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农村社区居民吸烟及影响因素分析

姜维平;王亚龙;张建陶;吴建方;周义红;刘继永;沈洪兵

关键词:吸烟, 农村社区, 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目的 探讨农村社区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区18岁以上常住人群总吸烟率为30.0%,男性吸烟率为68.4%,远高于女性的1.7%;男性40~50岁组吸烟率高为75.4%,<30岁组吸烟率低为45.7%.在男性中,农民吸烟率高(70.0%),家务劳作者低(26.1%);吸烟者中,25岁前开始吸烟者占76.0%,每天吸烟10支以上者占88.5%,戒烟成功率为14.1%,被动吸烟率为71.7%.结论 目前苏南农村社区居民的吸烟状况不容乐观,应大力开展控烟的宣教及吸烟相关因素的干预活动.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c-fos表达影响

    目的 观察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光化学损伤后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氧化应激基因c-fos表达变化角度探讨其防护机制.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牛磺酸组.分别喂饲标准饲料或添加4%牛磺酸饲料喂饲15d后接受(3000±200)1x持续0,1,3,6,9,12,24h光照,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RT-PCR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视网膜内c-fos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感光细胞凋亡指数随光照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牛磺酸组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光照12h牛磺酸组与对照组AI分别为(12.3±4.7)%和(32.4±6.2)%;视网膜c-fos mRNA光照1h后一过性表达增高,牛磺酸组较对照组低(P<0.05);光照后视网膜c-fos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于3h达峰值,牛磺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条件下,牛磺酸可能通过抑制视网膜c-fos的转录及表达,阻断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转导从而保护视网膜.

    作者:陈卡;糜漫天;余小平;许红霞;周永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山东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套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套使用状况及分析避孕失败原因,以提高避孕套使用效率,减少非意愿妊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山东省8个市县农村20 543名已婚育龄妇女在2002年1月~2005年6月期间的生育避孕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使用避孕套避孕的失败率和危险因素.结果 近3年的避孕模式中,单纯使用避孕套的比例为45.1%,与节育器合用的比例为38.1%,避孕套避孕失败率为11.2%.避孕套避孕失败主要原因是未能坚持使用、套破裂和套滑脱.低年龄组使用避孕套失败的危险性增加,月经规律及没有月经期症状可降低避孕套使用的失败率,怀孕次数少和无流产史与使用避孕套避孕失败呈负关联.结论 山东省农村避孕套使用率不断增加,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避孕套的正确使用率.

    作者:房学强;李会庆;刁玉涛;陈向玲;吕志华;姜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疾病和避孕措施调查

    目的 调查农村育龄妇女常见生殖道疾病的现患率和避孕措施及影响因素,为计生服务和生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按经济水平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抽中的育龄妇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软件分析资料.结果 农村育龄妇女以避孕环节育为主,低年龄高学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妇女容易使用避孕环和避孕套,高年龄低学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妇女使用绝育术和其他方式避孕;高龄妇女易患子宫肌瘤和其他生殖道疾病.经济发达地区妇女生殖道疾病以阴道炎和其他疾病为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宫颈炎和子宫肌瘤为主.结论 与城市相比,农村育龄妇女的节育模式还没有明显变化,生殖道疾病的患病率不容乐观,应该适当调整计生服务模式,并加大对各种生殖道疾病的防治工作力度.

    作者:刁玉涛;李会庆;杨艳芳;房学强;刘洪庆;陈会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农村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农村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按经济水平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4个抽样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子宫肌瘤的现患状况调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农村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3.13%,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服用避孕药、人工流产、宫颈糜烂、年龄大是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长期服用避孕药、人工流产、宫颈糜烂、年龄大有关.

    作者:陈会波;刘洪庆;李会庆;郑薇;郑国华;黄克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吉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特征

    麻疹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研究发现,在麻疹病毒的6个结构基因中,除了血凝素蛋白(H)以外,核蛋白(N)的基因变化较大,其中N蛋白序列的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的区域属于高变区.为此,我们对麻疹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为预测和控制麻疹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边疆;李凡;易世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PCR检测方法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快速、敏感、特异的PCR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特异性扩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A),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在706 bp处出现nuc基因的目的片断,只有单增李斯特菌的目的片段获得扩增,其他菌种扩增均呈阴性;该方法可以检测到3.3 ng/L的DNA.结论 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刘桂华;乔凤;黄鑫;龚云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关系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制定和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TRAP-PCR-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对80例乳腺癌组织、36例乳腺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端粒酶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1)8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36例乳腺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0%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与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0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63.75%;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呈正相关(P<0.01),即淋巴结转移程度越低,PCNA阳性表达率亦越低.(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具有一致性(P<0.01),且呈正相关(P<0.01),一致率为86.25%.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具有一致性,端粒酶活性与PCNA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提供辅助依据.

    作者:张斯;于秀婷;孟凡;姜又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第五周期3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容量比例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5个乡镇,3 998名18岁及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定量问卷调查.这3个项目县分别为吉林东辽县、安徽居巢区和重庆铜梁市.结果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率为65.0%,精神暴力为常见.其次是躯体暴力,性暴力发生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8.3%,29.8%,16.9%.生活中的暴力经历与家庭暴力的发生有非常显著的关联,妇女年幼时经历过或看到、听到过家庭暴力者,其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危险明显增高,但妇女的个人特征与家庭暴力发生之间没有明显关系.结论 在我国家庭暴力普遍存在,尤其是精神暴力.生活中的暴力经历对家庭暴力发生有重要影响.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家庭暴力的普遍性的认识,以减少暴力发生.

    作者:郭素芳;赵凤敏;吴久玲;张彤;王临虹;王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医院病区中央空调设计与使用评价

    医院是一种特殊公众聚集场所,也是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场所之一.我国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有42.1%属严重污染,有46.7%为中度污染,合格只占6.2%[1].医院室内空气中浮游的致病细菌种类多、浓度高,其散发的病菌极易造成医患间的感染.科学、安全地设计中央空调系统对减少细菌传播途径、防止污染扩散、减少并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对医院中央空调设计、使用、管理并结合中国医科大学新建120 000 m2门诊病房综合搂空调使用情况分析、评价如下.

    作者:巴志强;王伟;郭锡斌;郭启勇;杜俊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出生缺陷高发区地球化学环境中微量元素分析

    目的 了解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区地球化学环境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对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区中阳、交口县及低发区平遥县土壤、粮食、饮用水源和人发样品中As、Se、Mo、Zn、Sr、Fe、Sn、Mg、V、Cu、Al、K、S、Ca等14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再用非参数检验和逐步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出生缺陷高、低发区的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结果 出生缺陷高发区环境中S元素含量高,Sr、Al元素含量低.此外,高发区与对照低发区的水、粮食以及人发中Mg、Mn、Mo、Fe、Cu、Ca和Sn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出生缺陷高发区和对照区土壤、粮食、饮用水源及人发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通过环境因素中微量元素分析来推断出生缺陷发生风险高低.

    作者:张科利;彭文英;何艳微;郑晓瑛;王劲峰;陈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复合式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复合式营养干预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南京市6个主城区居民进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整群抽出干预人群197人和对照人群180人,实施为期1年的膳食干预-健康教育-定期体检的复合式营养干预.结果 试验后干预组体质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试验前明显下降(P<0.05),和对照组比较,这些指标及血压下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粗杂粮食品为特色的复合式营养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居民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作者:周薇薇;翟成凯;姜明霞;陈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锰对小鼠精子数量、畸形率和活动度影响

    近年来,随着对锰的生殖毒理、生殖流行病学和生殖生化领域的研究进展,锰对男性生殖系统的损害已渐渐受到重视,并提出以精子数量、精子形态结构和精子运动能力等作为衡量环境有害因素对雄性生殖机能影响的重要观察指标[1].为此,本文对小鼠精子数量、畸形率和活动度进行了研究.

    作者:才秀莲;李兴升;李季蓉;张先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细胞因子影响

    目的 研究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体重200~240 g,随机分为实验组(1 d组、7 d组和30 d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染尘,SO2、NO2和CO染毒.PM10染尘采用气管注入法,灌注1 ml含15 mg PM10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采用静态吸入SC2、NO2、CO空气混合气,浓度分别为15,12,400 mg/m3,每天吸入2 h,分别吸入1,7及30 d;对照组大鼠气管注入1 ml生理盐水并吸入正常空气.分别于染毒后1,7,30 d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观察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采用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 d组大鼠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索-10(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炎性细胞因子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大鼠肺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造成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作者:肖纯凌;王任群;赵肃;王灿;金焕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微波辐照对大鼠海马COXI、IV基因表达影响

    目的 研究微波辐照后大鼠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亚基I、IV mRNA表达变化和对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微波辐照对大鼠海马能量代谢影响的机制.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微波辐照后海马组织COXI、IV mRNA水平,采用还原细胞色素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IC)分别检测微波辐照后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结果 微波辐照后,大鼠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ATP含量明显降低,并与COXI、IV mRNA表达变化呈一致性.结论 微波辐照可影响大鼠海马COXI、IV mRNA表达而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引起能量代谢障碍.

    作者:余建华;钟敏;谢燕;余争平;张广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性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性行为现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调查2 365名女大学生中,其性行为发生率为17.89%;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艺术类和高年级发生率为高.女大学生初次性行为的原因以一时感情冲动、好奇、为增强与男友的关系为主;而近一年内性行为的原因以为增强与男友的关系和生理需要为主.无论是初次性行为还是近一年内性行为,其性伴侣均以自已的男朋友为主,但也有多性伴现象存在.结论 女大学生中的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存在性滥等问题.

    作者:李十月;徐德龙;左丹;许迅宇;张东献;李汝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番茄红素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影响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0.5,1.0,3.0mg/(kg·bw)的番茄红素连续给雄性Wistar大鼠灌胃30 d,用脂多糖制造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分别在1,4,6 h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细胞计数以及肺相对重等指标.结果 在各剂量番茄红素作用下,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注射脂多糖1 h后,喂饲番茄红素组吞噬功能增强,增强率分别为11.2%,27.9%,38.1%;4 h后,增强率分别为5.9%,4.4%,17.0%;6 h后,增强率分别为16.6%,15.2%和21.9%.番茄红素3个剂量组之间呈剂量-反应关系(P<0.05).结论 番茄红素在0.5,1.0,3.0 mg/(kg·bw)剂量下能增强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作者:董殿军;林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尿中锑的原子荧光法测定

    锑是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又具有毒性的金属元素,随着锑及其他化合物的使用日益增多,锑对作业工人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尿锑是检验职业病锑中毒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锑的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原子吸收法[2,3]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在微量元素分析方面应用较为普遍[4].本文在原子荧光与氢化物发生技术联用的基础上对尿液中的锑进行了测定,该方法以灵敏度高、干扰少的特点成为测定尿液中锑的理想方法.本文优化了仪器条件、实验酸度并探讨不同介质使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探讨了NaOH溶液浓度的影响及选择.

    作者:石杰;郭玮;秦文华;陈锦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唐山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唐山市自1992年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为了解唐山市新生儿不同时期乙肝疫苗接种水平及其接种质量,我们对2003~2005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接种资料来源于市、区级妇幼保健院产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本市路南区卫生防疫站及社区服务站接种登记.(2)判定标准:①及时接种:第1针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种,第2针在第1针后30~35 d内接种;②及时全程接种:第1、2、3针接种均在计免要求的时间内完成;③全程接种: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周岁内完成3针免疫.(3)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被调查新生儿的母亲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全都阴性.

    作者:刘玉华;孙福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抗黄曲霉毒素M1抗体制备及检测方法建立

    目的 制备针对黄曲霉毒素M1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针对黄曲霉毒素M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能分泌抗黄曲霉毒素M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抗黄曲霉毒素M1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结果 研制出1株能特异性分泌抗黄曲霉毒素M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F2.该单克隆抗体的Ig亚类为IgG1,亲和常数为2.8×10-11 mol/L.该抗体与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和黄曲霉毒素M2等结构类似物有微弱的交叉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该方法的低检出浓度为0.07ng/ml,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2~2 ng/ml,线性方程y=-0.4364x+0.269 3(R2=0.994 9).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72.5%~131.3%.结论 制备了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黄曲霉毒素M1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快速、灵敏的针对黄曲霉毒素M1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

    作者:江涛;俞琼;李敏;柳桢;郑佳;黄飚;计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血压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法

    目的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本研究单元,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用数据包络法评价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综合防治效果.结果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DEA有效率66.7%,DEA无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问题主要为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命质量得分较低,其不足率分别为22.68%和8.21%.知晓率较高,不足率为0.71%,接近理想产出.结论 DEA对高血压综合防治进行效果评价,其结果可靠、科学.

    作者:周海滨;彭绩;程锦泉;张丹;董时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