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琴;张雪梅
我们收治了3例颅内同期生长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组织类型的原发性多发肿瘤,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43岁。因间断性抽搐6年,头痛、视物模糊两年入院。病后3个月做头颅CT检查未见……
作者:沈书廷;王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外照射结合腔内后装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将我科1996年5月~1998年10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外照射组45例(对照组),B组为外照射结合腔内高剂量率(192)Ir治疗组46例(治疗组)。结果:治疗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26.1%;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8.9%、17.8%。两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照射结合腔内后装治疗食管癌较单纯外照射疗效好,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张振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1年2月1日,我院收治了45例亚硝酸盐中毒的患者,现将其急救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19例,女26例;年龄4~57岁。患者午餐后,于2点30分相继发病,午夜11点30……
作者:薛丽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该项研究旨在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细粒棘球蚴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同时建立Digoxinum(DIG)标记DNA杂交诊断技术。方法:根据细粒棘球蚴基因片断克隆与序列分析,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 5′—GGAATGGAGAGAAGTTAC—3′,P25′—GCAACCTCCGGAACTTGC—3′。以棘球蚴的囊液、子囊及原头蚴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471bp特异性区带。将扩增产物纯化后,用DIG标记DNA,制备成功特异性核酸探针并用于细粒棘球蚴检测。结果:经对大肠杆茵、痢疾杆茵、结核分枝杆茵、猪囊尾蚴、健康人白细胞进行PCR扩增和DIG标记DNA探针斑点杂交,只有细粒棘球蚴出现单一471bp特异性区带。PCR的灵敏性为可检出单个原头蚴及100—10fg水平的DNA,而斑点杂交的特异性为2500fg。异源性DNA即使提高点膜量,亦不呈现阳性反应。结论:配以DIG标记的PCR技术在细粒棘球蚴的检测中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为包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可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冯笑梅;韩晓芳;曹银芳;王文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场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正常和22例尿路病变患者,应用中场(0.5T)行单次激发厚层投射MRU成像。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成像。18例患者加作轴位2DFSE T2WI后行MIP(大强度投影)重建MRU图像。结果:正常组:MRU可显示肾孟、肾盏及输尿管的大部分和膀胱。病变组:MRU可以使尿路病变准确定位。本组病变的定位准确率达100%,定性达84.2%。结论:MRU对尿路病变的定位定性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部分患者MRU可作为一种静脉肾孟造影(IVP)和逆行肾孟造影的替代方法。
作者:原兰;张凤翔;张芳;卢东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调查摸清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监督管理对策;方法:制定统一表格,现场询问、登记;结果:调查了156户摊贩,无证经营占55%,从业人员不体检上岗占63%;结论:街头食品污染严重,不但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且影响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
作者:狄妙香;王秀琴;王亚立;王向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
作者:孟凡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哺乳期乳期腺炎早期应用蒙药治疗,使患者体温迅速下降,乳房硬结红肿痛等症状体征尽快消退,避免患者行外科切开。方法:哺乳期患者50例,产后4~6d因乳汁瘀积,乳头皲裂所致乳房肿痛、硬结,皮温升高。患者体温升高38℃以上者,应用哈布德仁—940g,用两个蛋清或食醋均匀调合,局部外敷。结果:用蒙药治疗乳腺炎,局部每日外敷5~6次,用药6~12h乳房肿痛逐渐缓解、皮温下降,患者乳房疼痛明显好转,同时硬结变软,体温下降,症状完全消失。结论:传统方剂蒙成药哈布德仁—9具有退热止痛,消肿作用,用于早期乳腺炎及峰窝组织炎,无1例形成脓肿或过敏反应,减轻了患者痛苦,效果显著。
作者:斯日古楞;柳月华;苗红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治疗定位在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病变区域进行CT扫描后,根据图象确定肿瘤的上下界限及侵犯范围,利用CT的准确走床及激光定位灯的指引,进行划线放疗定位。利用CT后处理功能对肿块大小准确测量,设计照射野及照射角度,为制定放疗计划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结果:对5例颅内肿瘤,20例鼻咽癌,12例喉癌,40例肺癌,36例食道癌,5例胸腺瘤,9例纵隔淋巴瘤,4例胰腺癌,21例宫颈癌,2例股骨骨肉瘤盆腔转移进行CT扫描、定位。结论:CT引导下放疗定位不但可以确定肿瘤大小,同时可以发现肿块周围的脏器病变、常规照射野外的淋巴结转移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进而确定照射野及照射剂量,使放疗计划更精确。
作者:张辉;袁牧丹;张强;曹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儿,女,8个月。发热5d伴咳嗽,出皮疹2d伴喘住院。患儿于近5d来持续发热,初2d体温在……
作者:红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科于1999年5月~2001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儿静滴杜迪注射液(原名莪术油注射液,黑龙江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例中发现7例过敏现象,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瑞霞;吴丽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儿男,70d.主因“右前臂肿块、少动半月余”入院,伴烦燥、哭闹,偶有中低度发热。查体:……
作者:郝锦丽;张爱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38岁。因咳嗽、咯血20d入院。初起咯白色黏液痰、痰中带血、后逐渐加重,咯棕褐色黏痰伴胸闷气短、……
作者:王爱武;李世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外科手术问题,近年来颇受重视。我院自1995年12月~1998年1月共收治26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全部急诊入院,通过手术治疗,全部痊愈。现将26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
作者:周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肺癌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介入治疗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999年8月~2001年6月对32例SVCS患者行右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及右支气管动脉灌注(BAI)+血管内支架(STENT)治疗,其中29例行BAI,3例行BAI+STENT治疗。结果:3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其中3例患者行BAI 48h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行STENT症状很快消除。结论:BAI、STENT介入治疗并发于肺癌的SVCS疗效迅速,效果显著,且副反应小。
作者:石宝琪;张强;郭俊;张继刚;李春静;高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患者王东海,男,35岁。因胸闷、面部浮肿、皮肤瘙痒10余天入院。患者于10余天前不明原因地出现面部浮肿,皮肤……
作者:许秀灵;张雪峰;刘同合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前列腺增生症一般多发生在50岁以后甚至更大年纪的老年男性病人。我们医院是基层医院,大多面向农村,所以很多老年患者由于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到万不得已时才住院。此时病人病情已……
作者:王德玲;李秀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对缺氧是否敏感;方法:利用近2年在我科住院的50例次肺心病患者,采用同步测动脉血氧分压与心电图来观察动脉血氧分压与心电图S—T段、T波的关系;结果:心肌对缺氧并不敏感;结论:肺心病患者有重度低氧血症才引起S—T段下移,T波倒置,肺心病患者轻、中度的低氧血症很少引起S—T、T的改变。
作者:陈璞莹;孙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护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复杂的工作。俗话讲疾病是“三分治,七分养”,而“养”中大部分是护理工作。因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病人的转归。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护士……
作者:杜佳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脑磁共振(MR)灌注成像测定脑内病变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静脉注射增强剂(Gd-DTPA)或磁性标记流动血液中水质子技术测量脑血容量、脑血流速度、平均通过时间和团注造影剂首次到达时间;结果:缺血性病变和富血性病变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速、平均通过时间和团注到达时间可出现减少或增加,通常缺血性病变脑血容量减少或无变化,脑血流速度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和团注到达时间延长;结论:脑MR灌注成像可以用于诊断早期脑梗塞和评价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恶性脑肿瘤分级和评价抑制肿瘤血管生长药物疗效也可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张永利;郭亚茹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