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春;周雪冰;孔宁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胃镜检查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胃镜护理,观察组接受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以减少胃镜检查中分险的发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胃镜检查中各项风险指标评分、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时间及对护士满意度、两组患者对护士护理质量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对胃镜检查中各项风险指标评分,如岗位管理、消毒隔离、诊室管理、器械操作、护理技能等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时间及对护士满意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镜技术含量高,对护士的护理技能有较高要求,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胃镜管理中,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就诊安全.
作者:邱英;龚珏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建设完善的护理安全防范机制,改善肿瘤科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0月,自2017年1月起进行肿瘤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调整,充分考虑肿瘤护理安全管理需求,分析各时期肿瘤科患者的行为特点,构建一套完整的安全防范制度,以2016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护理安全管理改革前后肿瘤科的护理质量、护理缺陷及投诉率,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革后,肿瘤科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护理记录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革后,肿瘤科护理缺陷率及护理投诉率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革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P<0.05).结论:针对肿瘤科实际工作需求,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减少护理缺陷和护理投诉的发生,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李雪飞;王婷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标识管理法在急诊科抢救车药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保证用药安全.方法:调查分析急诊科抢救车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采用内外结合及醒目的颜色标签的标识管理法加强急诊抢救车药品的管理,同时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提高护士药品管理知识和责任意识.结果:实施标识管理法以后,急诊科抢救车内药品缺失数、过期数和未规范放置数均显著少于实施标识管理法前(P<0.05).结论:在急诊科抢救车药品管理中运用标识法管理法,能提高药品管理质量和护士的工作效率,保证药品的使用安全.
作者:徐晓琼 刊期: 2018年第14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实验中心专业上主要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基础医学实验和临床技能实训四大模块.经过长期实践,整合基本实验教学资源,研究性实验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三位一体、医药融通”的中医药实验教学平台.
作者:洪芳;张彤;可燕;李福凤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在检验科门急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JCI标准实施前后,检验科门急诊实验室门诊采血患者身份辨识率、门急诊检验标本报告及时率和门急诊检验危急值有效通报率三个质量指标的监测情况.结果:与JCI标准实施前相比,JCI标准实施后检验科门急诊实验室门诊采血患者身份辨识率、门急诊检验标本报告及时率和门急诊检验危急值有效通报率均明显提高,改善效果显著.结论:J 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应用于检验科门急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能够提高门急诊实验室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安全,提升门急诊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李兰福;吴启旺;齐雪芬;汪淑芬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建立质量控制(QC)小组对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0月,自2017年1月起在妇产科病区成立QC小组,QC小组成立后针对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拟定主题,并通过工作调研了解影响护理管理质量的相关因素,制定护理管理方案,定期进行组内会议进行工作讨论,确保质量持续改进,以2016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建立QC小组前后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建立QC小组前后妇产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建立QC小组前相比建立QC小组后,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均显著提升(P<0.05);与建立QC小组前相比建立QC小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明显(P<0.05).结论:建立QC小组能够及时发现妇产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制度调整,确保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郑东娟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药物标识化管理降低白血病患者护理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并应用药物标识化管理办法并对护理人员进行标识化药物管理制度培训.将管理办法实施前纳入的80例患者设为实施前,将管理办法实施后纳入的82例患者设为实施后,比较护理人员药物应用效率评分、药品混放次数、患者不良反应例数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药物应用效率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品混放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比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建立药物标识化管理办法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品应用效率,降低药物混放率和患者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郑琴 刊期: 2018年第14期
以无菌技术作为切入点,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医药院校护理实训教学,开发相应实训教学软件,将真实课堂外延至虚拟实训,推动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周小芳;吴晓波;周洁;李福凤;可燕;张彤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安全文化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10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安全文化理念.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差错率.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安全文化理念对妇产科的护理进行管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差错的发生.
作者:郑芳;郑聪霞;纪建英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医院超声科管理工作中实施预约制度的临床效果.方法:医院于2016年12月在超声科实施预约制度,选择2016年5~7月在医院超声科进行常规检查的82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5~7月预约制度模式下来医院超声科检查的82例患者为观察组,记录预约制度实施后检查患者人数、预约患者人数及预约达到情况,比较两组的满意度.结果:预约制度实施后,通过预约的检查人数、预约患者人数及预约达到率显著上升,观察组对检查模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超声科实施预约制度,效果确切,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胡燕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在药事管理工作中采用合理用药质询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医院于2016年3月在药事管理工作中采用合理用药质询,选取该管理模式实施前(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患者127名与891份处方作为常规组,选取该管理模式实施后(2016年3月~2017年3月)的患者127名891份处方作为观察组.对改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处方合格率、中药注射剂应用状况和认可度展开对比.结果: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合格率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观察组处方合格率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中药注射剂应用状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合格率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观察组管理认可度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在药事管理工作中使用合理用药质询不仅能够提升用药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提升患者的认可度.
作者:虞追波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病房的护理管理方式,分析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2月在医院呼吸内科病房进行治疗的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护理工作的质量,分析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风险管理护理能够从制度管理方面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结论:针对呼吸内科病房进行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可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
作者:朱捍君 刊期: 2018年第14期
英国有记录的草药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开始深受古希腊与罗马时期医学与哲学家思想的影响.随后英国本土的草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许多举世闻名的草药学著作.然而由于受到教育、立法等的约束,英国草药行业的发展步入了低谷,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对草药业打击重重.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草药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支持政策也应运而生,同时对草药安全且有效的要求日益提高,不过这也为这一古老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近年来,中药也在这个具有悠久草药使用传统的国度露头角,更有产品获批上市,这为中药国际化的进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张李赢;丁年青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观察“5A”管理模式对肺癌患者的自我能效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201 6年1~6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5A(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护理模式,运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患者调查问卷,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和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干预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能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均由79.3分上升至94.6分(P<0.05),.结论:5A管理模式能够促进肺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叶志娟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研讨甲状腺手术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实施中医护理服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8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标准进行干预,观察组施行中医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发生喉返神经与喉上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推行中医护理服务,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提升其服务满意度,且在预防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促进机体康复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丽娜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总结骨科护士岗位管理经验,提升骨科护理管理质量.方法:自2017年1月起对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从加强培训、合理调配、规范职责、层级管理、岗位竞争等方面入手,全面进行护理管理制度改革,以2016年全年工作情况为比较,比较制度调整前后骨科护理质量评分,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制度调整前后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在管理制度调整后骨科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宣教、护理安全评分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管理制度调整后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结论:合理调整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全面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均显著提升.
作者:杨敏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口腔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和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6月在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3月就诊者设为实施前组,2017年4~6月就诊者设为实施后组.实施后组实施集中管理后在器械回收等方面给予有效管理,比较两组的消毒结果,以及口腔护理的工作量和效率等.结果:两组器械的湿包率方面,两组差异显著(P<0.05);清洁率方面,实施后组明显高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后口腔科室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医生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服务质量、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实施后组均高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对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诊疗器械集中管理,对使用后的诊疗器械进行集中回收、清洁、消毒、灭菌,不仅可以减少工作时间,降低消毒中心的工作量,提高消毒灭菌质量,还能提高口腔科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婷婷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探讨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绍兴市立医院1CU部门的36名护理人员,并按照护理水平相近的原则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8名护理人员实施常规ICU护理管理,观察组18名护理人员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经过3个月的分组管理后,采用护理质量检查评分表及护理管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评分,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管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管理满意度.
作者:张剑菲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探索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在普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医院普外科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2016年开始实施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包括成立医护一体化管理小组、进行不合理用药风险评估分析、重视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培训、强化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流程.于实施前后分别抽取1000份病历资料,比较实施前后不合理用药率、人均住院费用情况.结果:实施后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住院费用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在普外科应用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可显著降低不合理用药率和患者住院花费.
作者:杜晶晶;蓝金晶;罗亚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以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为保障,夯实“结合”的平台;将规范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渗透“结合”的过程.这些建设加强之后,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先进性及“结合”内涵的深刻性.
作者:肖炜;吕志平;孙晓敏;曲姗姗;黄泳 刊期: 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