师昉;李上;刘惠林;吕泽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接受心理干预对其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220例随机分为患儿 A组和患儿 B 组各110例,另选取2组患儿对应父母220例,分为父母 A 组和父母 B 组各110例。2组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父母 B 组未进行任何干预,父母 A 组接受心理干预3个月。结果:父母 A 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七项因子分值在干预前后均高于国内常模(P <0.01,0.05),且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 <0.05),恐怖、精神病性二项因子分值高于国内成人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仅对焦虑和抑郁因子分有影响(P <0.05),经济收入对总分、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因子分都有影响(P <0.05);干预后父母 B 组护理时间无明显改变,父母 A 组的游戏、治疗及教育时间均较干预前及父母 B 组明显增加(P <0.01);2组患儿干预后 GMFM-88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 <0.01,0.05),且患儿 A 组更高于患儿 B 组(P <0.05)。结论:对脑瘫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儿康复疗效。
作者:杜翔;梁松;吴兆芳;陈嘉;姜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脑外伤患者的人格特质和残障接受度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改善脑外伤患者残障接受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和残障接受度量表对209例脑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残障接受度患者人格特质的差别,并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法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残障接受度总分为(160.11±34.58)分,其中低接受度占29.19%,中接受度占54.07%,高接受度占16.74%。本研究209例脑外伤患者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均 P <0.01),内外向评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均 P <0.01)。不同接受度组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和掩饰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脑外伤患者残障接受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均显著负相关(均 P <0.05);残障接受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显著正相关(均 P <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残障接受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格特质与其残障接受度密切相关,可从人格特质入手改善脑外伤患者的残障接受度。
作者:王丽静;颜敏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轻中度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4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假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临床总体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 HAMA、HAMD 评分在治疗1周后明显降低(P <0.05),而且治疗后2、4周呈持续性降低(P <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才出现明显降低(P <0.05),治疗后4周亦低于治疗后2周评分(P <0.05)。治疗后1、2、4周观察组的 HAMA、HAMD 评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CS 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疗效显著,起效迅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明其;冯尚武;陈颂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我国,康复相关本科专业包括运动康复与健康、康复治疗学以及特殊教育等。其中,体育院校承担了一部分康复专业的教学。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存在界限不明、教学不分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三所不同类型大学(Griffith 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为例,对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从教学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研究这两个专业在三所不同大学的区别,提出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为体育院校康复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其他相关院校康复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柳华;王梅;杨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针刺运动疗法是将传统的针刺疗法与康复医学的运动疗法结合使用的治疗技术,是一种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方法。本文在综述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使用体会对针刺运动疗法进行阐述,希望能为该疗法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尤培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下肢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 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但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 <0.05);2组 MBI 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转移能力改善证据不足。
作者:黄亚琴;何成奇;杨永红;宗慧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瘫足外翻患儿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以15名脑瘫患儿为观察组,以15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测试仪对比测量2组足底动静态压力。结果:观察组静、动态的前足掌接触面积及动态足跟部接触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静态足跟部接触面积及动、静态足中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静、动态前足内侧缘、足中部内侧缘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而静、动态前足外侧缘、足中部外侧缘、足跟部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足外翻的脑瘫患儿在动静态情况下均存在异常,对脑瘫足外翻患儿应尽早做出诊断与评估并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作者:郝曼;孙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5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达到160万,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世界首位,每年用于脑卒中的费用大约为400亿人民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脑卒中后70%~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2],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呈正相关,平衡功能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使身心和肢体各部位得到平衡的锻炼。本文拟对太极拳干预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
作者:林莉莉;饶婷;林正坤;陶静;陈立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对脑瘫患儿髋关节内外旋的矫正效果。方法: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运动训练时加用弹力绷带。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内旋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儿外旋步宽及站立位髋关节内、外旋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弹力绷带能改善脑瘫儿童的髋关节内外旋,提高运动功能。
作者:张峰;陈福建;李波;廖娇艳;朱美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