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清;燕铁斌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技术、网络信息科技等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现代神经康复技术提供了新的不断更新、扩展的契机,使得神经康复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和热点.
作者:黄晓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以及海马区和梗死灶周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1 h,再灌注7 d和14 d,3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造模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强化康复训练组,分别采用姿势反射试验、肢体不对称应用试验和角落试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区和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7 d和14 d时,两个康复训练组大鼠行为学评分优于造模对照组,其GFAP表达的光密度值高于造模对照组;缺血再灌注14 d时,强化康复训练组大鼠行为学评分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其GFAP表达的光密度值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结论 康复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强化康复训练的效果更明显.
作者:陆敏;张苏明;常立英;王义辉;陈晨;朱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鼠经8 Hz/16 Hz,130 dB次声作用后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并同时观察姜黄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72只BALB/C小鼠,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次声组及姜黄素+次声组(包括高、中、低剂量亚组).姜黄素+次声组小鼠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干预,7 d后停止给药;随后将各组小鼠置于8 Hz或16 Hz,130 dB的次声环境中,每天持续2 h,7 d后处死小鼠,测定其脑组织中SOD、GSH-Px及MD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间结果对比.结果 8 Hz次声实验部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次声组小鼠脑组织SOD及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P<0.05),次声+姜黄素中、高剂量组与单纯次声组比较,前者脑组织中GSH-Px及SOD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P<0.05).16 Hz次声实验部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次声组小鼠脑组织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P<0.05),次声+姜黄素中、高剂量组与单纯次声组比较,前者脑组织中GSH-Px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8 Hz/16 Hz,130 dB次声可导致小鼠脑组织GSH-Px、SOD活性变化及脑组织过氧化损伤,不同频率次声对脑组织抗氧化酶的影响作用不同,姜黄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缓解因次声诱发的脑损伤.
作者:张元菊;王琦;李玲;牟翔;陈景藻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急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静脉给药的日益增多,发生静脉炎的机率也随之增大,给患者带来了具大痛苦,严重者甚至出现局部溃烂坏死.
作者:赵力力;蒋进明;邓静;程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致残率亦明显上升,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作者:李永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造模后14 d通过股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FITC-dextran)标记微血管,结合共聚焦显微镜和3D Doctor 3.5版软件分析梗死灶周围区微血管的直径、面积及血管分支数目,并采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灶体积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后14 d,梗死侧微血管直径明显小于对侧,但是血管分支数目及面积较对侧增加,且亚低温组梗死侧微血管直径、面积及分支数目明显大于常温组梗死侧;亚低温组梗死体积也明显小于常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减小脑梗死灶体积并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
作者:解燕春;李承晏;叶飞;聂德云;王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项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其在医学上主要应用于虚拟内窥镜、计算机辅助手术治疗、手术的仿真与训练[1]、医学教学[2]等.
作者:徐丽丽;吴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ES)的范畴,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1].
作者:游国清;燕铁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微波辐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红细胞及纯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及对ECV304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1)ECV304细胞(18个200 ml的玻璃培养瓶),随机分为3组(n=6):微波假辐射组(A组)、微波辐射1次组(B组)及微波辐射3次组(C组).分别测定细胞SOD、CAT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2)离体昆明种雄性小白鼠红细胞,随机分为3组(n=9),组别同前.分别测定细胞SOD、CAT活性.取纯化的CAT、SOD酶,随机分为3组(n:9),组别同前.微波辐射后,测定酶活性.(3)ECV304细胞(48个200 ml的玻璃培养瓶),随机分为3组(n=8),组别同前.微波辐射后,在样品液中分别加入膜蛋白标记物MAL-1和脂肪酸标记物5-Doxyl,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检测波谱并计算膜流动性参数.结果 与A组比较,C组ECV304细胞CAT活性明显降低(P<O.05),ECV304细胞的SOD活性和GSH含量也呈降低趋势,而B组红细胞SOD、CAT及纯化的CAT活性明显增加(P<0.01).C组ECV304细胞膜脂的运动参数与A组比明显降低(P<0.01),膜蛋白运动性变化不明显.结论 微波辐射可使红细胞内SOD、CAT和纯化CAT活性增强,使ECV304细胞内CAT活性代偿性降低.微波辐射可导致ECV304细胞膜膜脂流动性降低.
作者:张清俊;丛建波;王长振;先宏;吴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学医院Westmead医院人力资源部经理Richard Griffiths和物理治疗科主任Marea Quniliven的邀请,本人于2005年11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在Westmead医院物理治疗科(Physiotherapy Department)进修学习,同时还对St.Joseph's Hospital和Royal Rehabilitation Centre进行了为期2周的考察学习.
作者:周贤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新生血管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受体(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制备脑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造模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大鼠每天进行1 h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自由活动.每组分别于造模后3,7,14,21和28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灶周围微血管数量(CD34标记)及VEGF和FLK-1的表达.结果 (1)康复训练组术后14,21和28 d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2)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CD34阳性微血管数量在脑梗死后21和28 d较造模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3)康复训练组大鼠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4)康复训练组大鼠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FLK-1表达均较造模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康复训练可能通过诱导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保护神经细胞,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梗死灶周围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段淑荣;杨昆鹏;孙林琳;鞠炜仙;段晓宁;王德生;张黎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运动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观察运动对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功能恢复的内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运动组、静止组、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法造模24 h后,运动组予以2周的电动跑台训练,每天30 min.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从分子水平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及内皮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2周后运动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静止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静止组,Ang-1、Tie-2的mRNA表达均显著大于静止组与假手术组.结论 运动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这种改变可能与Ang/Tie-2通路的上调有关.
作者:孙莉敏;郑庆平;胡永善;白玉龙;朱大年;崔晓;贾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激光间质热疗(laser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ITT)是众多胶质瘤治疗方法之一,国内、外已开始脑肿瘤间质热疗的研究[1-5].
作者:石键;张建民;吴群;赵洪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踝扭伤在运动创伤中较常见,其治疗方法很多.中医常采取在损伤局部瘀血处用三棱针散刺后拔罐进行治疗[1],但由于踝扭伤后常导致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受损[2],故患者踝关节再损伤率一直较高.
作者:王俊华;徐远红;李海峰;王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