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术后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的观察

张涛;谭鹏进;徐新华;孙晓艳;商丽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复发,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63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长期有效性、探讨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63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第一年随访时23.8%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20.8%复发,持续性房颤40%复发.平均随访46.7个月时40.7%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38%复发,持续性房颤55.6%复发.年龄为房颤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5%CI:1.264~11.426,P=0.017).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远期观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年龄大的患者存在更高的复发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的识别和处理经验(附5例报告)

    目的 分析总结心脏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的识别和处理经验.方法及结果 通过静脉系统植入心脏起搏导线时,正常途径为从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或直接自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进入右房、右室.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可误入奇静脉.本中心近5年来共有5例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占同期新植入患者的0.1%.表现为:①导线推送不顺畅,特别是在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②导线在推送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部酸胀不适;③导线直上直下,反复操作不能进入右室或右心耳;④高输出起搏不能夺获心房;⑤多个体位透视发现导线走形在心影外;⑥撤出误入的导线后观察到导线头端有组织嵌顿.处理上将导线撤离奇静脉至头臂静脉内、经过调整导线方向、必要时重新穿刺以及导引钢丝塑形等均能解决问题.结论 心脏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有其识别要点和处理原则,掌握其特点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作者:陈学颖;宿燕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外科右心耳切除治愈右心耳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患儿女,11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6年,加重20余天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无休止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大,左室射血分数0.31.三维电生理标测及右心耳造影显示房速早起源点位于有心耳尖部,经射频消融及冷冻球囊消融无效,后经全麻下行外科右心耳切除,恢复窦性心率.射血分数升高至0.40~0.45.

    作者:陈盼盼;楚英杰;董淑娟;余海佳;宋慧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盐酸尼非卡兰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同期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共实施39例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患者,观察不同剂量尼非卡兰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尼非卡兰0.1 mg/kg)和B组(尼非卡兰0.2 mg/kg),两组患者转入ICU后皆完善床旁12导联即刻心电图、用药后1h,停药后即刻心电图.结果 两组患者QT间期明显延长,A组用药后1h及停药后即刻心电图QT间期较用药前延长(P<0.05);B组用药后1h心电图QT间期较用药前延长(P<0.05),停药后即刻QT间期延长明显高于用药前(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1、3、6个月房颤的复发率分别为22.2%、27.8%、33.3%,B组术后1、3、6个月房颤的复发率则为19.0%、23.8%、23.8%.结论 尼非卡兰对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良好的剂量相关性,但需严密监控.

    作者:黄园琴;秦长喻;李颖;刘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起搏器囊袋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5例,根据NPWT原理,一期清创后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系统,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300~400 mmHg)引流5~7 d,二期将起搏器重置深埋于胸大肌后间隙并闭合创面,保留原心脏起搏器系统.结果 术后随访5~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个月,其中1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治愈,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复发.1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前后经过3个疗程的NPWT治疗,感染仍无法控制,终移除感染侧整套起搏器装置,并在对侧植入新的起搏器系统后治愈.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NPWT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血培养阴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单纯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新方法.

    作者:郑胜武;黄雄梅;林亚洲;庄兢;林根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右室巨大血栓一例

    患者男性,60岁,因呼吸困难入院,5个月前行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超声心动图及肺动脉CTA见右室巨大血栓及右房血栓,予低分子肝素治疗1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室血栓明显减小,抗凝治疗有效.

    作者:赵宁;刘永生;朴哲浩;李英豪;施恒荷;祝红晶;刘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及其临床启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年龄差异.目前大量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参与AVNRT发生的机制可能与解剖、性激素、自主神经有关,甚至后天形成.而这些性别、年龄差异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消融风险评估、治疗选择有极大帮助.

    作者:田少华;向佳慧;吴名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脏神经节丛刺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犬心脏功能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强度心脏神经节丛(GP)刺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犬心脏功能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 体重18~20 kg正常成年杂种犬18只按4:5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GP刺激组(GPS组,n=10),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1h以180~240次/分快速心室起搏(VP) GPS组AMI后行低GP刺激,对照组不予GP刺激.GPS组分别在基础状态、AMI 1 h、VP-3 h、VP-6 h,对照组于相应时间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GPS组于基础状态、AMI 1 h、VP-2 h、VP-4 h、VP-6 h,对照组于相应时间采静脉血并采用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B型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犬取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梗死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酪氨酸羟化酶(TH)以及左侧星状神经节c-fos、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两组AMI-1 h、VP-3h、VP6h的LVEDV、LVESV均有增加趋势,LVEF、IVSS均有减少趋势,但组内各时间点的LVEDV、LVESV、LVEF无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GPS组的LVEDV、LVESV和LVEF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GPS组分别在VP-3 h、VP-6 h时测得的IVSS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VP6 h后,与对照组相比,GPS组有改善LVEF的趋势,但无差异(P=0.074).与基础状态相比,两组AMI-1 h血浆NE、BNP、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GPS组VP-6 h时显著抑制AMI导致的NE、BNP、Ang-Ⅱ水平升高(P均<0.05).GPS组心肌梗死周边区GAP43和TH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星状神经节c fos和NGF的表达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强度GP刺激可改善左室功能,抑制AMI后VP所致急性心衰犬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

    作者:胡慧慧;罗达;秦智亮;马瑞松;余小梅;何勃;鲁志兵;李元红;江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频发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左心室壁应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频发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左心室壁应力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频发流出道室早患者139例;心脏超声测量并计算周收缩末期室壁应力(cESS).根据cESS中位数115 kdyne/cm2将入选的室早患者分成2组:(cESS≥115 kdyne/cm2为A组及cESS<115 kdyne/cm2为B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相关参数.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病、血钾、血镁、及脑钠肽氨基酸前体(NT-ProBNP)水平、室早QRS波宽度、室早数、室早负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cESS与饮酒、高血压史、血钾、血镁、NT-proBNP、QT间期、室早QRS波宽及室早负荷成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室早QRS波宽度、室早负荷及饮酒史是cESS增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部分频发流出道室早患者左室壁应力增高,室早QRS波宽度、室早负荷及饮酒史是其独立相关因素.有效控制室早负荷及戒酒对频发室早患者可能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勇;武艳玲;王德国;张奇;丁丁;张凤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预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新评分系统

    CAAP-AF评分是预测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新的评分系统,包括冠心病、左房内径、年龄、持续性或者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失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和女性共6个危险因素,总分为13分.该评分系统于回顾性队列研究得出,并应用于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但是由于该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结果,仍需要不同消融技术和手术经验的其它中心证实.

    作者:张志鹏;张树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半乳糖凝集素3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半乳糖凝集素3(Gal-3)是β半乳糖凝集素家族成员之一,可促进心肌纤维化形成.近年研究表明,Gal-3可预测人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病情况、评估房颤患者心脏重构程度,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此外,Gal-3特异性阻断剂在减缓心脏重构、降低房颤负荷中可发挥积极作用,有望为房颤预防以及特异性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作者:杜薇;李毅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晚期电风暴一例

    1例男性,64岁的患者,因“发作性胸痛18 h”入院,心肌肌钙蛋白及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综合征,给予相应治疗,症状稳定,入院第九天因大便后出现左心衰竭,第十天发生心脏电风暴,予以胺碘酮、除颤等治疗.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远段90%狭窄,予以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经对症治疗,心脏电风暴未再发生.

    作者:徐琢;李江津;姜宜成;田晓沂;马树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500及1000次/分心房电刺激对犬心房肌及肺静脉电生理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左心耳500及1 000次/分电刺激对犬心房肌及肺静脉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14条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条,2组分别以500及1 000次/分起搏心房16h.测定起搏前及起搏后每2h左、右房和肺静脉左上、左下的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有效不应期(ERP)、并计算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结果 1 000 bpm组与500 bpm组相比,RA在起搏后2、4、6、8h,LSPV在2、4、6、8、10 h,LA、LIPV在起搏后2、4、6、8、10、12h的房颤诱发率增加(P<0.05);RA在起搏后4、6、8、10、12、14、16h,LA、LSPV、LIPV在起搏后2、4、6、8、10、1 2、14、16h的房颤持续时间均延长(P<0.05);RA在起搏后4、6h,LA在起搏后2、4、6、8h,LIPV在起搏后4、6、8h,LSPV在起搏后2、4、6 h ERP延长(P<0.05);在起搏后4、6h的dERP变大(P<0.05).结论 500bpm组在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ERP,dERP均低于1 000bpm组.

    作者:张峰;杨志;雷芾华;程文波;侯月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评分对比及药物抗凝治疗现状统计分析

    目的 比较CH 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的差异,并对药物抗凝治疗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选择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将其分为药物治疗(DT)组和导管消融术(RFCA)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行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药物治疗组卒中高危(HDT)患者(CHA2DS2-VASc≥2分),RFCA组术后患者分别行建议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的宣教.通过门诊复诊或者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上述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情况进行随访.包括是否按出院医嘱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服用华法林者是否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近期(距随访时间1周内)INR,出血/栓塞事件.结果 所有患者(175例)CHADS2得分(1.61±1.34)分,其中0分者36例,1分者62例,≥2分者77例;CHA2DS2-VAS得分(2.62±1.79)分,其中0分者15例,1分者44例,≥2分者116例.CHA2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HDT组102例,RFCA组37例,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HDT组的抗栓率及达比加群酯使用率均小于RFCA组(35.3% vs 100%;2.0% vs51.4%,P均<0.01),而华法林使用率及INR的达标率,两组无明显差异(33.3% vs 48.6%;67.6% vs 72.0%,P均>0.05).结论 CHA2 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抗栓率高与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相关.

    作者:吴岩熹;刘凡;鲁静朝;杨秀春;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作为一种通过电击来抢救和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便携式设备,已被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公共除颤项目仍在探索当中.相关培训普及率逐渐提高,相关法规政策相继出台.目前AED发展方向主要围绕检测传感、精密机械、信息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领域发展.AED在我国刚起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作者:廖彦昭;陈子奇;张焕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术后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的观察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63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长期有效性、探讨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63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第一年随访时23.8%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20.8%复发,持续性房颤40%复发.平均随访46.7个月时40.7%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38%复发,持续性房颤55.6%复发.年龄为房颤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5%CI:1.264~11.426,P=0.017).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远期观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年龄大的患者存在更高的复发率.

    作者:张涛;谭鹏进;徐新华;孙晓艳;商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7A对右侧星状神经节功能和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A(IL-17A)对右侧星状神经节(RSG)功能和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 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静脉麻醉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分离RSG,在实验组中,向RSG中注射0.1ml IL-17A (25 μg/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基础状态和注射后30 min后分别测定高频电刺激(HFS:频率20 Hz,脉宽0.1 ms)RSG时的心率变化以及RSG神经活性.同时实验结束后留取RSG组织用于检测早期原癌基因(c-fos)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心率加快作用明显增强(40 V:57%±9%vs 40%±8%,P<0.05),RSG神经活性显著增强[频率:(148±22)次/分vs (48+ 10)次/分;幅度:(0.09±0.01)mV vs(0.04±0.01)mV,P均<0.05],同时RSG组织中c-fos和N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fos:0.58±0.08 vs 0.55±0.09;NGF:0.16±0.04 vs 0.11±0.03,P均<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IL-17A可增强RSG功能和神经活性,增加神经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袁申戌;黄兵;余锂镭;王梦龙;周丽平;江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 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 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作者:陆秋芬;孙健;王君;张澎湃;李毅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与自身抗体的研究新进展

    多项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之一,已有一些证据显示心房颤动(AF)是由自身免疫中的自身抗体介导的.新近的研究提示自身抗体在AF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抗M2受体自身抗体通过蛋白耦联,减少环磷酸腺苷(cAMP)活性,激活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引发AF;抗β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升高,使cAMP升高,触发钙离子释放诱发AF;抗热休克蛋白自身抗体通过释放炎症介质,产生免疫炎症应激反应触发AF;抗肌球蛋白重链自身抗体水平升高,可使肿瘤坏死因子(TNF-α)增多,从而对心房肌产生免疫、炎症反应来触发AF;抗钠/钾ATP酶自身抗体水平升高导致Na/K-ATP酶减低,致使Ca离子释放增多而肾上腺素能受体AF发生;综上,自身抗体对AF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邵梦娇;张玲;汤宝鹏;周贤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

    1例52岁男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因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前检查肺静脉CTA显示下肺静脉共干,术中电生理检查发现左侧房室旁道,成功消融旁道,然后隔离各肺静脉后,随访24个月内无房颤发作.

    作者:肖明阳;Laxman Gyawali;胡天洋;苏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圣犹达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一)

    自动夺获(AutoCaptureTM)起搏系统是早的心室自动化阈值管理功能,应用于圣犹达公司的Regency系列(2402L、2400L)和MicronyⅡSR+ (2525T)系列单腔起搏器.具有每搏监测,失夺获时发放备用脉冲保证夺获,确认失夺获后自动夺获恢复,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调整心室起搏电压功能.

    作者:杨亚莉;张余斌;吉亚军;陈顾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