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车间空气中化学毒物的监测是劳动卫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气卫生监测为制定和实施劳动卫生标准及诊断职业病提供依据,也可用来评价生产环境质量状况,作为进一步改善生产环境质量的依据.二硫化碳是一种脂溶性易挥发液体,是生产粘胶纤维的重要原料,其毒作用的靶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亦可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因此,开展车间空气中二硫化碳的监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就有关车间空气中二硫化碳的监测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苏拥军;毕勇毅;王福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某麻纺厂541名接触噪声女工和非噪声作业女工120名的调查结果表明,持续接触噪声者神经衰弱综合征患病率达5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接触噪声强度与神经衰弱综合征患病率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脱离噪声作业1年以上者神经衰弱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下降,说明噪声性神经衰弱综合征是可以恢复的.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接触噪声强度,而与工龄无明显联系.
作者:涂白杰;桂立辉;胡雪原;张文;王守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报道了一起急性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毒66例,其中20例伴有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对DMF毒物的认识,探讨DMF中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醒仿皮服装加工时要重视预防职业中毒.
作者:方福贵;马福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报告一起将市售20%浓度的百草枯除草剂误认为食用酱油,少量多次经口误服,而致集体中毒.误服剂量超过致死量,误诊误治达20多天,中毒除肺脏为敏感的靶器官外,还伴有多脏器损害.治疗应注意,早期保护由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及过氧化氢引起的肺肝等脏器组织细胞损害,清除自由基,避免氧疗及积极治疗多脏器损伤等.病人均有3年以上饮酒史,死亡率33%,比文献报道的低,考虑乙醇可能减低了其毒性.
作者:李晓军;王悦;宋莉;冯克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某研究所在执行超临界流体萃取模拟试验时,苯酚、邻氯苯酚和邻硝基苯酚的泄漏致使5名操作人员白细胞总数普遍下降.调查分析认为此表现属中毒反应,并以滞后发生为特征.
作者:翟育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第二十六届国际职业卫生大会(2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ccupational Health,ICOH2000)于2000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新加坡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王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百色地区某铝厂电解铝车间33名工作人员进行尿氟检测,并与对照组33人比较,结果显示,该车间工作人员尿氟含量平均为(1.67±0.98)mg/L,对照组为(0.36±0.19)mg/L,P<0.01,差异有显著性;该车间一线工人25名,尿氟含量平均为(1.91±1.01)mg/L,非一线工作人员8人,尿氟含量平均为(0.91±0.29)mg/L,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电解铝车间非一线工作人员尿氟含量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也有显著性.该厂电解车间空气中氟化物平均值为9.78 mg/m3,超标8.78倍,说明工作环境的氟接触与尿氟含量直接相关.
作者:韦耀东;张树球;李朝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了解某石化炼油厂工业噪声对120名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情况,我们对1999年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测定结果和2000年噪声作业工人职业性体检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连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调查了化工系统有毒作业岗位工人及退休工人5 331人连续三年的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和人均因病缺勤日.结果表明,56~65岁男、女和66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66岁以上女性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其中测定124名工人的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发现56~65岁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而46岁以上LPO含量则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可能会加速人体的衰老,有毒作业对工人衰老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葛利辉;覃竞亮;陈雄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探讨石油重芳烃的毒性,选用大鼠、豚鼠及家兔,采用经口、呼吸道及皮肤、粘膜染毒途径,对石油重芳烃的急性毒性、蓄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油重芳烃的大鼠经口LD50为3 160 mg/kg;急性中毒表现为发抖、嗜睡、活动减少、严重腹泻、不思饮食、直至死亡.大鼠皮肤涂敷剂量达4 000 mg/kg和以10 mg/L吸入染毒2小时均未出现死亡;家兔皮肤及眼刺激强度为轻度刺激性;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为中等致敏性;大鼠蓄积试验为强蓄积性.结论:石油重芳烃经口急性毒性属于低毒物,经皮及粘膜为微毒物,对皮肤和眼有轻度刺激,有中等致敏作用和强蓄积性.
作者:吴刘松;胡道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研究了三甲胺的测定方法和采样方法,用碱处理色谱柱及固体吸附剂,减少吸附,是本方法的特点.本法对三甲胺的检测限为6.35 μg/ml;测定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为4.59%~6.14%;解吸效率为93.9%~97.4%;样品可在10 ℃冰箱中保存7天,解吸效率大于90%以上;当浓度为140~223 mg/m3时,采样效率大于96%;200 mg硅胶穿透容量为2.38 mg;应用本方法测定空气中三甲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简便易行,本研究符合监测规范化方法要求.
作者:陶雪;宋景平;季永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在组织职业病诊断时,发现过去近20年没有出现的快型矽肺在某石英石粉碎个体加工厂出现,1996~1999年在这个小厂发生10例矽肺,现将调查、诊断、死亡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尹明礼;戢友祥;余涛;何志民;所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应用纳洛酮(Naloxone)静脉注射抢救急性海洛因中毒昏迷20例,结果2例死亡,18例抢救治疗成功,苏醒时间3分钟~4小时,提示纳洛酮救治急性海洛因中毒疗效显著,苏醒时间短.
作者:柯锋;张庆年;钟东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介绍了紫外线防护膏膏体研制、实验室研究、安全性评价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膏体理化指标、防护性能、微生物及铅、汞、砷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规定要求,遮光率可达81%~86%.现场应用后,可有效防止中长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减少日光性皮炎和光敏性皮炎的发病,达到了防护目的.
作者:白永利;梁桂香;纪玉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钢铁企业1152名不同噪声暴露剂量职工、288名低噪声暴露(对照)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明显随噪声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证实,在调整了年龄、饮酒、肥胖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干扰后,累积噪声暴露量的OR=1.022,P=0.033.提示累积噪声暴露量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二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体重指数、年龄、饮酒也是血清高胆固醇的危险因素.噪声暴露是引起工人血清胆固醇升高的原因之一.
作者:曹多志;吴金贵;邱杏娣;李会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探讨地质勘探行业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的关系,为利用历史总粉尘测定资料进行呼吸性粉尘浓度的估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用3种采样器对地质勘探行业9个省(自治区)地质勘查局地勘接尘作业的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质勘探行业接尘作业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的比值为1:4.6~4.8.
作者:阎跃进;柯喜妮;陶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探讨离退休职工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成都市202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心理卫生调查.结果表明,离退休职工心理卫生状况较好,阳性项目数和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性、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等8项均低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1),仅躯体不适高于常模.离退休女职工的恐怖高于男性.离退休不足2年和有婚姻缺陷者的心理障碍较突出.年龄、经济收入和担任行政职务对离退休职工心理卫生无明显影响.提出了针对性保护措施.
作者:李昌吉;龙云芳;詹承烈;王文静;张骏;孙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南宁市105家不同性质企业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结果表明,105家企业目前存在的职业危害状况比较突出,表现为各生产作业点达标率较低,大多数企业同时存在二种以上职业危害因素.调查提示,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一是对国营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治理,完善防护设施的配备和正常运转;二是对集体、私营企业加强监督监测力度,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做好通风除尘排毒;三是做好三资企业职业卫生教育和健康监护,加强监督管理.
作者:邓国义;蓝善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了探讨工频电磁场对人体T、B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25名长期工作在30万伏特高压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与15名正常对照者T和B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接触组T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为(30.5±4.0)%,明显低于对照组(51.7±10.6)%,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触组与对照组B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长期工作在超高压环境中,机体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人群,而B淋巴细胞凋亡则无明显差别.
作者:赵锐;许溟宇;范纯武;黄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德国是一个工业发达国家.本文试图将德国的劳动医学与劳动保护机构的设置,以及劳动卫生医师的职责和近年来职业病发病情况介绍给国内的同行们,仅供参考.
作者:陈葆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