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参泽术汤对肝纤维化小鼠腹膜淋巴孔的作用及意义

吕志连;李继承;袁淑慧

关键词:腹膜淋巴孔, 肝纤维化, 二参泽术汤
摘要:目的:寻找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药。方法:运用由4味中药组成的二参泽术汤对肝纤维化造膜小鼠进行腹膜淋巴孔调控与尿离子浓度变化的实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观察二参泽术汤的利水作用。结果:预防组、治疗组腹膜淋巴孔的孔径、密度和尿离子浓度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二参泽术汤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药物。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38例胃下垂胃动图检测分析

    胃动图是通过检测胃窦区阻抗变化来实现的体表胃动力检测方法,而胃窦区阻抗变化是由胃窦收缩容积变化决定的,所以胃动图直接反映胃动力,采用富里叶频谱功率变换分析法,使我们能客观地判断胃窦运动的节律和强度。本文通过38例胃下垂胃动图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胃下垂胃动力障碍的某些特点,对胃下垂的治疗提出新的认识。

    作者:唐家槐;王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粘膜脱垂辨证施治26例

    1995~1998年间,笔者对26例胃粘膜脱垂患者辨证施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少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肠激素与脾虚型小儿厌食症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胃肠激素与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关系。方法: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0例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进行了血浆神经降压素(NT)和酪神经肽(NPY)的测定,并与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血浆NT高于正常对照组,NPY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发生与NT的增高及NPY的降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作者:陈华;盛丽先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醒脾养儿冲剂治疗小儿厌食症45例

    我院于1997年8月~1999年4月,应用醒脾养儿冲剂治疗小儿厌食症4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宜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清幽片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病根除作用的临床研究

    自1996年1月~1998年6月,我们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法自拟中药清幽片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病根除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资料完整的48例总结如下。

    作者:陈岚;周镇苏;黄全华;漆德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号对胃溃疡患者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的影响

    1994~1998年,我们应用胃疡Ⅰ号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胃良性溃疡40例,并与对照组38例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刚;汪学彬;王继刚;徐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草退黄冲剂3号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草退黄冲剂3号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双草退黄冲剂3号高、低剂量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双草退黄冲剂3号(相当于每日给予原生药10 g/kg、5 g/kg),给药6周末采血查谷丙转氨酶、Ⅲ型前胶原(PCⅢ),并取肝脏组织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及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秋水仙碱组作对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双草退黄冲剂3号组血清PCⅢ、肝Hyp含量较低(P<0.05),肝功能损伤较轻,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增生均不明显;双草退黄冲剂3号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接近或略优于秋水仙碱组。结论:双草退黄冲剂3号有保护肝细胞、预防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连粤湘;谭俊;尹炽标;龙晓英;吴婉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脘痛肝胃气滞证病因病机之我见

    据我院专科病例的不完全统计,在胃脘痛中肝胃气滞证占34%。本文就本病本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作者:王天龙;余滟钧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劳绍贤诊治应激性溃疡经验

    应激性溃疡是临床中常见的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岭南名医劳绍贤教授潜心研究脾胃病近40年,学验俱丰,探求出对应激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其见解和立法处方具有独到之处。今就随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常东;欧阳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笔者在近3年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调肝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3例

    近5年来,我们采用经验方调肝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3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辛献运;谷春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80例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分析

    我院儿科每年秋冬季收治的患儿多患腹泻,年龄偏小,大便性状多为黄色水样,且常见肠外并发症。今于近年病例中随机抽取8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宗淑仪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临床观察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1998年9月~1999年9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疗效满意,抗复发作用强,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渝;喻秀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参莲胶囊配合意施丁片治疗中晚期肝癌肿瘤热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着瘀血状态及血液流变状态的改变[1、2]。这与中医学认为瘀血阻滞是发生恶性肿瘤和产生肿瘤热的一个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是治疗恶性肿瘤和肿瘤热的一个重要方法相一致。我科自1995年12月~1998年12月共收治73例中医辨证属瘀血型肿瘤热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用参莲胶囊配合意施丁片治疗38例,并与单独应用意施丁片治疗35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月娇;黄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31例

    肝硬化腹水,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31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下垂同病异治举隅

    胃下垂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中医辨证施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在临床运用同病异治方法治疗胃下垂,取得一定疗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石少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大黄、槐花米及莨菪碱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重型病毒性肝炎(下称重肝),近年病死率仍高达60%以上。为了探索治疗重肝高效药物和新疗法,1992年2月~1998年6月我们在综合基础治疗上加大黄、槐花米及莨菪碱类药治疗重肝68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烈;谢建媚;黄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研究现状及国内共识

    1 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现状1.1 Hp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Hp的基因型:目前发现Hp是基因多态性较强的细菌,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耐药性的产生,提高Hp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的基因型对临床Hp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3个不同信号区(s1a、s1b、s2)和2个不同的中区(m1、m2)所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

    作者:张万岱;徐智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内镜下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难治性溃疡38例

    我院于1992年3月开始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难治性溃疡采用内镜下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伟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2例误诊分析

    笔者自1996年4月~1998年4月收治2例以不同程度腰痛为主症的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患者,均经骨科、内科多次治疗无效,后均经胃镜检查确诊而治愈。

    作者:吕凤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