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重建手术后的应用

王悦;乔玉环

关键词:盆底肌电刺激, 生物反馈, 重建, 手术后, 盆底功能障碍, 现报道如下, 治疗效果, 支持功能, 临床症状, 子宫, 直肠, 女性, 患者, 锻炼, 膀胱
摘要:盆底功能障碍( pelvic floor dysfuncrion,PFD)是由于盆底支持功能减弱造成的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发生下移,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我科采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盆底重建术后女性PFD患者48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悼念冯玉书主任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理疗科前主任,副教授,冯玉书医生不幸于2012年7月5日凌晨1时于重庆西南医院病逝,享年98岁.冯玉书主任是我国物理治疗界的先驱.1914年出生于河北廊坊,1930年代早期学医,从事临床麻醉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9月参加河北河间圣公会红十字会工作,12月参加32军28医疗队,1938年1月参加周口高志航空军伤员抢救工作.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活跃在抢救伤员第一线.

    作者:吴宗耀;刘宏亮;武继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单向中频脉冲离子导入仪治疗骨不连疗效观察

    骨不连又称为骨折不愈合,是骨折患者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约5%~10%[1].目前治疗骨不连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由于手术创伤大,有可能破坏软组织及骨的血供,引起严重并发症,且部分骨不连经再次手术治疗仍不能愈合,近年对保守治疗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比如脉冲电磁场[2]、体外冲击波[3]等物理治疗,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使医学界对骨不连的治疗观念有了变化.1998年以来我科采用YDY-1型离子导入治疗仪治疗10例骨不连病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美红;傅春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超声联合微泡辅助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初只是在影像诊断领域作为超声对比剂,如今微泡在定向传递药物、基因、生物活性气体及辅助干细胞等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近来多项实验研究发现超声微泡在辅助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超声辐照介导的微泡破坏,可以提高局部血管通透性、促进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梗死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干细胞靶向归巢、改善心功能.本文对超声联合微泡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卞叶萍;童嘉毅;陈龙;宋佳贤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重建手术后的应用

    盆底功能障碍( pelvic floor dysfuncrion,PFD)是由于盆底支持功能减弱造成的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发生下移,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我科采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盆底重建术后女性PFD患者48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悦;乔玉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股神经损伤一例

    股神经损伤以伸膝受限为主要特征,常见于外伤、感染及中毒等.本院2011年5月收治外伤后右股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1例,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右下肢伸膝关节活动不能25 d入院.患者25 d前因车祸致右下肢外伤当地医院急诊,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右下肢伸膝关节活动不能.入院后查体:右膝关节肿胀,右膝关节外侧可见一长约14 cm斜行瘢痕,无压痛.右股四头肌肌张力降低,肌力1级,右腘绳肌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右膝关节内翻试验(+),研磨试验(-),抽屉试验(-),右踝关节及各足趾运动未见异常.右髌骨外上方Tinel征(+).

    作者:宗敏茹;刘锐;赵航;杨寿君;何成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频电刺激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由于颈椎退变引起椎动脉受压、弯曲、痉挛,或伴有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甚至猝倒等症状的疾病.其药物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采用调制中频电刺激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姚宇;曾明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正常和缺氧条件下永磁磁场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正常和缺氧条件下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8个不同强度(8.1 mT、16.5 mT、20.3 mT、26.0 mT、27.3 mT、62.5 mT、110.7 mT、215.6 mT)的永磁磁场组(加磁1组~加磁8组),在正常和缺氧两种条件体外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于72 h后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法和丙二醛(MDA)法检测各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 正常环境下,加磁1组到加磁6组的SOD值均略低于对照组,且加磁7组和加磁8组的SOD值又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磁各组的MDA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仅加磁8组的MD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氧环境下,加磁1组、加磁2组、加磁4组、加磁7组、加磁8组的SOD值均低于对照组,而加磁3组、如磁5组、加磁6组的SOD值则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磁1组、加磁2组、加磁4组的MDA值均高于对照组,加磁3组、加磁5组、加磁6组、加磁7组、加磁8组的MDA值则低于对照组,其中仅加磁7组的MD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条件下,磁感强度215.6mT的永磁磁场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DA有影响;缺氧条件下,磁感强度110.7mT的永磁磁场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DA有影响.

    作者:孟庆楠;王益民;王蕴华;刘彦强;孙秀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高压氧治疗软组织急性闭合型损伤的疗效观察

    急性闭合型软组织损伤在运动损伤患者中较为常见,患部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容易造成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并诱发组织水肿及炎性反应,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多给予物理治疗、中药外敷等保守治疗.本研究采用高压氧治疗急性闭合型软组织损伤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蔡建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等速测试系统在下背痛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一组以下背、腰骶、臀部疼痛或不适感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大约60%~80%的成人患有此类疾病,在美国,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居第2位,每年因下背痛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社会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1].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良生活习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因长时间坐姿不正所导致的下背痛发病率逐年递增,且趋于年轻化.下背痛的病因除不良生活习惯外还有很多,其发病机制也相当复杂,其中躯干肌是保持脊柱稳定和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因素,躯干肌群的功能减退易引起腰椎不稳,与下背痛的发生密切相关[2-6].

    作者:王勇丽;张宏;张国辉;张广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高海拔地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累及周围神经,由于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聚集及血浆脂蛋白增加所致的高黏滞状态,导致神经微血管的血流减慢,加重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1].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属中度高原地区,西宁地区海拔为2260 m,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大气压为77.5 kPa(1 mmHg =0.133 kPa).而慢性高原缺氧和寒冷可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加重.我科采用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兴国;段青梅;熊曙光;齐海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低强度次声对大鼠海马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低强度( 16 Hz,90 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后对大鼠海马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 PSA-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又根据次声暴露天数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次声作用1d组、次声作用7d组、次声作用14 d组及次声作用21 d组.各次声作用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次声干预结束后即日、7d、14 d及21 d时灌注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PSA-NCAM表达情况.结果 次声作用7d后大鼠海马区PSA-NCAM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在次声连续作用14d后达到峰值,在次声作用21d后开始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各次声作用亚组在次声结束后其海马齿状回区PSA-NCAM表达均随时间进展呈下降趋势,在次声结束21 d时达到低值,其中以次声作用14 d组其PSA-NCAM表达降低幅度尤为显著(P<0.05).结论 16 Hz,90 dB次声作用可引起大鼠海马PSA-NCAM表达增强,提示低强度次声在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同时,还能促使机体启动修复机制,增强神经于细胞迁移能力,从而参与次声性脑损伤的修复.

    作者:唐晨;李玲;袁华;牟翔;彭丽岚;张斐;王方聚;赵联伟;陈景藻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经颅和经脊髓低频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颅和经脊髓低频磁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1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经颅磁刺激组和经脊髓磁刺激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将模型对照组、经颅磁刺激组和经脊髓磁刺激组大鼠制作T9-10SCI模型.经颅磁刺激组和经脊髓磁刺激组分别于术后次日给予低频磁刺激,磁刺激频率0.5 Hz,75%大输出强度,每天治疗1次,每次刺激30个脉冲,共刺激4周,模型对照组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1、7、14、21及28 d时采用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对各组大鼠受损脊髓GAP-43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各SCI模型大鼠BBB评分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以后逐渐恢复,两磁刺激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并且经脊髓磁刺激组BBB评分亦显著高于经颅磁刺激组(P<0.05).术后各SCI模型大鼠MEP波幅均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SCI模型大鼠ME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SCI模型大鼠GAP-43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磁刺激组GAP-43表达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并且经脊髓磁刺激组GAP-43表达亦显著高于经颅磁刺激组(P<0.05).结论 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而在低频率、同样强度磁刺激条件下,经脊髓磁刺激疗效优于经颅磁刺激,其机制可能与激活中枢模式发生器( CPG)有关.

    作者:王秋;许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颅脑创伤单元:值得积极倡导的颅脑创伤管理模式

    一、颅脑创伤概述颅脑创伤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颅脑创伤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在我国其增长更为迅速.由于急救医学和神经外科学的发展,颅脑创伤的病死率显著下降,患者存活率大大提高[1].而颅脑创伤存活患者大部分为青壮年,多数患者经急诊救治或手术治疗后会遗留功能损害(包括肢体、认知或某些器官等),部分患者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终生处于残疾状态[2],需要长期的社会以及康复医疗支持,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群回归社会的程度以及改善生存质量,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张皓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早期高压氧和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脑出血的救治率得到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本研究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出血患者5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忠延;赵凡;吴婷;蔡新阳;赵琼霞;占倍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