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

刘磊;于秀淳;黄伟敏;陈宇;李新勃

关键词: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磁共振成像, 邻近节段退变
摘要:目的 观察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03例行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其中男240例(47.71%),女263例(52.29%);年龄为20~84岁,平均48.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5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0例.通过术前X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基于术前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及许莫氏结节的发生情况.结果 503例中仅5例为单节段退变,12例为跳跃节段退变,余486例均为多节段退变.共1863个(1863/2515,74.08%)腰椎间盘发生退变,5个节段椎间盘(L1~2、L2~3、L3~4、L4~5、L5~S1)均退变的病人比例为39.56%(199例).不稳定节段数为127个,Modic改变为188个,高信号区域为241个,许莫氏结节节段数为161个.30岁以下男性病人腰椎间盘退变率较女性高;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病人椎间盘退变率增加,退变程度加重.腰椎不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和许莫氏结节均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明显相关性(P均<0.05).某一腰椎节段(L3~4、L4~5、L5~S1)椎间盘发生PfirrmannⅣ、Ⅴ级退变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Ⅲ+Ⅳ+Ⅴ级)比例均超过了80%,且严重退变(PfirrmannⅣ+Ⅴ级)比例也较高,超过60%.结论 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广泛存在,在临床工作中要予以重视.
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护士在3D打印技术辅助营养不良型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配合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开展顶椎区精准置钉及矫形治疗营养不良型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脊柱侧凸术中手术护士的配合作用.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开展顶椎区精准置钉及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营养不良型NF1脊柱侧凸病人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11~20岁.均为明显的胸段锐性侧凸伴后凸,累及主胸段4~6个椎体.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制定手术方案,术中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及截骨(完全脱位病例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手术护士术前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模拟演练、特殊器械的准备、病人的访视,术中负责3D打印模型的管理及与术者的配合等.观察所有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侧凸和后凸角度及置钉数.结果 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加重病例,1例胸膜破裂放置胸管引流.手术时间为(5.20±0.95)h(4.2~6.6 h);术中出血量为(1468±252)ml(1200~1800 m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68.6°±15.2°改善至术后的33.1°±16.7°,后凸角由术前的53.5°±16.3°改善至术后的32.6°±1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手术护士须从术前手术模拟演练开始全程参与,熟悉3D打印技术和术中模型使用技巧,才能大限度地发挥3D打印技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的优势.

    作者:罗霄;田莹;余波;肖艳;刘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作者:任大伟;李清;贾涛;何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腰椎滑脱症的新分类及治疗进展

    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恰当的腰椎滑脱分类对于了解腰椎滑脱的程度,预测滑脱进展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无论是基于滑脱病因的Wiltse分类法还是反映滑脱程度的Meyerding分类法,都无法预测滑脱的进展,同时也不能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2011年,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DSG)基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提出了腰椎滑脱的新分类方法,这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新分类提出的背景、方法及其对手术方案的指导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王超;杨长伟;石志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病人股骨颈骨折分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高脂血症病人股骨颈骨折的分型特点.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7年11月在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和云南省中医医院骨科诊断为股骨近端骨折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9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血脂组(97例)和血脂正常组(99例).根据股骨颈骨折部位及股骨转子间Evans骨折分型判断各例病人的骨折类型.入院及出院时分别检测各例病人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将高血脂组按照高血脂病程分为短期组(≤1年)、中期组(>1年,≤3年)和长期组(>3年).探究血脂水平与股骨颈骨折分型之间的潜在规律.结果 高血脂组股骨颈骨折者81例(83.5%),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的67例(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8,P=0.010);长期组以颈中型骨折(19例,61.3%)为多见,与短期组(1例,6.7%)、中期组(12例,2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73,P=0.004;χ2=16.413,P均<0.001).高血脂组中,中、长期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LDL-C)均高于短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合并长期(>3年)高脂血症的股骨颈骨折病人中,以股骨颈颈中型骨折较为多见.

    作者:邱高高;殷慧琳;李作宏;张继平;张伟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对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

    目的 探究国内骨科医生使用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的情况以及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对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影响.方法 制定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横断面调查国内骨科医生使用目前国内常用的7个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情况;从互联网平台开发商获取会员价格、App下载量、下载排名等基本信息,统计每个平台的上述信息后综合归纳,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共收到884份填写完整的问卷,其中:男性参与者870名(98.4%),女性参与者14名(1.6%).共有807名使用过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占91.3%.骨科医生常用的互联网平台排名依次如下:唯医(24.5%)、丁香园(18.5%)、好医术(16.1%)、骨科在线(14.3%).常用的板块排名如下:手术视频(25.2%)和精品课程(21.1%).下载量排名第一的是丁香园,然后是医脉通和唯医.结论 骨科专业互联网平台在骨科医生中很流行,有利于医生之间的互动和平台反馈,帮助骨科医生自由地通过平台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不断提高我国骨科临床医师的技能水平和学术水平.

    作者:倪明;付君;孔祥朋;柴伟;张国强;陈继营;王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100例病人,其中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50例(复位器辅助组),单纯牵引架牵引复位股骨髓内钉固定50例(牵引架辅助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导针反复进针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需要骨折断端切开辅助复位例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复位器辅助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无感染、内外翻、短缩畸形发生,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均达92.0%.牵引架辅助组:发生骨不连1例,余病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感染发生,无内外翻、短缩畸形发生,Harris及HSS评定标准优良率均达88.0%.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导针反复进针次数、骨折断端切开辅助复位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99,P<0.001;t=22.517,P<0.001;t=3.010,P=0.003;χ2=6.383,P=0.012).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46,P=0.520;χ2=1.010,P=0.315;χ2=0.444,P=0.505).结论 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

    作者:沙卫平;赵科平;陈国兆;王黎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的19例胸腰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Cobb角矫正至11.4°±4.4°(5°~20°);末次随访时为11.8°±4.7°(6°~2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为(2.3±1.1)分(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5±1.3)分(1~5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侧位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均为(9.0±4.2)mm,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Frankel B级2例,1例恢复到C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C级5例,4例恢复到E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D级12例,9例恢复到E级、3例仍为D级.后凸畸形及局部后背疼痛已明显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及病情恶化情况.所有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及钛网松动和脱出现象.结论 后路全脊柱截骨术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因畸形严重、手术难度高仍伴有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杨宗强;唐静;施建党;牛宁奎;朱禧;丁惠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初级纤毛在调控软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初级纤毛和自噬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关系,以及调控初级纤毛表达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软骨细胞中自噬小体和初级纤毛的表达水平及二者在软骨细胞分裂周期中的定位表达关系;通过使用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初级纤毛表达,水合氯醛破坏纤毛结构后,统计分析初级纤毛发生率、长度和自噬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初级纤毛和自噬相关蛋白IFT88、Beclin1和LC3-Ⅰ/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软骨细胞中存在初级纤毛和自噬的共表达,初级纤毛的表达率为(62.16±11.74)%,长度为(2.342±0.392)μm,单个细胞内自噬的相对表达量为26.38±5.31;在软骨细胞分裂周期中,自噬小体的数量、大小和分布会随着初级纤毛的解聚和重构发生变化;无血清培养基可诱导初级纤毛表达率上调,促进纤毛延长,同时会上调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及IFT88、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而水合氯醛破坏纤毛结构后,初级纤毛表达率和长度下调,细胞自噬表达下调,同时抑制IFT88、Beclin1和LC3-Ⅱ蛋白的表达.结论 在软骨细胞中存在初级纤毛和自噬的定位表达关联性,调控初级纤毛的表达会影响软骨细胞的自噬水平.

    作者:向威;许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运用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0例,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情况;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通过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7个月.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6.60±5.10)分、(88.40±5.76)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15,P<0.001;t=20.672,P<0.001);复查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愈合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运用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

    作者:佟磊;魏东;王云清;刘加元;张俊玮;李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诊治专家共识

    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更多集中在四肢关节,脊柱疾病方面往往更关注的是椎间盘退变及相关神经损伤.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导致部分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被误诊误治.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我们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问题达成共识,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选择性阻滞术,还需要和多种脊柱疾患相鉴别.治疗手段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广大医生需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加强重视、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作者:李锋;宋跃明;方忠;李毅中;熊伟;马真胜;周晓岗;徐华梓;钱济先;刘文革;孙宇;孙嗣国;杨惠林;杨操;罗卓荆;高延征;梁伟;黄霖;曾建成;沈慧勇;郑召民;林建华;蒋电明;戴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肩关节镜与非手术方法治疗夹层型肩袖撕裂的短期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关节镜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夹层型肩袖撕裂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门诊诊断为夹层型肩袖撕裂的51例病人,随机分为手术组(31例,使用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复术治疗肩袖撕裂)及非手术组(20例,采用口服塞来昔布、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贴膏、功能康复锻炼及肌力锻炼的治疗方案).治疗后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疼痛程度评估采用疼痛数值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使用丹麦健康与医疗管理局(Danish Healthand Medicine Au-thority)满意度评分表评估治疗后病人满意度;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结果 手术组术后切口恢复良好,均获得Ⅰ级愈合,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两组病人治疗后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手术组治疗后的NRS评分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4,P=0.003).根据丹麦健康与医疗管理局满意度评分表,手术组病人的满意度评分较非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94,P=0.012).手术组UCLA各项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除疼痛项评分外,非手术组UCLA各项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组术后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100%(优23例、良8例,31/31),非手术组为45%(优3例、良6例,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3,P<0.001).结论 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治疗夹层型肩袖撕裂可以明显缓解病人的疼痛症状,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功能,可获得更好的病人满意度.

    作者:廖炳辉;丁明;甄志雷;上官磊;王迎春;徐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早期或晚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早期或晚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ACL的34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伤后2周内进行重建手术治疗的17例纳入早期重建组,伤后2~6个月内进行重建治疗的17例纳入晚期重建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消除时间、肿胀消除时间和关节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等一般临床指标,收集并比较其术前和术后18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重建组的术后疼痛消除时间、肿胀消除时间和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分别为(34.06±3.27)d、(13.71±2.36)d和(50.18±4.65)d,均显著高于晚期重建组的[(25.29±3.96)d、(9.29±2.91)d和(33.41±3.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33,t=4.850,t=1.892,P均<0.001);术后18个月,早期重建组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9.00±5.83)分、(90.06±5.03)分,与晚期重建组的(90.94±5.55)分、(91.47±4.23)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两组病人Lysholm量表各单项评分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或晚期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膝关节ACL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但晚期重建治疗病人的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黄晖;王玮;莫洪耀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

    目的 观察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03例行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其中男240例(47.71%),女263例(52.29%);年龄为20~84岁,平均48.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5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0例.通过术前X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基于术前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及许莫氏结节的发生情况.结果 503例中仅5例为单节段退变,12例为跳跃节段退变,余486例均为多节段退变.共1863个(1863/2515,74.08%)腰椎间盘发生退变,5个节段椎间盘(L1~2、L2~3、L3~4、L4~5、L5~S1)均退变的病人比例为39.56%(199例).不稳定节段数为127个,Modic改变为188个,高信号区域为241个,许莫氏结节节段数为161个.30岁以下男性病人腰椎间盘退变率较女性高;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病人椎间盘退变率增加,退变程度加重.腰椎不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和许莫氏结节均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明显相关性(P均<0.05).某一腰椎节段(L3~4、L4~5、L5~S1)椎间盘发生PfirrmannⅣ、Ⅴ级退变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Ⅲ+Ⅳ+Ⅴ级)比例均超过了80%,且严重退变(PfirrmannⅣ+Ⅴ级)比例也较高,超过60%.结论 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广泛存在,在临床工作中要予以重视.

    作者:刘磊;于秀淳;黄伟敏;陈宇;李新勃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在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在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20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为(53.98±21.15)岁(32~75岁),病程为0~3年;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式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和技巧(功能锻炼和颈托佩戴技巧)掌握情况、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技巧掌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93.3%)及对功能锻炼和颈托佩戴的技巧掌握率(95.0%、9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27、0.038).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9.03±1.93)d、(10.41±3.49)d,住院满意度分别为80.0%、63.3%,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应用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式健康教育后,在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和技能掌握、住院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陈晏;何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西安红会医院收治的997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男382例,女615例;平均年龄为72.3(17~10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7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34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双下肢血栓组、非双下肢血栓组.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前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两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无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97例髋部骨折病人中66例(6.62%)术前发生双下肢DVT.双下肢血栓组与非双下肢血栓组病人的性别、骨折类型、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病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95%CI(1.153,12.367),P=0.028]、受伤至手术时间>7 d[95%CI(1.087,3.178),P=0.023]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发生率约为6.62%;病人的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是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健平;薛汉中;王鹏飞;张斌飞;李明;杨娜;田丁;李忠;张堃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骨科杂志

骨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