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王秋里;苗新泉
目的:探讨胃康冲剂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用乙酸浸渍的滤纸片腐蚀胃壁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测定胃粘膜表面粘液厚度,胃液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胃组织中的一氧化氮(N())与血浆6-酮-前列腺素Flα(6-K-PGFla)水平.结果:造模后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粘膜表面粘液厚度显著降低(P<O.01),胃液中EGF、胃组织中NO与血浆6-K-PGF1α-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胃饲不同剂量胃康冲剂使胃粘膜表面粘液厚度显著增加(P<O.01),胃液中EGF、胃组织NO水平、血浆6-K-PGF1a均显著升高(P<O.05).结论:胃康冲剂对胃粘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是增加胃粘膜表面粘液厚度与提高EGF、NO 6-K-PGF1a细胞保护因子的水平.
作者:樊群;樊拖迎;贾春蓉;兰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糖尿病患者伴有胃排空延迟称之为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患者消化道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存在.六味安消胶囊是一种纯天然的胃肠动力调节剂.可有效改善胃动力障碍导致的各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我科从1999年11月~2000年9月对42例DGP患者应用六味安消胶囊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磊;沈志祥;罗和生;谭诗云;王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自拟溃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溃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107例,与西药泰胃美片治疗的54例作比较.服药30 d后判定近期疗效,停药半年后观察溃疡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9%,治愈率为86.9l%;对照组分别为92.59%和83.33%.经x2检验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停药半年后治疗组溃疡复发率为6.45%,对照组为2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与泰胃美片相似,而遏制溃疡复发则优于泰胃美片.
作者:王恩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及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12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给予门冬氨酸钾镁20 mI加能量合剂,每日1次静脉滴注,6周后改为门冬氨酸钾镁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片,共服1个月.B组90例,给予甘草酸二胺300 mg加能量合剂,每日1次静脉滴注,6周后改为甘草酸二胺胶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2片,共服1个月.结果:治疗6周时A、B两组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好转,B组较A组好转更显著(P<O.05);治疗10周时B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O.05),而A组无明显下降(P>o.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甘草酸二胺为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药物,能降低血清HA、PCⅢ浓度,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王桂荣;张红霞;张瑞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自2000年6~9月应用六味安消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均在24~65岁,均因反酸、烧心、反食等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就诊,均经胃镜或24 h pH值动态监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除外消化性溃疡等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可致胃肠道症状的全身疾病,除外并发严重的心血管、肝肾疾病患者.2周以上未服用其他抑制胃酸及影响胃肠道功能的中西药物.
作者:白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非持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病,此病自1875年由Wilke及Moxon作为病案报道提出后,欧美国家于60年代首次制订了本病的诊断标准.与我国相邻的日本,其标准由厚生省参照欧美标准制订于1973年,并在1998年针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下称厚生省标准).而我国应用的诊断标准为1993年太原召开的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所制订的(简称太原标准).两者虽基本相似,但仍有诸多不同.探讨如下.
作者:郑红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因素与复合因素造模法对脾虚动物模型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方法:7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即大黄泻下造模(A)组20只、劳倦过度造模(C)组20只、大黄泻上加劳倦过度造模(AC)组20只,空白对照(0)组10只.观察各组小白鼠丙二醛(MDA)、共轭双烯(c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结果:3种方法塑造的脾虚小鼠模型均出现了体重下降,MDA、CD升高,Cat、SOD、GSH-Px下降.且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程度以AC组为重.结论:脾虚造模方法以大黄泻下加劳倦过度法为优,复因素脾虚造模法要优于单因素脾虚造模法.
作者:曲长江;刘劲;宫艳华;王彩霞;林庶如;夏淑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20年来,国内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对睥虚证临床与实验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随着近年来有关脾虚证诊断标准规范化和实验性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反复探索,有关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综述如下.l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自80年代开展脾虚证本质研究以来,由于临床研究方面的诸多困难,使得许多研究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动物模型进行深入探讨.经过近20年努力,现已经建立了小鼠、大鼠、金黄地鼠、马属动物驴等动物的睥虚模型,方法学上包括大黄脾虚模型[1]、利血平模型[2]、饥饱失常模型[3]等.虽仍为初级阶段,但在研究睥虚证本质中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
作者:高秉谔;焦爱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已经开展中药对3种肝脏细胞凋亡影响研究,即肝癌细胞、肝星状细胞(HSC)和肝细胞.笔者就其研究现状、意义和前景探讨如下.1中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肝癌的发生,一方面与控制细胞增殖的癌基因过度表达有关,另一方面与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高度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抗癌基因等变异失活有关.现在认为,在肝癌发生的始动、促动、进展等各个阶段均有细胞发生凋亡,尽可能地清除异常细胞是机体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自我防御措施[1].关键在于,肝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在体内孰占主导地位?治疗能否通过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而改变肝癌细胞的消长状态?有人认为,通过诱导肝癌细胞大量凋亡,可以达到阻断肿瘤形成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作者:聂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胃溃疡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溃疡周围粘膜上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研究其与丹参改善微循环及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丹参抗胃溃疡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丹参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动物血清N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胃粘膜EGFR表达.结果:丹参组N0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EGFR表达亦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O.05).结论:丹参可能通过NO、EGFR等介导改善胃溃疡大鼠胃粘膜微循环及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发挥抗胃溃疡作用.
作者:魏岳斌;李国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犀黄丸对人肝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中药含药血清.采用MTT法检测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犀黄丸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率达39%.10%、15%、20%含药血清组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及2.5%、5%组(P<O.05).其血清浓度与抑制率呈直线相关.结论:血清药理学方法是研究中药复方抗癌作用的有效方法,复方犀黄丸对肝癌细胞体外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熊鹰;孔小云;陈如山;刘新民;金庆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健中愈疡片对乙酸致大鼠胃溃疡边缘粘膜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分别予健中愈疡片、雷尼替丁和生理盐水治疗14 d后,测量溃疡面积,检测胃溃疡边缘粘膜细胞凋亡指致、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健中愈疡片组和雷尼替丁组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O.O1).与胃溃疡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健中愈疡片组的溃疡边缘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O.01),Bcl-2蛋白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均显著增加(P<O.01).结论:健中愈疡片具有减少胃溃疡边缘粘膜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唐志鹏;许鑫梅;叶柳忠;匡忠生;谢宇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2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1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患者均由不同原因引起激烈呕吐、呕血、黑便,有不同程度胸骨后疼痛,出血过多者有失血性休克.胃镜检查见食管贲门粘膜纵形线条状裂痕,并有血凝块复盖,边缘见新鲜血液渗出,四周粘膜充血水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63岁,平均37岁;病程2~30 h.对照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7~61岁,平均36岁;病程2~31 h.1.2治疗方法:对照组积极治疗原发病;胃镜检查见活动性出血者,立即经胃镜喷洒去甲肾上腺素;酌情禁食或冷流质,输液、输血、止血剂,雷尼替丁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白芨糊,每日用白芨粉剂30 g,马勃粉剂10 g,云南白药2 g,混合加水300 ml煮沸呈糊状,冷却备用,每次20 ml,慢慢吞服,1~2 h1次,病情稳定后2~4 h 1次.睡前,进食、进水后加服1次.1周后判定疗效.
作者:黄家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步玉如教授从医50余年,对睥胃病的治疗有独持风格和经验,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笔者从师临证受益良多,现将步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之一隅介绍如下.
作者:刘少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不易治愈的特点.笔者应用<医学衷中参西录>[1]中的培脾舒肝汤加减治疗该病,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46例患者均具有:①明显的胃脘痛,胃脘不适,胀满纳差,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经胃镜检查,胃粘膜有萎缩性改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有萎缩性改变者(依据文献[2]标准);③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146例随机分为培脾舒肝汤治疗组93例及对照组53例.治疗组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28~78岁,平均56岁.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9~70岁,平均53岁.治疗前两组胃镜及病理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
作者:郑春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益气化瘀煎剂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观察预先应用中药对应激、乙醇、消炎痛、幽门结扎所诱发的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并观察连续应用中药8、18和26 d后,醋酸性胃粘膜损伤的愈合情况;检测胃壁结合粘液、胃组织DNA、胃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D)、丙二醛(MDA)及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益气化瘀煎剂显著抑制应激、乙醇及消炎痛性胃粘膜损伤(P<O.05,<0.O1),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加速胃溃疡的愈合,其疗效与雷尼替丁接近.同时.增加胃粘膜组织DNA、SOD及PGE2的含量,减低MDA的生成.结论:益气化瘀煎剂具有较强防治胃溃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主要是增强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方尔笠;许宏俐;薛德彬;陈瑾;卜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和胃胶囊对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DFD)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DFD患者12例,设西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核素法动态测定DFD患者和胃胶囊治疗前后近端胃、远端胃及全胃的排空情况,并计算近端胃、全胃的半排空时间(T1/2)。结果:DFD患者近端胃、远端胃及全胃的排空中速度均较正常人明显减慢(P〈0.05~0.01),近端胃、全胃T1/2比正常人延长(P〈0.05〈0.01);和胃胶囊治疗后,近端胃、全胃排空速度明显加快,全胃T1/2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和胃胶囊能明显促进DFD患者的胃排空,是治疗DFD的有效药物。
作者:李涯桦;单兆伟;沈洪;吴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药与联苯双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仍是我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以中药茵蛇丹芪汤加联苯双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华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砂仁组及对照组,分别给大鼠灌服砂仁水提液或蒸馏水1、6 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胃窦及空肠组织胃动素(MTI)、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变化.结果:灌服砂仁水提液1、6 h后,大鼠胃肠动力显著增强,血浆、胃窦及空肠组织中MTI、SP的含量明显增加,但VIP的含量无明显改变,上述变化均以灌服砂仁水提液1 h后为显著(P<O.01),6 h后有减弱趋势(P<0.05).结论: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血及胃肠道MTI、SP含量的增加有关,VIP可能未参与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作者: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张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X线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我们对188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X线钡餐检查及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3种方法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晓燕;罗宏超;刘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