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阳;杨秀婷;陈娜;金元超;曾艳;刘启功
目的: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小鼠灌胃服用TBBPA粉末(2.5 mg/d)21 d,期间测定脾脏重量和生长指数、体外抗体形成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检测TBBPA对小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生长、抗体生成及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服用TBBPA组小鼠脾脏的重量、生长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服用TBBPA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为(25.8±2.1)%,吞噬指数为0.4±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4±2.1)%、0.9±0.3(均P<0.05);服用TBBPA组小鼠1×106个脾细胞所含PFC数为223.4±19.2,显著低于对照组405.8±14.5(P <0.01).结论:TBBPA可致小鼠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和吞噬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作者:郭小萍;万霞;淦达;王涛;万京华;郭凯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分成2组各60例.实验组予以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对照组予以黛力新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餐前胃电慢波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餐后胃电慢波百分比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有明显降低.结论:黛力新联合胃电起搏治疗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节律紊乱和症状.
作者:邓家征;申洋;潘君;陈科;邓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清和肽素(Copeptin)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13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为CHF组,健康对照组80例.2组分别测定血清Copepti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心脏超声检查;CHF组出院后3个月随访其心血管事件.结果:CHF组入院即刻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CHF组治疗7d后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均P <0.01);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在治疗前后均较高(P<0.05或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升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监测血清Copeptin浓度对CHF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高洁;吴萍;徐文俊;陶新;杨晓秋;车在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采用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7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抽液术和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果:治疗组的引流量、胸液吸收时间和胸膜肥厚发生率分别为(3 689±362) mL、(12.5±2.0)d、1.14%(1/88)较对照组(2 057±352) mL、(21.0±3.0)d、6.82%(6/88)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胸水蛋白含量和胸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采用胸腔置管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胸膜肥厚的发生.
作者:刘建春;杜敬华;王晓军;王爱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临床使用肝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之一,由抗血小板4因子-肝素复合物(PF4-H)抗体所介导的高血栓风险性疾病[1,2].约占所有接受肝素患者的0.5% ~5.0%,HIT相关性病死率高达5%~10%[2].对于HIT患者,一方面血小板计数较低,出血风险较高;另一方面处于高凝高血栓风险状态,需要积极抗凝,预防血栓形成[3],这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诊疗困惑.现将我院诊治HIT1例报道如下.
作者:范庆坤;张李涛;杨杰;张真路;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诱导痰IL-10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6例CVA患者分为对照组(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48例)和观察组(黄芪注射液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48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使用ELISA法测定2组患者血IL-10和IL-6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8.24±1.91) pg/mL和(8.16±1.97) pg/mL(P>0.05),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2.36±5.71) pg/mL(P <0.01).治疗14 d后对照组和观察组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10.35±2.58) pg/mL和(16.32±3.27) pg/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和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IL-6表达水平分别为(44.17±7.23)pg/mL和(44.22±7.14)pg/mL(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3.24±3.52) pg/mL(P<0.01).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IL-6表达水平分别为(36.53±5.42) pg/mL和(25.68±4.75) pg/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P<0.01),但治疗后观察组IL-6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3.7%vs79.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4%和8.3%(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可显著升高CVA患者IL-10表达水平,降低IL-6表达水平,且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徐轩;王彬;陈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生存素(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例,并分别取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和生存素的表达.结果:HIF-1α、VEGF和生存素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其癌旁组织(P<0.05);在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和生存素表达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9、0.643;而VEGF与生存素表达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3(P <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HIF-1α、VEGF和生存素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HIF-1α可以调节VEFG和生存素的表达,且VEGF和生存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逯青丽;朱晓莉;刘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49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AMI合并VSR患者中,VSR多位于前壁心尖及心尖附近;溶栓患者AMI~VSR时间间隔短于未溶栓患者;梗死部位以左前降支(LAD)36例(73.5%)为多;血清肌钙蛋白I(CnI)、C反应蛋白(CRP) (95.4 ±26.8)、N末端B型利钠肽原(N-BNP) (2389.8±982.7) μg/L均有明显升高;手术治疗30d及1年病死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结论:AMI+ VSR病死率高,手术治疗仍是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曲巍;于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肺癌治疗已迈向分子分型(molecular classification)的新时代,在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患者、路径、进展(Patients,Pathways,Progress)”是现阶段肺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佳总结.在肺腺癌中已发现若干个驱动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活化突变、K-Ras突变、c-Met扩增、HER2突变和EML4/ALK的表达增加等,而不同的肺癌个体存在不同的驱动基因或靶点,通过检测不同患者的驱动基因将为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ALK/ROS1抑制剂已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治疗.
作者:屈晶晶;胡成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国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的发病率(54/10万)和病死率(46/10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首位,并仍在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国民健康[1].影响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分期,原位癌治愈率接近100%,Ⅰ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60% ~90%,Ⅲb和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5% ~ 20%.
作者:汪铮;张晓菊;马利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有效药物,其严重副作用是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1],心脏损害常常进行性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大多数患者CHF发生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后1年内[2],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化疗结束数年后出现CHF,文献报道在化疗结束15~25年的患者仍有发生心肌病的可能[3].本文报道2例蒽环类药物发生致死性心脏毒性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詹其林;吴福红;李骏;祝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重度一氧化碳(C0)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度CO中毒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道给氧法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舱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高氧液静脉液体给氧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B组及C组在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缺乏高压氧舱的基层医院,采用高氧液治疗重度CO中毒是一种有效方法,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叶辉;周青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50岁.2013年10月15日凌晨突发胸痛,位于胸骨后,压榨性,程度重,伴出汗、恶心、呕吐.起病4h后至我院急诊室,仍持续胸痛未减轻,18导联心电图检查后,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心脏超声提示“左室下后壁运动减低(室间隔厚度1.2 cm)”.在急诊室反复发作室颤4次,予电除颤转复,建议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方因个人原因拒绝.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5年,对头孢霉素、青霉素过敏,吸烟30年.
作者:徐承义;苏晞;宋丹;刘成伟;刘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与肺癌相关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与肺癌相关的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34例患者中,同时癌占38%(13/34),异时癌占62%(21/34).在多原发癌中肺癌起病隐匿,首发症状以咳嗽、咯血、胸闷气促常见,无症状者16例.肺癌病理分型以腺癌为常见.再罹患肺癌风险更高的是头颈部肿瘤,肺癌患者易再罹患消化系统肿瘤.重癌切除率67.6%.第一原发癌中位生存期为4.5年,第二原发癌中位生存期为1年.多原发癌中肺癌发生的先后顺序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与肺癌相关的多原发癌有一定的临床特点,预后较好,应重视初诊肿瘤患者的随诊工作,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朱晓莉;逯青丽;刘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病例资料.方法:2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出现血压下降或突发意识丧失,X线、心脏彩超证实有心包积液.2例均心脏扩大,室壁变薄;1例螺旋电极更换位置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1例病例术前术后均用抗栓药物.明确诊断后,立即床边心包穿刺引流,静脉快速输液.结果:2例患者心包穿刺引流出200 mL血性液体且迅速输液病情迅速好转.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的急性心包填塞要早认识,早发现,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郑向阳;杨秀婷;陈娜;金元超;曾艳;刘启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研究表明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肺癌又是目前全球常见、疾病负担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文介绍瘦素、脂联素、visifan、chemerin在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白东琴;常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弥漫大B细胞性PBL继发CNS浸润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经PET/CT、骨髓象、骨组织活检、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性PBL.行R-CHOP化疗方案治疗,化疗后症状缓解,但出现CNS浸润.先后给予6次鞘内注射(Ara-C、MTX、DEX),并同时2次大剂量的甲氨蝶呤(HD-MTX)系统性化疗,10次腰骶部放疗后,症状缓解,但3个月后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本例患者以骨痛为首发表现,PET/CT结合MRI示多发骨损害,经骨髓象及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对PBL应重视CNS侵犯及预防.
作者:张田宇;刘倩;何莉;刘尚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重视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总结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首发表现多样,极易漏诊.本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结论:临床病例表现多样,切记思维定势,病因寻找要从常见病开始,亦不要忽略了少见、罕见病的可能,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诊断、治疗对其预后十分关键.
作者:吴超男;郑邈;梅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结核、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较易被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1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患者女,28岁.2012年6月无诱因出现间断阴道流血伴腹胀,无腹痛、纳差、发热等,此后2个月腹胀症状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腹部彩超发现大量腹水.2012年8月以“腹水原因待查”就诊于我院消化科.既往有慢性盆腔炎病史,病情反复发作,且月经不规则.
作者:杨淑君;赵大勇;倪明;吴亮;齐俊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病历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反复乏力、纳差、发热半年”于2014年1月5日入住本院血液内科.患者无咳嗽、骨关节疼痛,无鼻衄、牙龈出血、紫癜,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腹胀、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至市二医院住院,测体温提示发热,高体温为37.6~37.8℃,查血常规WBC 6.1×109/L、N 66.2%、L25.3%、M6%、HBG 69 g/L、PLT 150×109/L,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学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占54.5%,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系占26.5%,形态大致正常,成熟淋巴细胞占16%,成熟浆细胞占3%,巨核细胞数量正常,血小板易见,意见:增生性贫血.
作者:蒋锐;万雨;王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