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蔡迟;华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综述, 心室三部位起搏, 心力衰竭, 无应答
摘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发展起来的心室三部位起搏CRT(Tri-V CRT)通过同时刺激左右心室壁多个延迟激动位点,终可使心脏再同步化达到佳的效果.一系列小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了Tri-V CRT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且该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故目前仅将其作为对传统CRT无应答且室内或室间仍然存在运动失同步心力衰竭患者的补救治疗措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道出血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患者老年男性,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治疗后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诱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止血与抗凝治疗存在矛盾;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交感风暴,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多次电除颤,终静脉应用短效艾司洛尔使恶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作者:孙利娜;孙媛媛;周南南;赵勇;王建春;李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皮肾去交感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神经体液的影响

    研究提示经皮肾去交感神经(RSD)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对自主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有关.RSD可使自主神经重获平衡;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心钠肽的水平;增加肾胺酶、活性氧;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作者:万沛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普罗布考对快速起搏心房犬心房颤动发生与心房结构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对快速起搏犬心房颤动(AF)发生及心房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21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起搏组(n=7)和普罗布考组(n=7).起搏组和普罗布考组犬行心房400次/分快速起搏6周.普罗布考组于起搏前1周给予普罗布考(100mg·kg-1·d-1)直至起搏结束.起搏前和起搏6周后,分别测定各组犬AF诱发率和持续时间;TUNEL法观察心房肌细胞凋亡;Masson染色观察心房间质纤维化;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心房肌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起搏组AF诱发率和持续时间较起搏前显著增加(P<0.01),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和心房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P<0.01);起搏组MDA水平显著增加,T-AOC水平明显地下降(P<0.05),心房肌PARP-1和AIF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起搏组比较,普罗布考组AF诱发率降低,AF持续时间缩短,MDA水平降低和T-AOC水平提高,心房肌细胞凋亡数量和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减少,PARP-1和AIF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普罗布考可降低氧化应激程度,下调心房肌PARP-1表达,延缓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减少AF发生.

    作者:刘广忠;张晓伟;刘磊;赵静;石静;云凤祥;赵洪伟;公永太;盛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对右室起搏比率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功能(VIP)的起搏器对右室起搏比率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放置心房电极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在置入前及置入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右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62例患者入选,实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21.43%±8.57%)vs (55.26%±12.36%),P<0.001].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LAD、LVEDD显著增大,LVEF降低,6 min步行实验距离更短(P<0.05);术后1年,对照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作者:蔡振荣;王志华;庄晓华;凌佳;阚丽虹;汪飞;陈惠君;李晓鸣;陆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冷冻球囊消融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一例

    患者男性,65岁,因症状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术中依次对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行造影,送入直径为28 mm的Artic Front(R)冷冻消融导管至肺静脉前庭部,证实肺静脉完全堵塞后行冷冻消融,冷冻300 s,低温度-40-52℃,4根肺静脉均一次冷冻消融达到完全电隔离,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鹤;刘育;杨波;欧阳非凡;KH.Kuck;江洪;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型与体温的关系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体温是影响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体温不但可以导致Brugada综合征心电参数的改变,亦与Brugada综合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体温介导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型变化的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陈信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RyR2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拟研究中国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兰尼丁受体(RyR2)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参与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的4个CPVT家系,收集其基本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DNA样本,用PCR方法扩增RyR2基因突变集中的45个外显子及内含子-外显子拼接部位序列并直接测序.结果 发现2个CPVT先证者分别携带杂合突变p.Arg169Gln和p.Leu2534Val.在其父母和100名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相同突变,提示这两个突变均为新发突变(de novo),并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结论 结合已知突变报道推测p.Arg169Gln可能是引起亚洲人CPVT的热点突变位点.

    作者:葛庆;袁越;杜军保;刘文玲;李蕾;高元丰;胡大一;李翠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白藜三醇对快速刺激离体兔心房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藜三醇(RES)对快速刺激离体兔右房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心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32只家兔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电极放置右心耳处,利用BL-420S生物机能系统以电压4.0V,频率600次/分进行刺激,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起搏),快速起搏组(RAP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NADPH)抑制剂夹竹桃麻素组(APO组),RES组,每组8只.对照组离体灌流70 min,不起搏;RAP组离体灌流30 min,快速起搏心房40 min;APO、RES组分别离体药物处理30 min,快速起搏心房40 min.灌流结束后,留存心房肌组织.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体内活性氧(ROS)、NADPH活性,HE染色检测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calpain1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lpain1、cTnT和gp91 phox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calapin1、p22phox和gp91phox的mRNA表达.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RAP、APO、RES组MDA、ROS和NADPH的表达均增加,SOD含量减少;与RAP组比较,APO、RES组MDA、ROS和NADPH表达均降低,SOD含量增加(P均<0.05);而APO组与RES组比较,相关氧化应激指标无差异;②对照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RAP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稀疏,组织结构破坏;APO组心肌细胞排列较紧凑;RES组心肌细胞较APO组排列稍紊乱、稀疏;③与对照组比较,RAP、APO、RES组calpain1、gp91phox蛋白及mRNA表达和p22phox的mR-NA表达均增加,cTnT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RAP组比较,RES、APO组calpain1、gp91phox蛋白及mRNA表达和p22phox的mRNA表达均减低,cTnT蛋白表达增加(P<0.05);但与APO组比较,RES组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无差异.结论 RES可能通过部分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进而减轻快速起搏右房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胡晓芹;王志荣;张超群;张卓琦;孙红;程明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R间期延长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PR间期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分析本院HOCM患者74例,根据PR间期将患者分为:A组(PR>200 ms,n=17)和B组(120 ms≤PR≤200 ms,n=57).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PR间期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临床症状及治疗方面无差异,但A组的临床症状略为严重.相关性分析显示PR间期与左室内径呈正相关(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呈负相关(P<0.05).结论 PR间期与心脏结构性功能参数相关,PR间期延长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作者:杜为;李小荣;刘榜霞;满艺龙;肖峰;曹克将;汪道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气体信号分子对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的调节作用

    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在调节血管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均可由人体内源性产生.其中一氧化氮通过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单磷酸鸟苷-蛋白激酶依赖途径、亚硝基化作用等机制;一氧化碳通过一氧化碳依赖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单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通路、血红素氧化酶-一氧化碳通路和直接作用等机制;硫化氢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和对通道蛋白疏基的还原作用等调节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介导血管舒张,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具有潜在临床治疗意义.

    作者:王萌;钱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欠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 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 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 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 mmHg vs (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 ms vs (162.92±29.67) 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柏瑾;王蔚;秦胜梅;葛均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发展起来的心室三部位起搏CRT(Tri-V CRT)通过同时刺激左右心室壁多个延迟激动位点,终可使心脏再同步化达到佳的效果.一系列小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了Tri-V CRT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且该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故目前仅将其作为对传统CRT无应答且室内或室间仍然存在运动失同步心力衰竭患者的补救治疗措施.

    作者:蔡迟;华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一例

    患者男性,69岁,因心房颤动卒中高危不愿接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而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房间隔穿刺后送入鞘管至左房,对左心耳造影后于左心耳口部植入直径为30 mm的封堵器(中国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ambre封堵器),再次造影检查证实左心耳完全堵塞,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月患者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作者:黄鹤;刘育;杨波;江洪;吴钢;赵庆彦;林逸贤;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电极导管协助下经静脉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一例

    患者男,75岁.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起搏系统移除术及囊袋清创术.采用直接拔除法拔除电极,心室电极顺利拔除;心房电极与心肌组织粘连明显,难以拔除.穿刺右股静脉,经静脉鞘置入射频消融电极导管,钩挂心房电极,协助拔除心房电极成功.术后1周在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作者:杨俊;凌峰;段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aVR导联ST段抬高对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价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aVR导联ST段(STavR)抬高对左主干病变或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208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其中71例STaVR抬高≥0.10 mV为STaVR抬高组,137例STaVR抬高<0.10 mV为非STaVR抬高组,结合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结果回顾性对比aVR导联抬高幅度、其他导联ST段大下移幅度、累积ST段下移幅度以及伴随ST段下移导联数、运动时间、Duke评分.分析评价STavR抬高及STaVR抬高联合运动时间<5 min标准预测冠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STaVR抬高组的aVR导联抬高幅度、其他导联ST段大下移幅度、累积ST段下移幅度以及伴随ST段下移导联数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运动时间、Duke评分明显低于非STaVR抬高组(P<0.01).STaVR抬高组中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19.7%)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6.6%),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22.5%vs 2.2%,P<0.01).单独STaVR抬高对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21%、70.90%、72.12%,对三支病变分别为60.87%、69.19%、68.27%;STaVR抬高且运动时间≤5 min对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3.16%、88.89%、86.54%,对三支病变分别为43.48%、87.57%、82.69%.结论 运动试验诱发STaVR抬高可提示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结合运动时间可提高特异性.

    作者:李敬涛;张姝兰;夏振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预激合并房室正道与旁道或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报道2例预激合并房室正道和旁道同时存在传导阻滞以及2例预激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例1,男性,54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房室正道一度传导阻滞;间歇性完全性B型预激综合征,系房室旁道存在长P~R间期二度Ⅱ型传导阻滞所致.例2,女性,33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晕厥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间歇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正道高度传导阻滞伴3相超常期传导、房室旁道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呈2:1 ~3:2传导.例3,例4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16岁,均诊断为Ebstein畸形.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陈香美;何方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天门冬氨酸对心室复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天门冬氨酸(NMDA)对心室复极和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的影响.方法 将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L组)、NMDA组(N组)、NMDA+NMDA的受体拮抗剂MK-801组(N+M组),分别连续10d腹腔给予生理盐水、NMDA、NMDA+MK-801.记录体表心电图(Ⅱ导联),并在Langerdorff灌流下行程控电刺激,记录左室前壁基底部(LAB)、前壁心尖部(LAA)、后壁基底部(LPB)和后壁心尖部(LPA)复极过程,测量单向动作电位时程(MAPD)和有效不应期(ERP),及其离散度,计算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和频率阈值.结果 与CTL组比较,N组PR间期、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心率增快;左室20%、复极三角和90%的复极时间(MAPD20、triangulation、MAPD90)延长,ERP/MAPD9o较小;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COVMAPD90:(0.153±0.017) vs (0.034±0.003),COVERP:(0.242±0.018) vs (0.078±0.009),P均<0.01];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增加(100% vs 16.7%,P均<0.01).而MK-801减弱了NMDA对心室复极和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的影响.结论 慢性注射NMDA将延长心室复极时程,增加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

    作者:石少波;刘韬;梁锦军;杨波;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二例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两例,应用冷冻球囊技术成功完成肺静脉隔离房颤消融手术,手术顺利,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在2小时内完成手术.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目的 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慢性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本身是慢的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成功植入CRTD并打开心室感知反应及房颤传导反应功能.比较CRT-D植入术前和植入术后1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心脏病症状评分(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和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大差值(12-TP-MAX-D).结果 ①12例随访1年内均无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无死亡.②双室有效起搏比率达到93%±5%.③有3例在CRT-D植入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④CRT-D植入后1年GWB、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较植入前均有明显改善[(70.25±16.61) vs(54.62±15.27),(16.67±5.23)vs(9.28±4.52),(320±65.24)m vs (214±43.74) m,2.43 vs 3.30,P均<0.05];CRT-D植入后1年,LAD缩小,LVEF升高,MRA减少[(40.2±10.6)mm vs (47.5±12.3)mm,(0.40±0.07) vs (0.28±0.05),(3.8±1.6)cm2 vs (5.6±2.3)cm2,P均<0.05];IVMD、12-Ts-SD和12-TP-MAX-D得到改善[(35.4±17.8)ms vs (48.1±12.3)ms,(31.5±10.7)ms vs (44.5±15.2)ms,(100.6±22.9)ms vs(127.5±42.7)ms,P均<0.05].结论 慢心室率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从CRT-D治疗中获益.

    作者:丁立群;孙小军;范洁;张进;王礼琳;张曦;高晓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右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起搏失败一例

    患者男性,77岁.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示右室心尖部疏松网状结构,诊断右室心肌致密化不全(NVM).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出现起搏阈值增高,更换右室3个部位,情形均是如此,终放弃起搏器植入.结论:右室NVM是造成起搏阈值增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勇;马锋;张中正;冯巧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