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云锡冶炼工尘肺发病情况调查

罗学昌;王剑波;付强;王建洲;温燕

关键词:锡冶炼工, 尘肺, 发病工龄
摘要:对104例云锡冶炼工尘肺进行了调查,发现60至90年代期间尘肺发病工龄非常接近,而且与不同生产环境中粉尘浓度密切相关.尘肺病人累积死亡24例,病死率为23.08%.死因统计结果显示:直接死因为肺癌者达45.83%,居全死因第一.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一起急性硫化钡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本文对一起因卸黄豆而发生的硫化钡急性中毒事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 事故经过1999年6月16日晨,2时50分,铁路承运某油脂公司的黄豆到货,调入该公司卸货专用线.5时30分,工人开始卸车,约1小时左右,装卸工有7人头晕、恶心、呕吐.其中两人感觉不适后用冷水冲头,发现右后侧头部大面积脱发,随即送往医院救治.经医生精心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6月22日转入当地职业病院继续治疗数日后出院.后诊断:急性硫化钡中毒.

    作者:王子玉;谢俊杰;刘伯庚;董金艳;杨东坡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一起急性汞中毒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我市某兵工厂发生一起因子弹底火报废而引起的急性汞中毒,导致3人汞中毒,其余12人都有不同症状.

    作者:王兴伟;侯芳;郝明义;马艳平;陈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某经济开发区建筑业1991~1997年工伤死亡调查分析

    对某经济开发区建筑业1991~1997年发生的16岁及以上年龄的235名工伤罹难者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期间建筑业工伤死亡数占该区工伤亡总数的55%,建筑业工伤粗死亡率为59.8/10万.坠落,碰撞,物体打击,触电和坍塌是主要的事故类别,占总死亡数的93.6%.而常见的多人工伤死亡事故是坠落,碰撞,中毒和火灾.提示在制订工伤防制计划时应重视这些事故类别.此外,改善工伤监测报告制度,包括计算机报告系统、事件的记述、在危人群-时间分布资料等,使之更为准确,为工伤防制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夏昭林;吴庆民;朱靳良;朱陶扣;傅华;梁友信;叶葶葶;Gary S.Sorock;Theodore K.Coutney;David C.Christiani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正常人手部温度分布及冷水试验影响的红外图像分析

    应用KY-333型远红外摄像仪,对30名正常人在两种冷水试验前后手部皮肤温度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在两种冷水试验前后同手不同手指之间及左右手相应手指之间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背皮温在冷试后即刻及5 min时显著高于各手指皮温,而15 min后又低于手指皮温.说明正常人左右手之间及不同手指之间的皮温没有差异,可以测量某一手指皮温来代替手部皮温.

    作者:张春之;聂继池;林立;曾晓立;张凯;张强;王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152名公安干警心电图结果分析

    关于公安干警因职业因素导致心电图改变的报道国内尚未见过,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陈英华;王子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91例矽肺及矽肺结核患病情况分析

    为了探讨矽肺的发生、发展情况、本文分析了我分局管内近30年来91例矽肺及矽肺合并结核(以下简称矽肺TB)病人的发病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仁席;陈晓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波对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的光镜与电镜观察

    为了探讨2 450 MHz微波对眼底的损伤,采用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按微波强度分为3组进行微波辐照1 h,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0 mW/cm2微波辐照可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凋亡,60 mW/cm2微波辐照可导致细胞坏死.可见,微波可损伤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诱发细胞凋亡,随着微波辐照强度的增大,损伤程度加重.

    作者:刘学东;龚书明;杨瑞华;陈景元;刘秀红;邓中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云锡冶炼工尘肺发病情况调查

    对104例云锡冶炼工尘肺进行了调查,发现60至90年代期间尘肺发病工龄非常接近,而且与不同生产环境中粉尘浓度密切相关.尘肺病人累积死亡24例,病死率为23.08%.死因统计结果显示:直接死因为肺癌者达45.83%,居全死因第一.

    作者:罗学昌;王剑波;付强;王建洲;温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一起清洗渣油槽车致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报告

    报告一起违章作业清洗渣油槽车造成急性硫化氢中毒致2人死亡、1人重伤的严重事故,分析了事故的原因.

    作者:王凡;许恕中;孟凡利;申光善;叶凤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锶-90/钇-90敷贴器γ、X射线的来源及所致医护人员的剂量

    探讨了在各大医院治疗皮肤病用的锶-90/钇-90敷贴器γ、X射线的来源.通过理论计算及实测值,估算了医护人员所接受的外照射年有效剂量为2 mSv,仅为放射性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的4%.

    作者:马俊杰;韩寿岭;张谦;李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含铅汽油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

    为了解含铅汽油对作业人员产生的影响,对某石油公司的职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谢秀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柞蚕丝生产环境对工人呼吸系统损害的调查

    对220名柞蚕丝生产加工工人及332名不接触尘毒的对照工人进行了呼吸系统症状的询问调查及肺功能检测.并对经常有呼吸系统症状者进行了胸部正位X线检查,对各加工工序进行了空气真菌学调查.结果表明:柞蚕丝生产加工工人的呼吸系统症状阳性率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率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X线胸片有炎症片状影者5人,经常发热的工人15人,且均工作于前纺和后纺工序.各工序空气中的真菌个数较对照现场明显增高,波动范围达1 902.6~21 109.8 cfu/m3,并以前纺和后纺工序真菌个数高.菌相分布以芽枝霉为主,其次为交链孢霉.提示柞蚕丝生产环境对工人呼吸系统的损害可能与芽枝霉、交链孢霉有关.

    作者:陈杰;邱立岩;刘振林;张一兵;田青华;张永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煤矿用个体粉尘采样器连续工作时间技术指标的探讨

    目前国内研制和生产的个体粉尘采样器连续工作时间一般设计为8h.由于煤矿井下作业条件复杂,一个工班往往超过8h.为了使国产个体粉尘采样器满足煤矿的采样要求,我们对山东省8个国有重点煤矿及2个地方国有煤矿的井下工班时间进行了调查,这为煤矿使用的个体粉尘采样器连续工作时间技术指标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作者:高树坤;赵艳玲;李广杰;戚慧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浅谈监测结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劳动卫生监测过程中,深感结果评价存在一些缺陷.现提出个人粗浅观点,供参考.

    作者:吴健全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对接触粉尘作业危害的调查分析

    我站于1972~1996年对陶瓷厂的制泥、烧窑、成型等车间接触粉尘作业的227名工人(工龄在5年以上)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李淑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468名放射工作人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调查

    对我市468名放射工作人员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进行了测定,并以341名非放射工作人员为对照.结果表明,两人群血清IgA和IgM两项放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IgG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IgA、IgG、IgM水平按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到,在<30岁组中,IgG水平放射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放射工龄比较,IgA和IgG随放射工龄增加有增高趋势,IgM似先增高后有所降低.按累积剂量和年剂量比较,IgA、IgG、IgM水平各累积剂量组和年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到放射组IgA水平在100 mGy以下似随累积剂量增加而增高,在100 mGy以上时IgA水平似下降,而IgG和IgM与累积剂量无明显关系;年剂量在5 mGy/a 以下时,IgA、IgG和IgM似随年剂量增高而增高,而大于5 mGy/a 时,各指标似有下降趋势.

    作者:雷宝楠;张克俭;董文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53例苯中毒病因分析

    对53例苯中毒的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低工龄组苯中毒发病率与死亡人数均高于其他两组,同时表明苯中毒趋于低年龄化,提示不排除个体易感性、自身免疫的情况下,企业老板招用童工和超时加班是引起苯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潘宝忠;相葵;黄唐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华北油田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

    对华北油田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5个粉尘作业场所0级51个(60%);Ⅰ级危害26个(30.5%),以电焊烟尘为主;Ⅱ级危害4个,以铸尘、矽尘、水泥尘为主;Ⅲ级危害4个,主要为矽尘和碳黑尘.提示,今后油田粉尘作业环境治理应以矽尘、炭黑尘等为重点.

    作者:白立新;刘华萍;宁海燕;李学军;伍绍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蓟县全民企业噪声作业危害调查

    为了解我县全民企业生产性噪声危害的现状和职业卫生需求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治理对策,于1998年5月选择了全民企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了劳动卫生调查.

    作者:胡国芸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心律失常的处理

    急性CO中毒患者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早搏,重症可有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偶可发生心肌梗塞.本院于1991年1月~1999年4月先后共收治急性CO中毒患者9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主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主办:鞍山钢铁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