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5例急性氯气中毒临床检验分析

唐泽海;曹奎杰;李一荣

关键词:急性氯气中毒, 电解质紊乱, 动脉血气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电解质等实验室资料特征.方法:收集35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等资料,以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5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中,34例(97.1%)出现电解质紊乱,27例(77.1%)血常规异常,17例(48.6%)尿常规异常,12例(34.3%)动脉血气分析异常,8例(22.9%)肝功能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氯气中毒常发生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于动脉血气分析异常,这提示临床抢救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意外抗体检测在Rh阴性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意外抗体检测在Rh阴性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8年221 700例需要备血患者的RhD血型资料及意外抗体检测资料.结果:在221 700例患者中共检出798阴性患者(0.36%),其中出现意外抗体18例,分别为10例抗-D(1.25%)、4例抗-E(0.50% )、1例抗-S (0.125%)、1例抗-C (0.125%)、1例抗-M (0.125% ),1 例抗-Fyb (0.125%). 结论:对Rh阴性患者进行意外抗体检测,可以有效既可以有效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避免出现冰冻血液报废等输血问题.

    作者:乐道利;刘峰;胡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的价值探讨

    目的:评价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贝克曼公司RS-6500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DNA异倍体,以DNA异倍体≥10%作为阳性标准;涂片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肿瘤标志物检查使用Combas 600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结果:39例恶性肿瘤,DNA异倍体分析有21例阳性,阳性率53.9%,70例良性肿瘤仅1例阳性,阳性率1.4%;细胞学检查,39例恶性胸腹水以找到癌细胞为阳性,阳性16例, 阳性率41.0%,70例良性胸腹水中,未找到癌细胞;肿瘤标志物(SF、CEA、NSE、CA-125)检查,恶性阳性率为74.4%,61.5%,64.4%,72.0%,良性阳性率为15.8%,21.4%,1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阳性指标作为阳性判断,可将敏感度提高到92.3%.细胞学、DNA异倍体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联合灵敏度为87.0%,联合特异度为77.7%,灵敏度明显提高.结论: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恶性胸腹水的诊断阳性率.

    作者:郭建华;李晓强;解晓琴;罗冬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BO疑难血型鉴定与临床输血的研究

    目的:研究ABO疑难血型,为安全输血提供质量保障.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对盐水介质正、反定型不合者用人血清鉴定,采用微柱凝集,吸收放散和血型物质的检测,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凝集状态,以准确判断ABO疑难血型.结果:成人2例被定为A3和Ax亚型;13例白血病抗原性减弱和3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者在显微镜下鉴定为弱抗原A型(9)和B型(6)及AB(1);高效价冷抗体3例,排除干扰后被定为AB(2)和O型(1);心脏手术患儿血型抗体未形成30例,出生7d~3岁,分别被定为无抗体O型(16),A型(8),B型(6).51例患者经盐水介质和Polybrine配血后输注,未发生溶血反应.结论:用微柱凝集、吸收放散和血型物质的检测,排除干扰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能准确及时判断ABO疑难血型.

    作者:余忠清;胡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70例患者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检测, 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 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 得出Gensini积分, 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由低至高Gensini积分四分位分组后,hs-CRP在不同Gensini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的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1).结论:血清中hs-CRP浓度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 可作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薛玉玮;宋卫青;原江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抗-E、抗c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是指输血24 h后发生的溶血反应.通常发生在以前经历过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的患者,再次输血时,由于红细胞(RBC)抗体水平下降至低水平或检测不到,导致输入具有相应抗原的RBC,刺激机体产生继发性或回忆性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介导RBC的溶解.引起DHTR常见的抗体是Rh血型系统的抗体,其次是Kidd、Duffy、Kell等系统抗体,我们发现1例抗E、抗c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伯平;魏晴;黄靓;周金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婴幼儿ABO血型IgM抗体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近几年来婴幼儿ABO血型正反血定型结果不合情况,探讨婴幼儿ABO血型IgM抗体生成变化趋势.方法:对1 177例婴幼儿血型进行盐水试管法正反定型检测.结果:共检测婴幼儿标本1 177例,舍去AB型标本198例,其余979例标本中,血型IgM抗体生成与文献数据比较呈提早趋势.结论:应重视婴幼儿血液检测特别是新生儿正反定血型和交叉配血,明确新生儿个体输血策略,以保证其输血安全.

    作者:沈健;陈秉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浅谈血液库存量设定与管理

    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建立和实施血液库存管理程序,既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又能大限度控制血液的过期报废.如何设定血液佳库存量,保持血液库存动态与临床供血需求的平衡,减少或杜绝血液过期报废,确保血液库存管理科学合理,是供血服务工作的首要职责.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供血管理的工作实践,谈谈血液库存量的设定方法与管理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彭秀春;杨毓明;刘红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抗H抗体致正反定型不符1例

    抗H抗体是一种较为罕见IgM型的冷抗体,在极少数A1和A1B亚型的人血清中偶见.在临床血型鉴定时常可引起正反定型不符,造成定型困难,37℃有活性的抗H抗体,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们在输血工作中检测的1例抗H抗体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夏和凤;马荣国;刘桂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我院10年内收治的67例粒缺住院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骨髓象及病原学检查的结果.结果:67例中,以药物性的粒缺和感染性粒缺为主,分别为41例(61.2%)和16例(23.9%).白细胞计数为(0.36~1.79)×109/L,骨髓增生程度从减低到明显活跃;病原学检查26例,其中血培养10例,阳性率20.0%;咽拭子培养16例,阳性率12.5%;粒缺治疗中除了抗感染、并发症的对症处理、加强环境保护及规范化护理外,57例患者使用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例使用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等治疗.治愈19例、好转4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结论:药物和感染可能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直接诱因,同时加强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作者:曾一芹;艾红;左江成;王海燕;王群兴;何晓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冰冻机采血小板保存6个月质量与输注疗效

    目的:探讨-80℃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质量变化,并观察其输注后的临床疗效.方法:30份-80℃冰冻保存6个月以上的机采血小板解冻后,混匀、取样测定其血小板数量(BPC)、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pH变化与冰冻前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并对1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临床止血效果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80℃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的BPC、PDW、MPV、P-LCR及pH值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出血性患者的冰冻血小板输注临床止血(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93.6%.结论:-80℃冰冻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可有效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

    作者:赵玉河;任武生;高冀辉;王吉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MNV的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的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作者:杨军;张真路;张李涛;杨杰;刘建英;崔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浆做次侧交叉配血的结果

    目的:了解血浆做次侧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方法:随机抽取A、O型两名献血员血浆分别与126、112名A、O型受血者进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结果:A型有9例3+,O型2例3+,3例1+.结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输注血浆前一定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作者:杜雪冰;周柏发;王红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临床用血

    目的:评价输血管理在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科2008年1-12月的输血情况. 结果:2008年全院用血量5 742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3.1%.全血用量减少40%,冰冻血小板用量增长103.8%,血浆用量增长92.30%,悬浮红细胞增长19.10%.结论:加强临床用血的监控,有助合理用血,有利于ISO15189实验室认可.

    作者:王冬娥;袁春雷;孔庆铸;于艺;陈健峰;彭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6-2008年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重复献血血液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 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作者:刘李栋;李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海藻糖联合葡萄糖负载红细胞后溶血效果

    目的:探讨海藻糖和葡萄糖联合负载红细胞的效果,为冷冻干燥红细胞提供新的保存剂.方法:分别采用0、0.125、0.25、0.5和1 mol/L的海藻糖、葡萄糖以及海藻糖联合葡萄糖37℃负载红细胞6 h.然后采用邻甲苯胺法检测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结果:负载液浓度为1 mol/L时,3组的细胞溶血程度较重,即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在浓度低于1 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组与单独海藻糖负载组溶血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但是2者低于葡萄糖组.结论:在浓度小于1 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负载红细胞后对细胞的损伤较小,能够满足冻存的负载要求.

    作者:姚根宏;栾建凤;叶东;严京梅;朱培元;雷千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5例急性氯气中毒临床检验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电解质等实验室资料特征.方法:收集35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等资料,以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5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中,34例(97.1%)出现电解质紊乱,27例(77.1%)血常规异常,17例(48.6%)尿常规异常,12例(34.3%)动脉血气分析异常,8例(22.9%)肝功能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氯气中毒常发生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于动脉血气分析异常,这提示临床抢救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作者:唐泽海;曹奎杰;李一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术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体会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PE)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MC)临床疗效.方法:应用Heamonctics MCS加全自动细胞分离机对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术,共行血浆置换术23人次,置换出自体血浆20 400ml.结果: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中有5例行3次血浆置换术;2例行4次置换术后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恢复,经对症治疗康复出院.结论:血浆置换术在抢救MC的患者过程中疗效迅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柏发;吴炜;高华;王志敏;杜雪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湖北地区近5年来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所大型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5年期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委员会(CLSI/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5年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为主,ECO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达43.79%~70.99%和44.24%~57.04%; 2004、2005、2006年流感嗜血杆菌(HI)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04%、50.67%、34.26%.结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局限性和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

    作者:胡红兵;王维鹏;夏维;金正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应用一定剂量G-CSF,4~5d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供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 d可有效动力员MNC和CD34+细胞.

    作者:王鹤;李畅;王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河北汉族人群Rh表型血清学分析

    目的:研究河北汉族人群Rh表型多态性,建立固定无偿献血员Rh表型资料库.方法:用盐水试管法确定Rh(D)血型及其表型,结果阴性者再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定其阴性表型.结果:在河北汉族Rh(D)阳性人群中,Rh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频率分别为41.64%、34.31%、9.38%、9.24%、4.18%、0.44%、0.44%和0.37%,未发现CCDEE表型;在Rh(D)阴性人群中,Rh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分布频率分别为55.25%、31.88%、5.5%、3.25%、3.00%、0.88%和0.25%,未发现CcdEE和CCdEE表型.结论:了解本地区的Rh表型的多态性并建立固定无偿献血员Rh表型资料库对保障输血安全尤其是紧急用血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石翠英;乔芳;田亚娟;张虹;刘敬闪;赵志弘;何路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