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栓塞性紫癜一例

贺军;宋镇;阿孜古丽;苟志平;张艳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并发症, 栓塞性紫癜
摘要:患者男性,65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粘滞血症病史,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阻滞、结性逸搏心律.置入Medtronic SVVI103起搏器.术后第3天术区周围右侧胸部、腋下、肩背部以及右侧腹股沟区及大腿内侧,出现大面积片状淤斑.确诊为术后栓塞性紫癜,给予活血化淤、局部湿敷、抗炎等治疗,3周后淤斑吸收并清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左侧壁隐匿性旁道射频消融一例

    报道1例宽QRS波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经过.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为0.12 s,右束支阻滞型,心内电图逆行A波冠状窦远端电极领先.考虑左侧壁隐匿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传导.阻断旁道逆传后,心动过速仍持续,室房分离,才明确室性心动过速诊断.因此,对宽QRS波心动过速应作仔细的电生理检查.

    作者:葛世俊;沈文均;周军波;柳俊平;周建庆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KATP通道与心室肌电生理特性变化的关系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在心室肌电生理特性改变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意义.采用阿霉素制作CHF兔模型.29只兔分为健康对照组(HC组)和CHF实验组,后者包括CHF对照组(CHFC组)、CHF+KATP通道开放剂组(P组)、CHF+KATP通道阻断剂组(G组)、CHF+KATP通道开放剂和阻断剂组(P+G组)四个亚组.每组均予心房快速起搏30 min,分别测定起搏前后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及其离散度和兴奋时间(AT)离散度,测定毕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结果:快速起搏使MAPD90、VERP延长,在CHFC组较HC组显著(11.82±10.20 vs 8.18±6.97 ms,P<0.05和14.95±12.82 vs 9.07±8.79 ms,P<0.01),而G组和P+G组的MAPD90、VERP延长更明显.各组快速起搏均未引起MAPD90、VERP离散度变化,但CHFC组和P组都有AT离散度显著增大(28.53±8.63 vs 36.80±6.97 ms,P<0.01和26.33±5.82 vs 33.80±9.50 ms,P<0.05),阻断剂可对抗AT离散度的增大.结论:快速心房起搏可开放CHF心室肌KATP通道,一方面阻止MAPD90、VERP的延长,另一方面又加大AT的非同步性,使室性心动过速易于诱发.

    作者:陈茂;黄德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异常J波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表现

    分析8例异常J波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表现,其中特发性异常J波1例,继发性异常J波7例.其临床及心电图特征:①两者的基础心率均不快,多数导联可见正向J波(aVR除外),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当心率增快后J波振幅及宽度均明显降低;②继发性异常J波的波幅更大、分布更广泛,常伴有QT间期及ST段延长;③两者均易发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可呈尖端扭转样)及/或心室颤动而猝死;④其心电图表现与Brugada综合征不同,后者仅V1~V3导联ST段呈尖峰或驼峰样抬高,常伴有RBBB,QT间期正常, PVT发作不呈尖端扭转样.

    作者:林加锋;陈露霞;潘娅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临床应用

    为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在房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置入具自动模式转换功能起搏器的31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天、1个月及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跟踪随访,观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情况及临床症状.全部病例随访1~18个月,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房性心动过速76阵次,起搏器由DDD(R)自动转换成DDI(R)模式72阵次,患者自觉心悸8阵次.结论: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可使起搏器在患者发作房性心动过速时发挥对心室的保护作用,有效避免由于起搏器跟踪快速心房率而造成心室率过快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能明显减轻心悸等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作者:周晗;Scanu P;Potier B;Hurpe JM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右房电极移位导致间歇性多部位肌肉跳动一例

    1例男性患者,77岁,因高度至Ⅲ度房室阻滞,安置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术后6 h病人感到间歇性右腰部肌肉跳动,传至右胸壁肌肉跳动.心电监护示VAT起搏时并无肌肉跳动,而呈DVT方式起搏时则有肌肉跳动.后经X线检查证实右房电极移位.重新安置电极后,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作者:陆尚彪;舒红;吕宝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双腔起搏不同房室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及佳房室间期,选择18例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在DOO起搏方式下随机将房室(AV)间期程控为100,130,150,170,200 ms,在超声心动图下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次测量间隔5 min以上.结果:AV间期为150 ms时左室收缩功能好,与AV间期为100 ms时相比,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以心输出量(CO)为标准,18例中有9例AV间期在150 ms时CO佳,5例在200 ms时CO佳,3例在170 ms时CO佳,1例在130 ms时CO佳;以CO为标准,DOO起搏方式佳AV间期为166±24 ms.结论:双腔起搏的AV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以CO为标准,个体化地选择双腔起搏的佳AV间期对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登峰;王景峰;杨莉;张小玲;伍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土家族正常人群QT离散度正常值的研究

    为了调查土家族正常人群QT离散度正常值范围,采集947例土家族健康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6例、女431例,年龄44.9±16.1(11~78)岁.整体年龄近似正态分布.同步记录标准12导心电图,按常规标准方法测量并计算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cd).用正态分布法(±1.96 s)和百分位数法(P2.5~P97.5)确定其95%正常值范围.结果:QTd及QTcd均近似正态分布.方差分析表明QTd、QTcd的性别、按年龄分组(A组,<35岁;B组,35~65岁;C组,>65岁)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QTcd的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QTd与QTcd未见性别与年龄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用正态分布法确定的QTd、QTcd 95%的正常值范围A、B、C三组分别为10~56,10~56,11~54 ms;2~46,5~50,2~53 ms.结论:从临床应用看,土家族95%的正常值范围,QTd可采用同一值,建议为10~5 ms;QTcd,<35岁者为5~45 ms,35岁及以上者为5~55 ms.

    作者:李元红;毛宗福;李庚山;江洪;及新;张宏伟;雷玉华;吴亚玲;王风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栓塞性紫癜一例

    患者男性,65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粘滞血症病史,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阻滞、结性逸搏心律.置入Medtronic SVVI103起搏器.术后第3天术区周围右侧胸部、腋下、肩背部以及右侧腹股沟区及大腿内侧,出现大面积片状淤斑.确诊为术后栓塞性紫癜,给予活血化淤、局部湿敷、抗炎等治疗,3周后淤斑吸收并清退.

    作者:贺军;宋镇;阿孜古丽;苟志平;张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脏猝死的防治建议

    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问题,自1966年Kuller等人确定SCD概念以来,30余年过去了.30余年来在心血管病防治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对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防治取得了较大进展,冠心病的发病率已有下降,治疗上也有很大的发展.高血压病的治疗、靶器官的保护也很有成效,但SCD发生率下降不多、防治收效不大,也无统一的防治规范.2001年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篇欧洲心脏病学会的SCD对策,内容全面新颖,实得我国借鉴,为此<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组织力量,结合我国现状,编写了我国SCD防治建议,供同道在工作中参阅.

    作者:《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VVI起搏呈右束支阻滞及膈肌痉挛一例

    1例行VVI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患者,术后10余年起搏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型且并发膈肌痉挛,更换起搏器时X线片提示可能电极导管已误置入冠状静脉后分支内.由此笔者认为置入右室电极导线时,必要情况下可增加透视体位反复观察电极导管位置,以避免置入异常部位而引起患者痛苦.

    作者:林宪如;郭新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国人群心电图幅度参数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的调查

    调查中国人群心电图QRS波幅度参数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采集5 360例(男3 614例、女1 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健康人12导联心电图并按性别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各年龄组男、女R波振幅,Sokolow指数(SV1+RV5)和Cornell指数(RaVL+SV3)的中位数及96%范围的正常上、下限.结果:Ⅰ和aVL导联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P<0.001),而下壁导联Ⅱ、Ⅲ和aVF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一致性地显著降低(P<0.001).肢体导联R波振幅随年龄的变化与额面QRS电轴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左(上)偏移相一致.在胸导联,女性V5导联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男性Sokolow指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男、女的幅度差别在年轻的人群为显著,随年龄增长这种差别趋向减小.男性Sokolow指数和Cornell指数在各年龄组均显著大于女性(P<0.001).结论:心电图幅度参数存在显著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确有必要建立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正常值和诊断标准.

    作者:吴杰;Jan A.Kors;Peter R.Rijnbeek;陆再英;徐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双开口病变冠状动脉造影致心室颤动一例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个半月加重3周入院.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示左主干90%偏心狭窄,右冠脉开口处95%管状狭窄.左冠脉造影顺利,右冠脉造影时,监测压力骤降,随即出现心室颤动,患者抽搐、意识丧失,立即行电复律(300 J)成功,患者安然脱险.

    作者:王惠琴;王艳飞;张晓锁;任振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房颤动肺静脉起源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肺静脉起源学说被认为是阵发性房颤研究方面具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房颤肺静脉起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电生理学研究显示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可能是肺静脉肌袖电活动产生的机制.但是由于肺静脉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造成的肺静脉内传导阻滞的存在,生理情况下,肺静脉电位很少能够激动心房导致房颤的发生.快速心房起搏(rapid atrial pacing,RAP)已经被证实是房颤研究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在RAP或房颤后,诱发肺静脉电重构和心房电重构,有利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作者:王健;刘兴鹏;马长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经食管心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测定房室传导功能的对比研究

    探讨经食管心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测定房室传导功能的差异程度.对10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接受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成功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在此后1周内行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分别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刺激采用程控早搏刺激(S1S2)法.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测定出的数据无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明确了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房室传导功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张永春;赵国安;黄陆力;刘建庄;李红军;吕风华;袁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胺碘酮对心室慢性起搏阈值的影响

    为探讨胺碘酮对心室慢性起搏阈值的影响,对12例安置心脏起搏器3个月后伴发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予胺碘酮治疗,用相应的程控仪测试用药前后的起搏阈值.药前,药后1 h、4 h、1周和2周的起搏阈值(输出固定为2.5 V)分别为0.08±0.02,0.08±0.01,0.07±0.02,0.08±0.01和0.08±0.02 ms(P>0.05).结论:胺碘酮对心室慢性起搏阈值无影响.

    作者:姚均迪;蒋逸风;赵峰;林晓耘;吴宰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迷走神经对心房颤动电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F)的发病机制目前不十分明了,近年来,心房电重构的提出使AF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迷走神经对AF电重构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研究认为迷走神经不但可以使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缩短,而且使AERP离散度增加,AERP离散度增加与迷走神经在心房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有关.AF的易损性和持续性与AERP离散度增加有密切关系.

    作者:赵庆彦;黄从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的合理程控对预防心房颤动发作的作用

    了解安装双腔起搏器(DDD)及程控起搏频率后对心房颤动(AF)发作的影响,对45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AF者安装DDD起搏器,并根据AF发作前心动周期PP或P′P间期计算心率,以此为基础增加5次/分心跳,程控患者起搏频率,追踪观察安装DDD起搏器前、后及程控起搏频率后,每月平均AF发作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安装DDD起搏器后AF发作次数较安装起搏器前减少(2.8±1.92 vs 4.3±2.31次/月,P<0.05),12例未发作.程控起搏频率后AF发作较安装起搏器前AF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2±1.48 vs 4.3±2.31次/月,P<0.01),19例未发作;较程控起搏频率前AF发作例数明显减少(P<0.05),7例未发作.结论:病窦综合征伴阵发AF患者安装DDD起搏器及适当程控起搏频率可预防AF发作.

    作者:范洁;周乐今;谢红;兰炳炎;邓旭;苗云波;孟洁;叶琼芝;张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冠心病静息心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为探讨静息心率在冠心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119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及静息心率的测定.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9.11±7.86 vs 71.05±6.87次/分,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86.77±6.76)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8.91±8.30)静息心率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与左前降支的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静息心率可能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冠心病的预后有关.

    作者:魏玲;杨丽霞;齐峰;郭传明;石燕昆;王燕;王先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动过速性心力衰竭

    心动过速性心力衰竭(tachycardia induced heart failure,TIH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力衰竭.它是以持续或间断心动过速作为基本病因,导致心脏扩大、心壁变薄,出现类似扩张性心肌病样改变,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故又常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因其基本病因属于心律失常,故也有人称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ic cardiomyopathy)[1].TIHF不仅有心室衰竭,亦可累及心房,后者称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tachycadia induced atrial cardiomyopathy)[2].临床上TIHF并非少见,近年来由于射频消融术的成功应用,以及TIHF病因去除后良好的转归,人们对TIHF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侯应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射频消融房室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动过速心肌病一例

    患者男性,55岁,阵发性心悸20年,加重并呈持续性1年.诊断为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多种方法治疗不能控制心室率和心功能,发展为心动过速心肌病.经射频消融房室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作者:柳茵;刘维军;李琳;樊世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