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兰英;杜芸;黎艳;兰艳;陈小珍;曹彩珍;江冬梅;陆金梅
目的 探讨门诊口腔科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认真执行门诊口腔科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严格回收、清洗、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结果 使门诊口腔科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结论 实施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保证再生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作者:卢其芳;黄燕飞;钟秀芬;陈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病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方法.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制订高危药品目录,规范高危药品管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结果 对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及进行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考核,护士取、用药准确率显著高于实施病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前(P<0.01).结论 病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可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意识,保证用药安全,防范护理差错、隐患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黄邱敏;刘琼芳;操银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ed)是把病人在医院一系列医疗过程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及处理,并客观记录的一套软件系统,具有提取及共享信息方便、容量大、信息完整、易保存、方便快捷等实用性,是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来源.
作者:谭小燕;何萍;陈远华;农月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改革高职护理专业<护理美学>教学方法,对提高高职护士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护理美学>教学中,注重培养护士人文修养的同时,悉心设计实训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等多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训过程,其目的 就是要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形象,提高高职护生对护理美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张瑞莹;李苏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股骨头坏死病人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84例经保守治疗的股骨头坏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按计划实施回访、心理护理和健康行为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制订康复计划、心理支持、服药指导、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和复查指导等.比较两组病人出院1年后健康行为变化及功能康复程度.结果 观察组健康行为、股骨头坏死症状及髋关节功能障碍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回访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股骨头坏死病人健康行为,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吴宏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0例宫颈癌病人利用电话回访,使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采用生活质量评分方法,对病人在住院期间及回访后,分别进行评分.结果 60例病人住院期间及电话回访后,其生活质量比较,精神状态、睡眠、饮食、情绪、与人交往,P<0.05;焦虑情绪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提高了宫颈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管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第三代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抢救病例.结果 痊愈16例,死亡2例.结论 为降低第三代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应高度警惕,严格掌握适应证,详询过敏史,用原药做皮内试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分秒必争,及时就地抢救.
作者:王素阳;赵献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分析896例首次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包括进舱前宣教、进舱后指导、出舱后解答.提示心理护理是保证患者继续接受高压氧治疗的重要护理措施.
作者:李东莎;黄莉;姚汉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为出院的中老年患者留置咨询电话的应用意义.方法 出院时360例患者留置科室及主治医生电话,如有问题可24h拨打科内电话进行咨询.白天除查房时间(8:00~10:00)外,可拨打主治医师电话;为需要门诊就诊的患者指导就诊路径;为需要再次住院的患者开辟直接通道.结果 360例留置电话患者中,电话咨询120例;经电话联系直接入院131例;直接接诊及复诊55例.结论 留置咨询电话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难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医院的信誉,提高了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我科于2007年4月对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采用纸塑包装,在纸塑包装袋上手写包装人的姓名、有效期、失效期、品名等,每天工作重复、繁琐,费时费力.2008年4月开始,采用印章代替手写.印章上的日期为可调式,蘸蓝色印油,盖在纸塑包装袋封口的边缘.纸塑包装袋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印章不发生任何变化.此方法操作简便,标识明显,整齐美观,节省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张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我科2008年3月成功救治1例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后24h内发生窒息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2008年1月25日因车祸致颅骨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入院后行开颅双侧去颅骨瓣减压颅内引流术,经降颅压、止血、促进脑细胞代谢、抗感染治疗.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仍处于深昏迷状态,并出现肺部感染.给予气管切开,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营养,予鼻饲流质等治疗,患者逐渐清醒.
作者:黎伟珍;吴小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疼痛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也是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一个临床问题.疼痛治疗的恰当性及普及性是目前临床上常被探讨的问题[1-4].适当的疼痛护理涉及护理人员本身对疼痛的认识及文化背景、临床疼痛处理的经验与氛围等,因此疼痛的处理绝非受到单一因素所影响.本文将对疼痛的定义与疼痛管理的现状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华;邹碧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病人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对100例病人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并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有效的维护.结果 发生静脉血栓及脱管各1例,98例均未发生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黄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提高其语言恢复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复诊率.方法 对361例出院患者建立随访数据库和发放护患联系卡,按规定时间进行电话随访并记录.结果 361例患者均能按时服药、复诊.96%的患者能坚持康复训练.所有患者不同程度地遵从了电话随访时的健康指导,使康复计划得以继续实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95%的患者满意电话随访的形式和内容.结论 电话回访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并依据随访结果反馈修正康复计划.
作者:庞兰英;杜芸;黎艳;兰艳;陈小珍;曹彩珍;江冬梅;陆金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肺血栓栓塞症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腹壁皮下注射法安明12h后按压和不按压注射点局部出血和疼痛程度,并进行比较.方法 41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实验组注射法安明后拔出针头时不用按压注射点,对照组注射法安明后拔出针头时用干棉签按压注射点3~5min,并于注射12h后用直尺测量注射部位肿胀淤血范围和询问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局部疼痛和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注射法安明后按压与否均会出现淤斑,这可能与患者的腹壁皮下脂肪厚度、进针力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与注射后是否按压没有直接关系.肺血栓栓塞症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腹壁皮下注射法安明后可以不用按压针眼.
作者:覃松梅;陆爱玲;卢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探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病人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4年间对11例长期昏迷病人行PEG进行肠内营养.2例造瘘口切口感染,1例出血,经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8例无并发症发生.提示:采用PEG进行肠内营养安全方便,容易护理,可在家庭进行;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汉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分析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提出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适当给予其镇静剂和肢体约束,能有效预防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
作者:李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针对ICU患者家属因患者病情危重入住ICU而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烦躁、无奈等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①评估其所需,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及时宣泄、转移和调整其不良情绪;②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沟通引导;③根据患者家属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情况而给予集体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后,减轻或消除了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增进了患者及家属身心健康,和谐了医患关系.
作者:付清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我科自2003年8月实施风险管理以来,从评估风险因素入手,采取风险管理对策,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杨顺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产生的人体形态学因素.方法 对60具尸体上肢常规解剖观察头静脉、贵要静脉走向并测量其管径.结果 头静脉缺如1例,在上臂中段头静脉直径细.贵要静脉,在上臂直径粗且恒定,穿固有筋膜时存在潜在管腔.结论 头静脉上段不易作为PICC置管通道;在利用贵要静脉通道置管进入固有筋膜时,应当避免导管前端挫伤血管内膜.
作者:张广新;崔晓丹;汤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