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李畅;王薇
目的:观察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电解质等实验室资料特征.方法:收集35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等资料,以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5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中,34例(97.1%)出现电解质紊乱,27例(77.1%)血常规异常,17例(48.6%)尿常规异常,12例(34.3%)动脉血气分析异常,8例(22.9%)肝功能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氯气中毒常发生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于动脉血气分析异常,这提示临床抢救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作者:唐泽海;曹奎杰;李一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病态造血是本病的诊断关键,在巨核细胞系的表现为有小巨核细胞的出现,并且形态异常,对MDS的诊断有一定意义[1].本文对比观察了骨髓小巨核细胞在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中也有类似的变化,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谢曼冰;柯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应用一定剂量G-CSF,4~5d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供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 d可有效动力员MNC和CD34+细胞.
作者:王鹤;李畅;王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我院10年内收治的67例粒缺住院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骨髓象及病原学检查的结果.结果:67例中,以药物性的粒缺和感染性粒缺为主,分别为41例(61.2%)和16例(23.9%).白细胞计数为(0.36~1.79)×109/L,骨髓增生程度从减低到明显活跃;病原学检查26例,其中血培养10例,阳性率20.0%;咽拭子培养16例,阳性率12.5%;粒缺治疗中除了抗感染、并发症的对症处理、加强环境保护及规范化护理外,57例患者使用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例使用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等治疗.治愈19例、好转4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结论:药物和感染可能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直接诱因,同时加强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作者:曾一芹;艾红;左江成;王海燕;王群兴;何晓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河北汉族人群Rh表型多态性,建立固定无偿献血员Rh表型资料库.方法:用盐水试管法确定Rh(D)血型及其表型,结果阴性者再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定其阴性表型.结果:在河北汉族Rh(D)阳性人群中,Rh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频率分别为41.64%、34.31%、9.38%、9.24%、4.18%、0.44%、0.44%和0.37%,未发现CCDEE表型;在Rh(D)阴性人群中,Rh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分布频率分别为55.25%、31.88%、5.5%、3.25%、3.00%、0.88%和0.25%,未发现CcdEE和CCdEE表型.结论:了解本地区的Rh表型的多态性并建立固定无偿献血员Rh表型资料库对保障输血安全尤其是紧急用血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石翠英;乔芳;田亚娟;张虹;刘敬闪;赵志弘;何路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PE)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MC)临床疗效.方法:应用Heamonctics MCS加全自动细胞分离机对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术,共行血浆置换术23人次,置换出自体血浆20 400ml.结果: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中有5例行3次血浆置换术;2例行4次置换术后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恢复,经对症治疗康复出院.结论:血浆置换术在抢救MC的患者过程中疗效迅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柏发;吴炜;高华;王志敏;杜雪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前,我国无偿献血有2种方式即捐献全血与成分献血,成分献血是今后献血发展方向,也是衡量一个地区输血水平高低的指标.成分献血为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在密闭的一次性管路中循环,选择性采集特定的某一种血液成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一种献血方式,其中以捐献机采血小板为常见.一位献血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即可以捐献10个单位的血小板,传统的手工分离血小板需要5~6个献血者的血液才可以分离到10个单位的血小板,工作人员工作量大,临床效果相对较差而患者却要接触到5~6人的血液,输血风险大大增加,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捐献成分血势必会替代捐献全血.
作者:胡宇音;王晓平;陈筱华;陈李;黄国永;张锋;陈仁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所大型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5年期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委员会(CLSI/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5年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为主,ECO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达43.79%~70.99%和44.24%~57.04%; 2004、2005、2006年流感嗜血杆菌(HI)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04%、50.67%、34.26%.结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局限性和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
作者:胡红兵;王维鹏;夏维;金正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贝克曼公司RS-6500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DNA异倍体,以DNA异倍体≥10%作为阳性标准;涂片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肿瘤标志物检查使用Combas 600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结果:39例恶性肿瘤,DNA异倍体分析有21例阳性,阳性率53.9%,70例良性肿瘤仅1例阳性,阳性率1.4%;细胞学检查,39例恶性胸腹水以找到癌细胞为阳性,阳性16例, 阳性率41.0%,70例良性胸腹水中,未找到癌细胞;肿瘤标志物(SF、CEA、NSE、CA-125)检查,恶性阳性率为74.4%,61.5%,64.4%,72.0%,良性阳性率为15.8%,21.4%,1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阳性指标作为阳性判断,可将敏感度提高到92.3%.细胞学、DNA异倍体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联合灵敏度为87.0%,联合特异度为77.7%,灵敏度明显提高.结论: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恶性胸腹水的诊断阳性率.
作者:郭建华;李晓强;解晓琴;罗冬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血浆做次侧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方法:随机抽取A、O型两名献血员血浆分别与126、112名A、O型受血者进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结果:A型有9例3+,O型2例3+,3例1+.结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输注血浆前一定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作者:杜雪冰;周柏发;王红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意外抗体检测在Rh阴性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8年221 700例需要备血患者的RhD血型资料及意外抗体检测资料.结果:在221 700例患者中共检出798阴性患者(0.36%),其中出现意外抗体18例,分别为10例抗-D(1.25%)、4例抗-E(0.50% )、1例抗-S (0.125%)、1例抗-C (0.125%)、1例抗-M (0.125% ),1 例抗-Fyb (0.125%). 结论:对Rh阴性患者进行意外抗体检测,可以有效既可以有效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避免出现冰冻血液报废等输血问题.
作者:乐道利;刘峰;胡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的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 <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的幅度随病变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的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向长港;祝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压疮是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巨大坏死溃疡期压疮一旦形成就很难愈合,临床上缺少有效治疗手段,成为临床护理难点.自体干细胞已被移植应用到各种组织,我站于2005年7月-2009年4月协助临床对7例巨大坏死溃疡期压疮患者成功实施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得了很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MNV的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的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作者:杨军;张真路;张李涛;杨杰;刘建英;崔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输血管理在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科2008年1-12月的输血情况. 结果:2008年全院用血量5 742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3.1%.全血用量减少40%,冰冻血小板用量增长103.8%,血浆用量增长92.30%,悬浮红细胞增长19.10%.结论:加强临床用血的监控,有助合理用血,有利于ISO15189实验室认可.
作者:王冬娥;袁春雷;孔庆铸;于艺;陈健峰;彭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我科室2004-2008年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成绩,分析查找错误原因并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本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方法:对卫生部临检中心2004-2008年发放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质评样本按要求进行检测并按时回报结果,统计分析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结果.结果:2004-2008年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 4项质评样本测试结果准确率为100%,ALT准确率为92%.结论:实验室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工作,重点解决ALT准确率问题,提高实验室总体检测水平.
作者:饶月丽;张伟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抗H抗体是一种较为罕见IgM型的冷抗体,在极少数A1和A1B亚型的人血清中偶见.在临床血型鉴定时常可引起正反定型不符,造成定型困难,37℃有活性的抗H抗体,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们在输血工作中检测的1例抗H抗体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夏和凤;马荣国;刘桂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海藻糖和葡萄糖联合负载红细胞的效果,为冷冻干燥红细胞提供新的保存剂.方法:分别采用0、0.125、0.25、0.5和1 mol/L的海藻糖、葡萄糖以及海藻糖联合葡萄糖37℃负载红细胞6 h.然后采用邻甲苯胺法检测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结果:负载液浓度为1 mol/L时,3组的细胞溶血程度较重,即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在浓度低于1 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组与单独海藻糖负载组溶血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但是2者低于葡萄糖组.结论:在浓度小于1 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负载红细胞后对细胞的损伤较小,能够满足冻存的负载要求.
作者:姚根宏;栾建凤;叶东;严京梅;朱培元;雷千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是指输血24 h后发生的溶血反应.通常发生在以前经历过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的患者,再次输血时,由于红细胞(RBC)抗体水平下降至低水平或检测不到,导致输入具有相应抗原的RBC,刺激机体产生继发性或回忆性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介导RBC的溶解.引起DHTR常见的抗体是Rh血型系统的抗体,其次是Kidd、Duffy、Kell等系统抗体,我们发现1例抗E、抗c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伯平;魏晴;黄靓;周金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静脉穿刺是血液采集工作中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也是衡量一个采血护士人员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采血技术熟练、操作顺利、穿刺成功率高,则献血者很少有甚至没有疼痛感,且血流通畅,使所采血液无凝块,质量高,适合分离血液成分,也能给无偿献血者留下愉悦的献血过程,对无偿献血招募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因此采血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采血技术.然而,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穿刺失败.现就对我站献血者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作一分析.
作者:蔡兰;李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