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丰莲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7例,男78例,女49例;年龄35-78岁,平均(55.1±10.2)岁;病程>2周;头颅CT示脑梗死87例,脑出血30例,两者兼有1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无明显智能障碍和失语,无阳性精神障碍史和家族史.
作者:陈彦龙;周观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40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同时维持头部温度32-35℃.结果:治疗第7天时,脑卒中评分(NIHSS)2组均比治疗前下降,第14天时亚低温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第30、60、90天Barthel指数评分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左懿;徐金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的作用.方法: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56例,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进行有关疾病治疗知识的宣教;术后及出院时指导功能训练的方法和预防骨折的知识并配合康复护理.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按Stuffe-Coventry评分,优良率达87.8%.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后通过系统康复护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有显著效果.
作者:周晓峰;王桂芝;刘慧娟;齐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家访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访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接受系统抗精神病治疗,病情缓解达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后出院,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家访组患者出院后仍接受为期1年的家访,了解患者病情和落实治疗情况.2组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评价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出院后1年末时TESS评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NSS评分与出院时及对照组比较家访组患者显著下降,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QOL-100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家访对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郑桂芝;曾德志;周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仪监测血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及护理的影响.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常规组各29例,监测组应用动态血糖仪连续测定72 h血糖,常规组应用微量血糖仪常规测定血糖3 d.根据2组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结果:经过平均(13.3-18.2)d的住院治疗,与入院时比较,2组患者血糖控制均有效,但监测组优于常规组;出院时监测组血糖值和糖化血清蛋白明显低于常规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糖尿病知识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更精确的调理患者的用药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广业;葛秀荣;任玲;赵树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视功能(Visual Function)视功能(如视力,视野等)是外界物体通过视觉器官反映到大脑皮质视中枢后的综合感觉,即光刺激感觉-知觉.是从器官水平上描述眼及视觉系统的功能情况.视功能常可以定量方式进行评估或测量,视功能无法靠训练得以提高.
作者:孙葆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β蛋白与梗死病灶、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37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卒中组)发病<48 h,5、7和14 d时检测血清GFAP和S-100ββ蛋白水平,并于相应时间进行神经学状态(NIHSS)和出院时神经学功能(BI)评估.结果:①血清GFAP水平,卒中组发病<48 h即明显高于与其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P<0.05),7 d时与对照组接近,14 d又明显升高(P<0.05);S-100ββ水平,卒中组7 d时达高峰,14 d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梗死灶较大和中等患者,GFAP水平在发病<48 h明显高于较小梗死灶和对照组(P<0.05,0.01);S-100ββ水平较大梗死灶患者在<48 h时显著高于中等、较小梗死灶及对照组,7 d时中等梗死灶则明显高于较大梗死灶(均P<0.01).③发病5及7 d时GFAP水平与相应的NIHSS呈负相关,与出院时BI呈正相关(均P<0.05);S-100ββ水平与各时间点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相关性(P<0.01).发病7 d时血清GFAP与S-100ββ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作为胶质细胞增多症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物,GFAP和S-100ββ在脑卒中血液中表达明显增强,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谭延国;薛迎红;刘建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分析青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79例青年VB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颈胸X片、头颅CT或MRI及颈部血管多普勒检查加以分析.结果:青年人VBI以眩晕、行走不稳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多与体位变化有关.以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比率较高.结论:引起青年人VBI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颈椎病骨质增生骨赘及关节肥大压迫椎动脉,或反射性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体位改变旋转时对椎动脉的牵拉.
作者:张英谦;杨芬;王健;张卫清;赵发国;吕强;石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科收治的脊柱侧弯畸形患者24例,男4例,女20例;年龄12-58岁;病程2-5年.24例均行脊柱侧弯畸形矫正手术,术中采用便携式神经电生理监护仪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在麻醉前将刺激电极置于下肢内踝胫后N处,记录电极置于皮层Cz处,参考电极置于FPz处,CSEP刺激频率为3 Hz,强度10-15 mA,以拇指微动为准.扫描时间100ms,叠加次数200次.
作者:江澜;张旻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项九针结合高压氧(HBO)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项九针结合HBO治疗;对照组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治疗30次后,与治疗前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收缩峰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值显著上升,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Vs及Vm值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流参数值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0.01).结论:项九针结合HBO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消除临床症状,疗效明显.
作者:徐丹春;徐周明;邓传贤;陈祺;朱启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交变磁场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采用步行、跑步、太极拳等运动疗法及注射或口服钙剂及镇痛药物等治疗;磁疗组并辅以磁疗,每日1次,60 min.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L2-4和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检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且磁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及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辅以磁疗可以显著提高其骨矿密度,缓解疼痛症状.
作者:何建华;张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导致意识障碍患者高压氧(HBO)治疗时机的把握.方法:116例接受HBO治疗的意识障碍患者,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分为急性中毒组(A组)、重型颅脑损伤组(B组)、心肺复苏后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组(C组)及脑血管病组(D组),比较各组开始HBO治疗的时间和有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开始HBO治疗的时间早,与其他组比较,有效率高97.4%(P<0.01).C组与D组有效率较低,分别为52.6%、41.2%.B组与D组开始HBO治疗的时间较晚,平均>1个月.结论:各组患者早期HBO治疗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治疗时机不仅与原发疾病有关,还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有关.意识障碍患者行HBO治疗,应合理把握时机,尽量早期开始.
作者:胡慧军;潘晓雯;孟祥恩;张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认知障碍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发病<14 d的脑梗死患者139例,分为研究组71例和对照组68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研究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ADL量表、老年认知筛查量表(ECAQ)、修订的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DS-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和临床记忆量表(MQ)检测.结果:经过平均1个月的治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研究组Rankin和CSS评分明显降低,ADL、ECAQ、HDS-R、MMSE和MQ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认知功能.
作者:张华;王宏娟;罗英姿;王巍;兰茂升;乔惠敏;蔡海燕;贾志荣;王荫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面部透穴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增加面部透穴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52.4%、97.6%与31.0%、78.6%,P<0.01).结论:面部透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曾庆明;熊毅;芳丽萍;叶珊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中药足浴辅助常规药物治疗与单独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分为中药组46例及常规组44例,均采用降糖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中药组并配合中药足浴疗法.结果:经过30 d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9例,明显缓解14例,轻度缓解10例,无效3例;常规组分别为10、9、6及19例.中药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坚持中药足浴能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且治疗简便、费用低廉.
作者:杨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MRI证实,男104例,女96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病程18 h-7 d,平均3.8 d;均伴有一侧肢体瘫痪.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采用脑梗死常规药物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低频电刺激小脑,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主电极安置于脑部两侧乳突区,辅电极固定于患侧上肢伸侧,脉冲频率4000 Hz,调制波频率0.08-66 Hz,功率60 W,治疗30 min,每天1次.
作者:岳春江;袁深涛;余轶娴;张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MMT)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使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方法:对135例戒毒MMT患者于治疗前后均进行自制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接受MMT 2个月后,135例患者对健康的需求项目比治疗前明显增多(3.4±0.9、1.8±0.8,P<0.01),内容依次为MMT副作用、如何预防复吸、艾滋病、丙型肝炎、心理治疗等;男性患者的人均需求明显高于女性(3.5±1.0、2.8±0.8,P<0.05);男性对MMT副作用和丙型肝炎的了解需求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婚姻与生育上的了解需求高于男性(均P<0.01).结论:MMT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意愿明显增强,今后应加大对MMT的副作用、预防复吸、艾滋病、丙型肝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力度,并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帮助,以促使吸毒患者脱离毒品,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陈丽彬;程建平;王鹏;朱军红;沈君;李波;崔容;刘春芳;刘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我科就诊的顽固性呃逆患者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0-78岁;病程7 d-1个月;脑血管意外8例,手术后28例,化疗后2例,其他原因1例;均服用或注射西药或尝试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本文均采用实体针结合治疗:患者仰卧位,取头针双侧胸腔区(即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用0.30 mm×25 mm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皮呈15°-20°夹角刺入,快速小幅度捻转,180转/min;同时针刺体穴天突、膻中、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针刺天突穴时,先直刺2-3 mm,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方缓慢向下刺入10-15 mm,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
作者:刘慧;赵晓莉;闫晓星;商雯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康复训练结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认知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32例有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利用计算机的生动画面进行注意力、定向力、视觉空间、记忆力、计算力、执行功能、解决问题及语言交流等一对一的针对性康复训练并每日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量表(NCSE)客观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32例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复述、命名及空间结构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理解能力、计算力及判断推理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计算机辅助康复训练能丰富治疗环境,激发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结合盐酸多奈哌齐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舜;丘卫红;郑金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鄂西北居民偏头痛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偏头痛发生的关系.方法:64例偏头痛患者(头痛组)和50例正常人(正常组);采用脑血管造影(头痛组64例及正常组5例)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检测法(头痛组64例及正常组50例)了解脑血管发育情况及血浆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结果:血管组患者脑血管发育变异率高于正常组,血浆5-HT含量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偏头痛的发生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血管发育异常是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晓燕;何小波;席刚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