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靳会欣;赵雪平;刘艳菊;张晓玲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抑郁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高频(10Hz)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高职教育《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随着康复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1,提高康复医学教学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康复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并应用于教学之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立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作为指导,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采取护理措施,满足其躯体和心理各层次的需要;对照组按精神科常规护理.分别在入院时、治疗6周后及出院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和出院时2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SD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0.01),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和出院时2组NOSIE-30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0.01),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指导临床护理,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作者:蒲金玉;蒲冬玉;张笑梅;孙梦月;刘情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康针组同时加用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FMA)评定其偏瘫肢体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P<0.01).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康针组总有效率>针刺组>药物组(P<0.05,0.01).结论:药物、针刺和康复训练3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疗效佳.

    作者:王欣;田秀娟;王金玲;陈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项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疗效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 6例,2组均进行言语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项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治疗后构音障碍及言语损伤水平改善程度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项针配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

    作者:赵妍妍;白俊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金黄散加压冷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2011年1月~2012年8月在我科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52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各26例,①观察组,男24例,女2例;年龄37~69岁;病程1周~18年.②对照组,男25例,女1例;年龄34~71岁;病程2 d~18.5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口服秋水仙碱、非甾体类等药物并配合中药金黄散(按蜂蜜:醋:金黄散=1:1:2配制为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外敷6~8h后撤下金黄散纱布,同时控制饮食;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换药前将配置的糊状金黄散密封后存放于冰箱冷藏,待金黄散温度低于4 C后取出适当加压外敷于患处后,外敷处以自制袜套压住患处敷料进行固定.

    作者:陈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腰背部肌力训练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腰背部肌力训练结合牵引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LDH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2组均进行牵引治疗,观察组加用腰背部肌力训练.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回访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2周后,2组JOA总分、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力训练在治疗和预防LDH中可能有较好的长期治疗作用.

    作者:沈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随机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下肢周围神经松动技术.治疗前后测定10m大步行速度、患肢运动功能(FMA)及腘绳肌、胫前肌大等长收缩时的肌电信号值(iEMG).结果:治疗12周后,2组10m大步行速度、FMA及腘绳肌、胫骨前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施加加;孙莹;李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物理疗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方法: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 22例,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给予超短波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心理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肩痛、水肿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0.05);观察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结合物理疗法可以提高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青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家庭化管理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家庭化管理模式对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2组患者均按常规使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家庭组给予家庭化生活模式训练,对照组只开展日常康复训练,采用传统封闭式管理方式.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12月末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技能训练评估表(SS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家庭组PANSS评分中阴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和总分及ADL各项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6及12个月时呈持续下降趋势(均P<0.01);家庭组PANSS评分中阳性症状评分及对照组PANSS各项评分及总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家庭组SST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6及12个月时呈持续上升趋势(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轻衰退症状.

    作者:杨玉清;盛嘉玲;张靖雯;高慧;邵斌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JOA下腰痛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0.01),对照组治疗后“下腰痛主观症状”和“下肢疼痛与麻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能显著改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

    作者:余长江;沈玉杰;谢玲;李源;姚硕;朱峻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综合康复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RA患者66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33例,2组均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甲氨喋呤治疗,综合组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康复训练及健康指导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性因子(RF)的变化、关节疼痛疗效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0d后,2组ESR、CRP、R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综合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疼痛疗效比较,综合组疼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RA可明显减轻RA疼痛,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廖雪梅;邱玲;张艳;邱桂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机制及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近6百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人一生中罹患脑卒中的风险为8%~10%[1].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5%,出血性脑卒中占15%[2].目前研究资料显示,导致我国城市居民前3位死因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农村地区前3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目前我国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00亿元人民币[3].目前对于脑缺血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脑细胞能量耗竭和酸中毒;脑缺血氧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性细胞因子的损害;上述机制彼此之间存在着联系.脑卒中后全身炎症反应得到普遍认同,炎性反应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其程度同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阶段,血栓形成、缺血与炎症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脑梗死和永久性损害[4].

    作者:张铭;邓蓉;聂淑科;张允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药物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AS患者83例,分为药物组40例和康复组43例,2组均给予非甾体类药物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活动性指数(BASDAI)、AS计量指数(BASMI)评分及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VAS、BASDAI、BASMI评分及ESR、C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BASDAI和BASMI评分康复组较药物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VAS评分及ESR、CRP含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锻炼能明显提高AS患者药物治疗疗效.

    作者:李璇;车燕芳;沈玄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减重步行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步行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步行训练组(CGT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组)和减重步行机器人训练组(GRT组)各20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并行相应的步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能力测试(10mWT)、足印法步态分析(GAF)、3min步行测试(3minWT)评估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3组BBS评分、步速、步长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GRT组和BWSTT组的步速、步长比、PCI评分均明显优于CGT组(均P<0.05).治疗期间,GRT组所需的人工总量明显低于BWSTT组和CGT组(均P<0.05).结论:减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并且节省人工.

    作者:刘华卫;王惠芳;朱锦杰;孙奕;姚加佳;沈浩峰;张晓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推拿、关节松动术、肌肉牵拉和肩关节体操相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肩周炎患者71例,依据不同的病理特点分期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冻结前期33例,以推拿治疗为主,松动术和肌肉牵拉为辅;冻结期38例,以关节松动术、肌肉牵拉技术为主,推拿治疗为辅;前2期均配合肩关节体操的锻炼,恢复期以肩关节体操的锻炼为主.结果:治疗后,71例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患者治愈率为54.93%,总有效率100%.结论:推拿、关节松动术、肌肉牵拉技术和肩关节体操相结合,分不同病期协调运用,对肩周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天宝;张儒志;方璐;王李;柳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该专业实践性很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在本专业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结合本专业当前的教育实际,通过对部分院校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对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系统改革,以适应目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温晓妮;李萍;王红霞;何昌谋;任超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高频(10Hz)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靳会欣;赵雪平;刘艳菊;张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再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简化Fugl 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胡可慧;李阳安;熊高华;冯庆奎;李信明;梁瑞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作者:厉勇;高真真;李周;徐雄伟;郭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早期综合康复介入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根治术的患者60例,均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1].术前均无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并排除其他相关病史.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观察组,年龄25~66岁;病程2~4周.②对照组,年龄25~66岁;病程2~4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介入:术前2~3d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3s,然后放松,连续15~30min,每日2~3次;术后第7天开始夹闭尿管,给予电针,生物反馈及膀胱感应电等治疗[2].

    作者:时丽萍;徐海艳;李巧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