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溶栓治疗

于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摘要:欧美及我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指南均强调溶栓治疗在STEMI治疗中重要意义.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特别当因各种原因使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是较好的选择.现将与溶栓治疗有关的问题介绍如下.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相关文献
  • 成功抢救高龄初产妇剖宫产术前呼吸心跳骤停1例

    患者,女,41岁.因停经36+1周,要求待产,于2013年8月29日人院,预产期2013年9月25日.人院查体:T36.5℃,P 86次/min,R 23次/min,BP176/90 mmHg,精神较好,无头痛、头晕,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脊柱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踝关节以下可见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产科情况:腹围112 cm,宫高32 cm,先露头,胎心142次/min,胎位LOA;阴道指检:宫颈容受80%,质软,居中,胎膜未破,先露棘平线-2,骨盆外径:-27-19-9 cm.宫缩不规律.入院前查尿常规蛋白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8月25日彩超提示宫内妊娠35+周,单活胎,双顶颈(BPD) 89 mm,羊水指数(AFI) 141 mm,羊水暗区(AFV) 45 mm.诊断:①高龄初产妇宫内妊娠36+1周,LOA,单活胎;②妊娠期高血压病并心脏病;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心功能2级,心力衰竭Ⅰ度.

    作者:王海升;包惠珍;秦文飞;马跃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血色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血色病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1例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儿童遗传性血色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在糖尿病酮症酸纠正后胰酶持续升高,CT显示胰腺肿胀和肝脏密度升高,铁代谢指标显示机体铁负荷显著过多,血色病相关基因检查HFE第2号外显子存在His63Asp杂合突变.此外,患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口服糖耐量试验显示内源性胰岛素和C肽相对缺乏.结论:儿童遗传性血色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少见,如果同时合并铁负荷显著过多,应考虑血色病的可能.

    作者:周巧丹;胡蜀红;张木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Utstein模式下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Utstein模式下急诊心源性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的228例CA患者,记录患者CPR预后情况,对影响CA患者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228例CPR患者中,自主恢复循环(ROSC) 125例(54.82%)、24 h存活55例(24.12%)、出院存活28例(12.28%)、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出院20例(8.77%).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肾上腺素应用剂量是ROSC的独立预测因子;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是影响患者24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监测心律、CA前状态、CPR持续时间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出院后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创伤性是影响CA患者ROSC及24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肾上腺应用剂量≤5 mg、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均是影响患者ROCS及24h存活的保护因素.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出院后存活的有利因素,而CA前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疾病终末期则是危险因素.

    作者:黄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与心率变异性(HRV)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溶栓成功AMI患者,溶栓后10d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术.心电分析系统检测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及PNN50);计算机辅助定量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处进行测量,按其狭窄程度分为轻度(残余狭窄<70%)、中度(残余狭窄70%~ 90%)、重度狭窄(90% ~ 99%)3组,分析溶栓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HRV关系.结果:溶栓前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间HRV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轻度狭窄组HRV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溶栓前(P<0.05).而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溶栓后HRV各指标与溶栓前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轻度狭窄组HRV各指标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结论:HRV对于预测溶栓成功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较为理想的指标.

    作者:李宾;刘静;黄红霞;黄俊;甘受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大面积脑梗死伴脑疝外科治疗技术改进的初步报告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通常是由于大脑中动脉主干等发生阻塞引起,一旦形成,病变多呈进行性发展,如内科治疗无效,往往形成脑疝,需要行去骨瓣减压术[1],本文总结2012年10月以来资料完整之典型病例2例,介绍去骨瓣减压术中技术改进要点及体会.

    作者:余吉;黄绍崧;林伟;温玉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38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颅外段脑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8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观察介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结果:38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病变血管共43支,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100%.病变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缺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个别患者出现心动过缓、鼻衄不良反应.结论:介入治疗颅外段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作者:孙海滨;包华;许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重症胰腺炎大鼠血清和胰腺组织Ang-Ⅱ、TNF-α、IL-10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清和胰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利用EHSA法检测1、3、6、12 h血清、胰腺组织匀浆中TNF-α、Ang-Ⅱ、IL-10的水平.结果:SAP组血清、胰腺组织中Ang-Ⅱ水平较SO组明显升高(P<0.05).SAP组胰腺组织TNF-α水平明显升高,3h达到高峰,而血清TNF-α水平1h明显升高,6h达高峰,与SO组比较,各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胰腺组织IL-10水平各时点较SO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0 3 h开始升高,12h达高峰.结论:Ang-Ⅱ、TNF-α、IL-10在SAP大鼠胰腺组织及血清中平行产生,且均明显升高,表明Ang-Ⅱ参与胰腺炎过程,通过打破促/抗炎失衡,进而加重胰腺炎的炎症反应.

    作者:张心武;袁庆功;吴涛;杨屹;段艳霞;陈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序贯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中的意义.方法:COPD合并呼吸衰竭并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序贯治疗组30例,传统治疗组30例.其中序贯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予以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继之以无创通气;传统组继续有创正压通气,采用传统的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逐步撤机.结果:序贯治疗组较传统治疗组有创通气天数、总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住院总天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次插管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而2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序贯通气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撤机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整个疾病治疗时间.

    作者:佘小银;穆菊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以发热、腹泻、气喘为突出表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例

    患者,男,77岁,农民,因发热、腹泻、气喘、心悸3d于2013年7月10日人住我院感染科.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40℃,解黄色稀水样便3~4次/d,无里急后重,伴左中腹持续性钝痛,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全身乏力,咳嗽,咳少许白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腹胀,于当地医院行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仍有高热、气喘、胸闷、心悸,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遂转入我院.

    作者:张薇薇;袁学华;谭华炳;李刚;李芳;占国清;郭鹏;汪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高钙血症5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发高钙血症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伴高钙血症的NH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伴骨髓侵犯4例,其中2例已达白血病期;血钙浓度3.5~ 4.93 mmoL/L,乳酸脱氢酶(LDH)441 ~6 470 mmoL/L,血β2微球蛋白3.86 ~ 7.71 mg/L,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70%~ 95%,甲状旁腺激素(PTH)降低4例,多发骨破坏1例,骨质疏松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降钙治疗,1例顽固性高钙血症在加用糖皮质激素后血钙降至正常,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原发病的治疗,未再出现高钙血症,其中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共完成8个疗程化疗,但出现病情进展,生存期仅9个月;另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已完成6个疗程免疫化疗,但疗效仅达部分缓解(PR).结论:NHL并发高钙血症常见于中高度NHL,临床分期常较晚期,常伴有血清LDH升高、肿瘤细胞高负荷及高增殖活性,对化疗疗效欠佳,生存期短,预后不良.

    作者:廖丽昇;郑志海;射颖;陈碧云;陈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以化脓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的韦格纳肉芽肿1例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坏死性肉芽肿性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上呼吸道、肺及肾脏(即典型三联征),病理表现为血管壁炎性反应,上和/或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肾小球局灶或弥漫性肾炎和广泛性坏死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关节炎、鼻病变、肺浸润及肾损害为主,还可累及关节、皮肤,亦可侵及心脏、神经系统及耳等.而以首发表现为化脓性中耳炎并不多见,报道如下.

    作者:陈盛君;张书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肌炎的诊治进展

    心肌炎是一种心肌炎性疾病,通过组织学、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准进行诊断.心肌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临床表现多样.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心肌炎划分为急性心肌炎和暴发性心肌炎,其中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有明显的病毒前驱感染史,并合并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如不能及时有效诊治,病死率高,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将从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黄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靶控输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ICU机械通气患者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以持续输注镇静和靶控输注镇静2种不同给药方式的镇静效果.方法:6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输注组(31例)与靶控输注组(31例),其中持续输注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持患者镇静;靶控输注组每30 min进行镇静深度评价,调整药物泵入剂量,使镇静躁动评分(SAS)维持在3~4分,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70~75之间.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镇静时间、用药量及生命体征.结果:靶控输注组咪达唑仑(1.3±0.4) mg/(kg·24h)及舒芬太尼(16.9士4.3) μg/(kg· 24h)用量均低于持续输注组(P<0.05),而在镇静时间上靶控输注组(92.7±15.1)h与持续输注组(94.2±16.3)h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过程中靶控输注组患者镇静满意度(62%)及人机顺应性满意度(87%)均高于持续输注组(P<0.05),且靶控输注组给药前后HR、MAP及SP02未出现显著降低.结论: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镇静给药方式能有效减少镇静药物的输注量,提高人机顺应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静给药方式.

    作者:王小华;石春波;闰喜柱;王成;孙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策略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指临床使用肝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且机体处于易栓状态,不伴或伴有新发血栓的一类患者.如未经治疗,高于50%患者将在数天或数周内发生血栓,及时治疗将明显降低血栓并发症[1,2].因此,临床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HIT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策略的新进展.

    作者:范庆坤;张真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支气管镜冷冻联合化疗治疗支气管结核5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低温冷冻联合化疗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行全身抗结核化疗同时,经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病灶,追踪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支气管镜低温冷冻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症状明显改善、气道恢复通畅、影像学改变明显,不良反应少.结论:经支气管镜冷冻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早期干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彭春燕;彭清臻;厉银平;谢志斌;刘桂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586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经PCI治疗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TO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0%.术中并发症7.7%,分别是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包压塞5例,支架血栓形成4例,严重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2例,手术相关心绞痛6例.影响PCI治疗成功的患者自身因素有年龄(P=0.034)、高血压史(P=0.041)、糖尿病史(P=0.032)、发病至治疗的时间(P=0.008);病变相关因素有冠脉闭塞部位(P<0.05)、冠脉分支迂曲程度(P=0.015)、闭塞血管远端缺如(P=0.044)及合并钙化(P=0.007).结论:CTO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的个人病史、病变特点及治疗是否及时是决定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赵东晖;宁俊霞;范谦;柳景华;葛广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溶栓治疗

    欧美及我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指南均强调溶栓治疗在STEMI治疗中重要意义.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特别当因各种原因使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是较好的选择.现将与溶栓治疗有关的问题介绍如下.

    作者:于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期间收治的38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 d病死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84例患者中,30 d病死率为53.13%.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侧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未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未应用静脉硝酸盐制剂,未接受降脂治疗和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是增加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Uip分级Ⅳ级和未接受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Ⅳ级和未用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病情的评估,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强化降脂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余丽菲;桂春;林松;甘伟妮;招晓俊;苏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发作晕厥4h”就诊.入院前4h,患者突发晕厥1次,持续约10余秒钟,休息后自行恢复意识,伴胸闷、憋气,大汗,口唇发绀,由家属送至外院,于就诊过程中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给予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后恢复自主心律,意识恢复,心电图示“交界性心律,Ⅱ、Ⅲ、aVF ST段抬高0.3 ~0.5 mV”,考虑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见图1.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抗栓治疗,并由120送入我院急诊.

    作者:陆宏达;杨晶;吴霄迪;胡晓旻;段大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比阿培南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碳青霉烯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外伤并感染患者使用比阿培南而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且复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相关文献.结果:停用比阿培南1周后,该患者血小板逐渐降至正常.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可能引起血小板增多症,临床需关注由此可能导致的血管栓塞等不良反应.

    作者:李永胜;陈伟;周璇;胡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