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仁治;马俊霞;刘旭辉;张丕胜;杜小红;岑东;钟国平;方亚晖
目的:建立小鼠同基因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初步探讨小鼠同基因型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发生机制.方法:小鼠接受致死剂量的X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同基因骨髓细胞进行骨髓移植和免疫重建,并于当天腹腔注射CsA进行诱导,连续21 d.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和相同时间的橄榄油.停用CsA和橄榄油后观察小鼠是否出现同基因型移植物抗宿主病(SGVHD),若连续3次体重下降即可认为SGVHD阳性.取各组小鼠的肝脏、结肠、耳朵、皮肤和胸腺进行组织学检查;同时取小鼠的肝脏和结肠进行CD137mRNA和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NF-α mRNA的检测.结果:CsA可诱导同基因型骨髓移植小鼠产生GVHD样症状,诱导组小鼠有67%出现SGVHD,而移植对照组未出现SGVHD.SGVHD阳性小鼠结肠和肝脏中CD137mRNA水平和IL-12、IFN-γ和TNF-α mRNA水平较移植对照组小鼠和诱导组中未出现SGVHD小鼠的水平升高,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结肠和肝脏有大量炎细胞浸润.SGVHD阳性小鼠的胸腺大小与SGVHD呈负相关.结论:CsA可诱导X射线照射的同基因型骨髓移植小鼠产生SGVHD症状,CD137、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NF-α以及胸腺再生状态参与了SGVHD的病理机制.
作者:刘兴田;张利宁;王玉坤;王晓燕;高立芬;王群;李娜;张蘋;高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7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27例中病因明确者41例(32.3%),感染性疾病16例(39.0%),且感染是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常见的诱因,与药物有关病例5例(12.2%).②抗体分型与临床及预后相关:IgG+C3型溶血较重,C3型溶血较轻,IgG型介于两者之间;C3型完全缓解率较高.③误诊病例15例(11.8%).④糖皮质激素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糖皮质激素加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P<0.01).结论:AIHA抗体分型与临床及预后相关;基础疾病的追查及治疗有重要意义;应重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以防止误诊病例的发生;糖皮质激素加用免疫抑制剂或加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作者:熊晶;吴学琼;孙汉英;肖毅;刘文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目前仍是内科治疗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部分脾栓塞或脾切除治疗方案,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体会如下.
作者:罗萍;温洪周;柯美香;胡飞;李金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反应停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疗效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6例RRMM患者给予连续6个月以上反应停治疗,在反应停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NK细胞及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反应停治疗RRMM的总有效率为60.9%(14/23).患者反应停治疗前CD4+T细胞(30.89±5.92)%、NK细胞(12.31±3.28)%、CD4/CD8比值(0.76±0.18)以及血清IL-2(88.91±19.57)ng/L、IFN-γ(78.53±28.47)ng/L,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CD8+T细胞(41.83±7.99)%、TNF-a(127.73±25.09)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反应停治疗有效的患者CD4+T细胞、NK细胞、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L-2、IFN-γ水平治疗后逐渐上升,CD8+T细胞、TNF-a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反应停治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应停治疗RRMM有效且不良反应小,它可能通过调节体内细胞免疫反应发挥抗瘤作用.
作者:裴仁治;马俊霞;刘旭辉;张丕胜;杜小红;岑东;钟国平;方亚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恶性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分化异常的疾病,本病预后较差,疗效均不理想.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首先应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获得极大成功.在其它肿瘤治疗方面,As2O3在体外试验中能抑制人肺癌细胞株细胞、人食管癌细胞株细胞等实体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2,3].同样,体外研究显示,As2O3可诱导MDS患者骨髓单核细胞(MNCS)凋亡,进展期MDS患者的MNCS在暴露于0.25~2.00 μmo1/L浓度的As2O3时细胞凋亡率增高.自2002年12月~2005年2月期间采用As2O3治疗MDS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应敏洁;佟红艳;童茵;钱文斌;孟海涛;麦文渊;金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接受大剂量化疗有长时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细胞或(和)体液免疫,加上广谱抗生素和静脉插管的应用,使移植患者易并发深部霉菌感染(DFI).国内尚未见移植后发现脏器感染残留病灶疑似淋巴瘤浸润并且治疗有效的报道,现将我院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黎;李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报道1例孤立性三体4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方法:8岁男性患儿,细胞遗传学显示 三体4为惟一的核型异常.给予DA方案1个疗程.结果:患儿获得完全缓解.但3个月后病情复发.结论:孤 立性三体4是急性白血病很少见的染色体异常.三体4 AML患者的预后可能较中度细胞遗传学者为差.对于 这种异常的AML患者,骨髓或干细胞移植也许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作者:胡晓梅;王洪志;王忠芬;郑春梅;杨晓红;许勇钢;王欣;唐旭东;刘锋;麻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细胞吞噬性组织细胞脂膜炎(CHP)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提高生存率.方法:报道1例诊断为CHP并发脑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并结合文献,对该疾病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分析.结果:恶性CHP患者对化疗效果不十分理想,疾病发展迅速,本例患者晚期出现脑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无效,死亡.结论:CHP的病因不明确,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恶性CHP治疗效果差,疾病发展快,多在短期内死亡.
作者:王慧涵;廖爱军;刘卓刚;王晓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细胞酪氨酸磷酸化水平(p-Tyr),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治疗对p-Tyr水平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对38例CML患者(其中16例接受格列卫治疗)及5例健康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膜CD45和细胞质内p-Tyr(PY99)荧光标记,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不同病期CML各群细胞p-Tyr水平.结果:①未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期(CP)、加速期(AP)患者骨髓各群细胞p-Ty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而CP与AP之间p-Ty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P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者的骨髓细胞p-Tyr水平低于用药<12个月者;AP期用药≥40个月者的幼稚细胞群p-Tyr水平亦低于用药<12个月者;③随CML病程延长,幼稚细胞群p-Tyr水平增高,但无明显影响;年龄对p-Tyr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①应用FCM测定细胞p-Tyr水平可作为快速、敏感的方法检测BCR-ABL(+)细胞;②CML各期细胞的p-Ty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③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期白血病细胞p-Tyr水平的降低程度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强.
作者:薛爱玲;江滨;范桥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41例AL初发患者(ANLL32例,其中是M14例、M24例、M38例、M44例、M512例和ALL9例)血清VEGF含量,并且检测了其中10例获得完全缓解后的AL患者血清VEGF水平;同时留取41例AL初发患者和10例获得完全缓解后AL患者骨髓涂片,进行瑞特染色后检测骨髓原始和幼稚细胞百分率.结果:血清VEGF在ANLL和ALL中分别是(807.76±347.04)ng/L、(998.18±387.80)n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61.43±127.05)ng/L,均P<0.01;ANLL和ALL之间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完全缓解的AL患者,其血清VEGF含量为(495.28±102.79)ng/L明显低于初发时(1263.44±490.39)ng/L,P<0.01;AL缓解组血清VEGF含量与其骨髓中原始幼稚白细胞百分率具有一定相关性,r=0.57,P<0.01.结论:血清VEGF在AL患者中明显升高,且血清VEGF水平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林颖;倪俐;姚荣欣;何牧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中国为4.17/10万,在肿瘤中居第七位,欧美国家为6.14/10万,居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居肿瘤的第六位,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
作者:李春丽;赵娜;张王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Mxi1基因突变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26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30名健康对照者和2种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K562)Mxi1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RT-PCR显示所有标本中均可检测到Mxi1基因的表达,在11.5%(3/26)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和KG1细胞株中发现四处错义突变,发生突变的3例患者均于确诊后5个月内死亡.结论:首次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发现Mxi1基因突变,提示Mxi1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病和预后有关.
作者:索晓慧;潘崚;姚丽;张学军;牛志云;董作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对比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571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分为2组,其中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3例,均采用经典或改良BuCy2方案预处理,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MTX+Cs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STI571组67例,每天应用STI571 400 mg,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结果:观察截止时,移植组和STI571组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和60%(P<0.01),但移植组和STI571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77.03%和83.33%,2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STI571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少较轻,但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较低.
作者:黎纬明;夏凌辉;游泳;刘新月;仲照东;邹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中心Castleman病(MCD)的临床多种多样,表现广泛淋巴结肿大、发热、肝脾肿大、多浆膜腔积液、肾病、血细胞减低、血清白蛋白减低、多克隆性高丙球蛋白血症,诊断有赖于淋巴结活检后病理学检查.
作者:江滔;徐大飞;郑书春;秦文石;敖忠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阿米福汀对甲氨蝶呤诱导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阿米福汀对甲氨蝶呤导致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阿米福汀组、阿米福汀加甲氨蝶呤组,在不同时间点采用形态学观察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培养8、12、24、48 h,甲氨蝶呤组均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阿米福汀加甲氨蝶呤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米福汀能抑制甲氨蝶呤诱导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减少坏死.
作者:李欣;金润铭;黄仕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求难治或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高效、低毒、经济实用的治疗手段.方法:49例ITP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难治或复发的ITP患者分为3组治疗:泼尼松组11例:甲基泼尼松龙1 g/d,静脉滴注,共3~5 d,然后泼尼松1 mg·kg-1·d-1,口服;其他随机分为2组,即:长春新碱组19例:泼尼松1 mg·kg-1·d-1,口服,长春新碱1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甲氨蝶呤组19例:泼尼松1 mg·kg-1·d-1,口服,甲氨蝶呤10 mg静脉滴注(或口服),每周1次.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总体疗效、血象、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完全反应率依次为27%、67%和79%,总反应率分别为55%、84%和89%,而长期反应率分别为18%、42%和52%.后2组完全反应率、总反应率及长期反应率均显著高于泼尼松组(P均<0.01),并且甲氨蝶呤组较长春新碱组亦有更高的趋势.PA-IgG变化:各组治疗前后PA-IgG均下降(P<0.01);长春新碱、甲氨蝶呤治疗后均比泼尼松组治疗后分别下降更显著(均P<0.01);甲氨蝶呤治疗后比长春新碱治疗后水平更低(P<0.05).长春新碱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是神经末梢损害,占45.5%,而甲氨蝶呤治疗组仅有8.7%出现了口腔黏膜溃疡.结论:加用甲氨蝶呤或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或复发性ITP均可提高疗效,甲氨蝶呤有效率更高、激素减量快、远期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郭成山;南士英;孙俊华;吴新春;张敏;窦爱霞;王迎雪;尹哲;屠振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TF)表达对阿霉素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TF表达.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TFsiRNA-pSUPER表达载体,以脂质体介导进行基因转染.以WST法检测阿霉素细胞毒性.结果:①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高表达TF;②所构建的TFsiRNA-pSUPER表达载体转染SK-N-MC细胞后,呈剂量依赖性降低TF表达水平;③转染TFsiRNA-pSUPER的SK-N-MC细胞与转染pSUPER质粒的对照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前者与后者相比存活细胞数显著降低.结论:以siRNA特异性下调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MC中的TF表达,可增强阿霉素的细胞毒性.TF的异常高表达有可能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籍此影响疾病预后.
作者:方峻;汤浩;夏凌辉;周木想;魏文宁;胡豫;宋善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以氟达拉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患者为初治CLL.患者的治疗采用单药氟达拉滨(F)或氟达拉滨加环磷酰胺(FC)方案.结果:CLL患者27例,中位年龄57(41~66)岁,男19例,女8例.14例完全缓解(CR),CR率为51.85%;总有效率(OR)为85.19%.单用F 11例,CR率36.36%;FC方案16例,CR率62.5%,2组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和Ⅰ期患者17例,CR率为70.59%;Ⅱ~Ⅳ期患者10例,CR率为20%;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有效患者随访PFS,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2~32 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未达到.结论:以F为基础的方案可以作为CLL的一线治疗方案.FC可能应作为CLL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特别是对Rai分期0或Ⅰ期患者.
作者:郭晓珺;陈瑜;季素芳;王爱华;屠其华;王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检测10例CLL患者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尿pH值、尿相对体积密度、尿蛋白、尿隐血、尿镜下红细胞、尿β2-微球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肾穿刺病理检查、双肾B超检查.结果:10例CLL患者中有6例出现肾功能相关指标异常,4例患者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肾脏浸润,所有患者临床无明显肾损伤表现,肾脏大小、形态、结构均正常.结论:CLL肾损害较常见,临床表现往往不明显,仅在实验室检查时发现,肾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白血病细胞肾脏浸润及肾小球轻度病变.
作者:江锦红;钟福高;曲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使用去甲氧柔红霉素为主联合化疗方案补救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IA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使用VILP方案治疗.结果:29例患者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5例,完全缓解率44.8%,部分缓解率17.2%,总有效率62.0%.全部患者均出现骨髓抑制,血象低时间为用药后第10~30 天,第19~35 天恢复,绝大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2例出现心脏毒性,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及出血.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治疗难治、复发性AL的有效药物,临床应注意加强支持治疗、注意环境保护,以降低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
作者:薛梅;王恒湘;丁丽;阎洪敏;刘静;朱玲;段连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