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冀冰心;赵弘;田丁
患者,男,51岁.1999年1月上旬开始出现咽痛,经我院口腔科诊断为“咽部溃疡”给予冷冻治疗效果不佳,转入口腔医院给予口服“甲硝唑,泼尼松”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坏.于2000年10月中旬受凉后出现鼻塞,1周后出现右面部红肿,疼痛伴发热,体温37~38℃.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右鼻腔上颌窦软组织影,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到肿瘤医院行右上颌窦开窗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炎症,继续治疗1周后出院.
作者:梁勇;宋文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编码产物P-糖蛋白(P170)是产生MDR的主要机制,其过度表达与急性白血病(AL)的预后密切相关[1,2].目前大量文献报道,在AL中,CD34抗原阳性表达是预后不良的因素[3,4],还发现两者同时表达者完全缓解(CR)率下降更明显[4].因此,我们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53例初诊AL患者进行P170和CD34检测,观察它们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郝建萍;李玲;温丙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化疗前后骨髓及外周血FL含量变化及其来源.方法: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析了AL化疗前后骨髓及外周血flt3配体(FL)水平变化,并应用免疫荧光单标记和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跟踪确定FL的主要产生细胞.结果:T、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膜表面仅表达少量膜型FL;细胞经用皂素穿孔及双标记分析发现FL主要贮存在CD3+细胞内;AL患者化疗前骨髓及外周血FL含量略高于正常对照,与正常对照无区别(P>0.05).化疗后FL水平升高,与患者外周血象呈负相关(r=-0.73,P<0.05),流式细胞分析则提示细胞内FL含量减少,而细胞膜FL表达显著增加.结论:AL患者过程中FL水平升高与骨髓抑制程度相关,FL主要来自CD3+细胞.
作者:傅晋翔;陈萍;张学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共表达P-170蛋白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意义.方法:选择初发AML患者10例和复发AML患者18例,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的方法检测P-170蛋白和HSP27共表达情况.结果:共有¨例白血病患者(初发AML患者1例和复发AML患者10例)共表达P-170蛋白和HSP 2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ML细胞共表达P-170蛋白和HSP 27与AML的耐药和复发有关,两种蛋白共表达比两种蛋白单独表达更有临床意义.
作者:何明生;陈燕;吴裕丹;向建平;李慧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了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erbimycin A(HMA)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病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和K562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HMA及α-干扰素.结果:HMA或α-干扰素单独应用能明显抑制CML细胞增殖,但不能诱导CML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CML细胞凋亡,且能获得明显的遗传学缓解.当加入外源性巯基化合物阻断HMA与酪氨酸激酶结合时可完全消除这种作用.结论:HMA联合α-干扰素在CML的治疗如化疗或自身骨髓移植的体外净化中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王萍;金润铭;周东风;费洪宝;邹萍;刘树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核染色质明显突出或游离到胞浆中的小染色质块简称细胞核小体(CNS),CNS与细胞核行为异常、核染色体受损等因素有关,广泛存在于白血病细胞、骨髓瘤细胞及巨核细胞中,但有关CNS及其患者临床意义报告甚少.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茅;钱志尧;孙酬经;刘建栋;张慧英;周馥英;何德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曾有多个名称,包括Ⅱ型HIT、HIT/血栓栓塞综合征(HITTS)、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HAT)以及白色血栓综合征.对于非免疫机制的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则称为非免疫性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段朝霞;杨林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榄香烯乳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疗效.方法:将28例ANL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榄香烯乳300 mg加入5%GS 500 ml中静脉滴注,持续用药14 d,同时加联合化疗:高三尖杉酯碱4~6 mg静脉滴注,持续7 d,阿糖胞苷100~200 mg/m2,第1~7天;对照组单用化疗,方案用量用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乳对难治性ANLL有肯定疗效,比单用联合化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无血常规和骨髓抑制.
作者:郑翠苹;张卫平;徐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17岁.1999年10月25日,患者因不明原因全腹疼痛1 d,尤以右侧明显而就诊.外科以“腹痛待查、阑尾炎可能”收治入院.先行静脉滴注抗生素保守治疗,曾一度有所好转.至11月7日,腹痛突然加剧,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末端回肠与结肠交界处肠壁有一3 cm×4 cm之肿块,遂行切除术.术后初步免疫病理诊断为升结肠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1999年12月行骨髓检查,示增生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均活跃,血小板成簇可见.
作者:黎敏;曾晓颖;袁莹;谢元芳;杜心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于1996年1月采用长春新碱、达那唑、胸腺肽、泼尼松(VATP)方案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赵金桂;吕德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61岁.因反复浮肿、面色苍白半年,淋巴结肿大3个月,于2000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凹陷性浮肿,伴面色苍白,活动后胸闷气促及间断低热(体温38℃左右).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55 g/L,拟诊为贫血.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网织红细胞增高,酸溶血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5.表达缺失,CT检查示纵隔内、胰头区域、左腋窝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及右上肺结核,诊断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右肺结核”.给予正规抗结核及泼尼松10 mgtid治疗,黄疸及水肿消退,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出院.
作者:向晓娟;王光汉;项玉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8岁.1996年6月26日因左上腹不适伴乏力半年入院.病程中无皮肤瘀斑、点、不规则发热等.体检:轻慢性病容,双颈部、锁骨上、腋下可扪及花生米大小淋巴结,活动、质硬、无压痛,胸骨压痛,心肺无异常,肝未扪及,脾肋缘可扪及,质稍硬,无触痛,余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2×109/L,HGB 110 g/L,PLT 280×109/L,分类:中幼粒细胞0.19,晚幼粒细胞0.3,中性杆状核细胞0.25,中性分叶核细胞0.11,嗜酸粒细胞0.01,嗜碱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12.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红=14.1:1,早幼粒细胞0.02.
作者:张峰;廖兰仙;武功致;叶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细胞遗传学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1986年9月~2000年6月共诊治704例MDS患者,其中26例(3.7%)伴有染色体易位,现报告如下,并就其临床和细胞遗传学进行简要讨论.
作者:钱军;薛永权;过宇;陆定伟;吴亚芳;潘金兰;虞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根据不同年龄,采用两种不同大剂量甲氨喋啶24 h持续静滴下的稳态血药浓度及毒性反应.方法:分别于甲氨喋啶静滴开始后1、6、23、44、68 h点采集静脉血2 m1及1、24 h点脑脊液2 ml,应用免疫偏振荧光法检测血清与脑脊液MTX浓度.结果:9例老年组采用2 g@M.剂量,在1、6、23、44、68 h点血清MTX浓度分别为56.97土4.7 μmol/L、40.46±7.06 μmol/L、17.31±9.76 μmol/L、0.91土1.34 μmol/L、0.25±0.22μmol/L;在1、24 h点脑脊液MTX浓度分别为0.38±0.24μm01/L、2.07±0.76μmol/L.16例中青年组采用3 g@M-2剂量,各小时点血清MTX浓度分别为82.15±12.13 μmol/L、62.33土10.06 μmol/L、14.75±7.06 μmol/L、1.71±1.68μmol/L、0.45土0.44μmol/L;脑脊液MTX浓度分别为0.54±0.35 μmol/L、1.96±0.5μmol/L.结论:此两种剂量能达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聚谷氨酸盐MTX饱和所需的剂量,毒性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卞锦国;董戴玉;陈洁;陈晓;周欣;梁辉;任梅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虽可发生于白血病的各个时期,但多数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常发生在治疗后的缓解期或疾病的晚期[1].而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较少见.我院近12年来收治首发神经系统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吴银侠;付生泉;王芸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增殖和成熟的影响.方法:在21例CITP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rhIL-11,用血浆凝块法培养14 d后,用ABC试剂盒染色观察集落生长数,用MCDS-2010骨髓细胞分析系统测定巨核细胞的面积、直径;15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CITP组CFU-MK、BFU-MK总集落数较对照组略低(P>0.05),而CITP组巨核细胞面积、直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rhIL-11在体外对CITP组及对照组的巨核组细胞集落生成及成熟度均有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以100 μg/L作用佳;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与CFU-MK及总集落数呈正相关(P<0.05),BFU-MK、面积、直径与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存在成熟障碍.rhIL-11对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祖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度均有促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唐雪梅;廖小梅;牛挺;孟文彤;邓承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两种亚型即: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的过氧化物酶(MPO)阳性差别用两种方法对比研究尚未有人报告.
作者:谢桂岚;李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cl-2、Bax基因mRNA表达与急性白血病(AL)预后及多药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55例初治AL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Bcl-2、Bax、mdr-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并用读胶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cl-2、Bax基因在AL患者广泛表达,Bcl-2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Bax表达和Bax/Bcl-2比值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Bax/Bcl-2比值(P<0.01)比值是决定AL化疗敏感的重要指标,与AL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CR率和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Bcl-2、Bax基因表达和mdr-1表达两者无相关关系,联合Bax/Bcl-2比值和mdr-1表达将AL患者分为高,中,低危组,CR率分别为11.9%(1/9)、60.7%(17/28)、100%(18/18),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ax/Bcl-2比值是决定AL化疗敏感的重要指标,是影响CR率和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合m出-1表达可做为AL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晓玲;董作仁;林凤茹;王福旭;郭晓楠;杜行严;姚尔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解正常人血小板对诱导聚集剂的反映,我们对47例宜昌地区健康献血员血小板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三种诱聚剂的聚集效应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从荣;郑霞;龚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和纤溶异常,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灵敏地反映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本文检测了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张红雨;陈红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