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难治性溃疡38例

冯伟勋

关键词:难治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摘要:我院于1992年3月开始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难治性溃疡采用内镜下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笔者在近3年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药抗癌方诱导人结肠癌细胞株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抗癌方(KAF)对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人结肠癌细胞株HB8693作为靶细胞,用MTT掺入试验测定细胞毒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计算HC8693细胞株的亚G1峰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KAF对HC8693的LDso为25.4%;在5%及10%浓度作用于HC8693后的亚G1峰细胞百分数分别为(22.0±2.6)%和(29.5±3.1)%,与空白对照组(6.3±1.0)%相比,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KAF能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

    作者:陈泽雄;张诗军;孔庆瑜;陈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与干扰素(IFN)联合与单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疗效。方法:以2种药物分别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130例CHB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各自临床症状、ALT、病毒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用药组HBV-DNA阴转率为81. 6%(62/76),HBeAg阴转率为38.2%(26/68),抗-HBe 阳转率为25%(17/68);单用3TC组HBV-DNA阴转率为70.8%(17/24),HBeAg阴转率为10%(2/10),抗-HBe 阳转率为5%(1/20);单用IFN组HBV-DNA阴转率为33.3%(10/30),HBeAg阴转率为40%(12/30),抗-HBe阳转率为10%(3/30)。各组患者ALT水平于12周以后均正常。肝炎临床症状改善,应用IFN者副作用稍多,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治疗。结论:联合用药组综合疗效优于单独用药组。

    作者:王松;王植方;吴其恺;崔建军;邱谷香;刘红;李慧涓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醒脾养儿冲剂治疗小儿厌食症45例

    我院于1997年8月~1999年4月,应用醒脾养儿冲剂治疗小儿厌食症4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宜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二参泽术汤对肝纤维化小鼠腹膜淋巴孔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寻找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药。方法:运用由4味中药组成的二参泽术汤对肝纤维化造膜小鼠进行腹膜淋巴孔调控与尿离子浓度变化的实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观察二参泽术汤的利水作用。结果:预防组、治疗组腹膜淋巴孔的孔径、密度和尿离子浓度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二参泽术汤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药物。

    作者:吕志连;李继承;袁淑慧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清幽片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病根除作用的临床研究

    自1996年1月~1998年6月,我们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法自拟中药清幽片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病根除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资料完整的48例总结如下。

    作者:陈岚;周镇苏;黄全华;漆德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2例误诊分析

    笔者自1996年4月~1998年4月收治2例以不同程度腰痛为主症的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患者,均经骨科、内科多次治疗无效,后均经胃镜检查确诊而治愈。

    作者:吕凤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浅析老年脾胃病的病因及调治

    笔者从事老年病、脾胃病的临床研究30余年,颇有心得,兹叙述如下。

    作者:张淑人;田桂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慢性胆囊炎证型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评价

    笔者查阅了慢性胆囊炎的论文200余篇,就本病的诊断、治疗作了统计。现就本病证型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及评价。

    作者:麻晓慧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80例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分析

    我院儿科每年秋冬季收治的患儿多患腹泻,年龄偏小,大便性状多为黄色水样,且常见肠外并发症。今于近年病例中随机抽取8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宗淑仪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研究现状及国内共识

    1 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现状1.1 Hp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Hp的基因型:目前发现Hp是基因多态性较强的细菌,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耐药性的产生,提高Hp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的基因型对临床Hp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3个不同信号区(s1a、s1b、s2)和2个不同的中区(m1、m2)所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

    作者:张万岱;徐智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劳绍贤诊治应激性溃疡经验

    应激性溃疡是临床中常见的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岭南名医劳绍贤教授潜心研究脾胃病近40年,学验俱丰,探求出对应激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其见解和立法处方具有独到之处。今就随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常东;欧阳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号对胃溃疡患者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的影响

    1994~1998年,我们应用胃疡Ⅰ号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胃良性溃疡40例,并与对照组38例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刚;汪学彬;王继刚;徐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胃下垂同病异治举隅

    胃下垂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中医辨证施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在临床运用同病异治方法治疗胃下垂,取得一定疗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石少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0例

    目的:观察调胃降逆胶囊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药用调胃降逆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对照组30例,药用吗丁啉,每次10 mg,每日3次,均饭前服,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优于吗丁啉。

    作者:龙祖宏;淦家荣;叶梅;鲁丽;刘红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2118例临床治疗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佳中医治疗方药。方法:对有关报道211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按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以气滞型为(38%),虚寒型次之(36%)。胃镜及病理检查,85.9%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显效方药治疗气滞型方以四逆散为主加味,虚寒型方以六君子汤为主。结论:应用疏肝健脾方剂的药理学基础,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较好,复发率明显下降。

    作者:陈寿菲;黄可成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愈疡汤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近10年来,我们应用自拟愈疡汤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4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金荣;苏秀海;李培新;乔平;张占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参莲胶囊配合意施丁片治疗中晚期肝癌肿瘤热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着瘀血状态及血液流变状态的改变[1、2]。这与中医学认为瘀血阻滞是发生恶性肿瘤和产生肿瘤热的一个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是治疗恶性肿瘤和肿瘤热的一个重要方法相一致。我科自1995年12月~1998年12月共收治73例中医辨证属瘀血型肿瘤热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用参莲胶囊配合意施丁片治疗38例,并与单独应用意施丁片治疗35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月娇;黄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调肝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3例

    近5年来,我们采用经验方调肝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3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辛献运;谷春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6例

    从1995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对76例经电子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用灌肠方加柳氮磺胺吡啶、思密达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达周;文晓冬;张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