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云利;祝钧;吴海山
目的 总结在急诊下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23-A2型大龄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大龄儿童23-A2型桡骨远端骨折共48例,术后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疗效的评分.结果 48例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0~34.0个月,平均16.8个月.在终的随访中,评分优40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对于大龄儿童23-A2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急诊行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不需要二次手术等优点,可推荐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何承建;杨傲飞;曾俊华;陈大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和短期康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例,选择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按照拆线后康复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系统康复组(术后由专科医生指导康复,疗程45 d以上)和对照组(出院后给予书面康复指导,自行康复治疗).两组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术前指导、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步态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于手术治疗前1 d,手术后第14天及第45天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SS)以及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术后第14天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HSS评分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5天时,系统康复组HSS评分和ROM改善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改善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术后经系统康复训练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作者:李宁;邓桂;王华;黄鹤;武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1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6~40个月,平均23个月.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评估方法,所有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检查髋关节屈伸功能均大于100°,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可作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郭义城;员科;田乃宜;张武全;丁亚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总结在常规C型臂X线机下骨盆髋臼术中螺钉位置的影像学评估.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和笔者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病例,介绍在常规C型臂X线机下髂骨螺钉、耻骨上支螺钉(前柱螺钉)、坐骨螺钉(后柱螺钉)、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和术中螺钉位置的影像学评估.结果 出口-闭孔斜位能显示髂骨内外板,此影像可用来判断外固定支架髂嵴螺钉固定针植入深度和是否位于髂骨内外板之间;髋臼上缘外固定支架固定针从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的致密骨道,在闭孔-出口位相上,螺钉或固定针应位于泪滴中央、髂骨斜位证实螺钉进入深度和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髂后上棘螺钉可利用出口-闭孔斜位相见螺钉在泪滴征中央,入口-闭孔斜位可证实螺钉在骨皮质中;前柱螺钉位置监测可采用出口-闭孔斜位、入口-髂骨斜位和入口位来完成;后柱螺钉位置和长度通过髂骨斜位来判断;骶髂螺钉固定植入过程中,骶骨侧位结合出口位、入口位判断螺钉的正确位置.结论 临床医生应熟悉骨盆正常骨性结构、血管位置、骨折类型、骨折移位情况和术中不同的位相意义.
作者:冯华明;易成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缝合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跟腱止点周围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35例跟腱止点周围断裂患者行带线锚钉缝合修复术,其中19例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按Arner-Lindholm标准观察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其中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组,按Arner-Lindholm标准优12例(63.2%),良6 例(31.6%),差1 例(5.2%),优良率94.8%;对照组,优7例(43.8%),良4 例(25%),差5例(31.2%),优良率68.8%.结论 带线锚钉缝合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跟腱止点周围断裂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文坚;罗政强;王体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肩袖撕裂自然史进行回顾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得出肩袖撕裂流行病学数据,对肩袖撕裂的病因、症状演变、组织结构和生物力学变化加以分析.结果 肩袖撕裂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发病机制有外源性机制和内源性机制,全层肩袖撕裂不能愈合,肩袖撕裂可能逐步增大,脂肪浸润和肌腱回缩是一种持久变化.对于肩袖撕裂,决定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时,应考虑每一种方法的风险和收益.结论 充分了解肩袖损伤自然史,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祝云利;祝钧;吴海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腓肠肌急性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6例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腓肠肌急性损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整理,MRI成像序列包括矢状位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脂肪抑制或水激发序列像,以及轴位T2加权像.结果 16例患者的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MRI上均表现为肌肉损伤区的水肿、出血和肌纤维断裂,6例有肌间隙内有少量积液.水肿在T1加权像上呈稍低信号,在T2加权像及水激发序列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出血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 MRI能特征性显示急性腓肠肌损伤的部位与病理改变,显示X线平片和CT无法显示的软组织损伤改变,为临床诊治提供很好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朱卫峰;时惠平;黄鹤;孙鹏;齐朝月;张宇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皮肤骨膜肥厚症(pachydermoperiostosis)又称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POA),是一种病因不明、较为罕见的骨关节疾病.现报告于2012年11月2日来我院就诊的皮肤骨膜肥厚症的1例患者,讨论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积累该病的诊断经验.
作者:李丽;李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胫骨下段后外侧入路在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及后踝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共对15例踝关节骨折和6例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行手术治疗.踝关节组:男9例,女6例,年龄21.0~58.0岁,平均43.6岁.胫骨下段骨折组:男4例,女2例,年龄31.0~49.0岁,平均36.6岁.所有患者经小腿下段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定期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4个月(8~20个月)的随访.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均已愈合.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踝关节骨折组:优11例,良3例,可1例.胫骨下段骨折组:优2例,良3例,可1例.结论 胫骨下段后外侧入路软组织并发症少,不影响骨折愈合,可以作为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治疗方法中一种补充,同时作为后踝骨折,该入路优点突出,可作为手术常规入路.
作者:苏郁;朱建福;王旭;王晓露;刘寿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其中保守治疗46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1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63例,人工肩关节置换7例.结果 随访6~36个月,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保守治疗优良率78.3%,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优良率66.7%,切开复位内固定优良率87.3%,人工肩关节置换优良率85.7%.结论 对不同分型的病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Neer Ⅰ型及部分Neer Ⅱ型适用保守治疗;部分Neer Ⅱ型适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Neer Ⅲ、Neer Ⅳ、Neer Ⅴ及NeerⅥ型适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作者:段骏;王建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编码后采用均衡随机化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每年1次,用药期间充分补充水分,并予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对照组静脉滴注250 mL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长期服用钙尔奇D 600 mg,每日2次;骨化三醇0.25 μg,每日1次.结果 61例中除了对照组1例因心脏疾病于随访期死亡外,其余60例均获得了6.0~9.0个月临床随访,平均7.8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腰背痛症状评分明显改善(P<0.05),骨密度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近期及远期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Ⅰ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使用时需慎重.
作者:蒋元斌;史政康;全海祥;张伟中;计小东;晋存;黄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PFL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的78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FLCP组38例,PFNA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满意率、股骨颈螺钉位置满意率、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失效病例及因内固定失效导致的再次手术发生率较PFLCP组低(P<0.05).PFLCP组较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FLCP与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相当,PFNA在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良好的骨折复位和股骨颈螺钉理想的位置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因素.
作者:黄奎;张记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小切口加压螺钉治疗SandersⅡ及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32例SandersⅡ及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经小切口加压螺钉治疗后的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轴位X线片显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跟骨长度等指标的变化,计算各型骨折患者Creighton-Nebraska平均评分,观察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螺钉断裂、松动及切口并发症.结果 改良切口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长度均明显高于术前,跟骨宽度明显低于术前,手术前后以上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于术后随访,平均随访(24.53±9.4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断裂、松动及术后切口无感染、坏死,无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丢失.根据Creighton-Nebraska评分,Ⅱ型骨折平均得分为(89.32±4.29)分,Ⅲ型骨折平均得分为(85.94±5.14)分,Ⅳ型骨折平均得分为(74.24±7.53)分.结论 采用精细操作进行改良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不易发生感染、坏死的优点.
作者:秦洪;朱童;王国祥;王华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前瞻性研究高血压老年患者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对骨质疏松或低骨量的影响.方法 在高血压老年患者行骨密度(BMD)检查并问卷调查基础上,选择一直服用钙离子拮抗剂(CA)者,知情同意后,共收录参与实验全程者651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6例,嘱其停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对照组325例,继续服用CCB.两组均于1、2、3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并记录骨密度.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健康管理前骨密度减低228例,骨密度减低发生率69.9%,试验后1、2及3个月骨密度减低分别是73例、65例、59例,发生率分别是22.4%、19.9%、18.1%;亦即骨密度在停用CCB 1个月后68.0%恢复正常,2个月后71.5%、3个月后74.1%恢复正常,健康管理后1、2个月骨密度减低发生率明显降低,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个月和3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健康管理前与后1、2、3个月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或低骨量在服用CA的高血压老年患者中,停止服用CA其骨密度大多迅速恢复.
作者:赵兴球;夏武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优缺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42.0~73.0岁,平均(55.3±6.1)岁.病程(26.5±4.5)个月.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每组各2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总时间、手术野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并发症、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指标,比较两种入路对手术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4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7个月;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野显露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显著低于后正中入路手术组(P<0.05);术后ODI评分、VAS评分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与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入路具有术野显露迅速、软组织损伤小、术后腰部功能康复好等优点,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廖晖;李锋;熊伟;方忠;邱敏;郑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归类法来分析肩关节MRI诊断技术特点及要点并进行总结.方法 资料来源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检索分析2009年至2013年关于MRI诊断肩腱袖撕裂的文献,用归类法对MRI磁场强度、序列、扫描位置及肩关节造影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0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双斜冠状位扫描敏感性达到91.5%、特异性达到96.3%,3.0T磁场敏感性为96%~98%,特异性为83%~96%,T1WI及T2WI配合脂肪抑制扫描序列显像对比度、分辨度更高.结论 MRI在显示肩腱袖撕裂后的形态改变上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准确性高的优点.
作者:卢俊杰;杨本伍;扶世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较为常见的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在周围神经卡压疾病的发病率中居于首位.发病多为女性,50.5%为中年人.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首选是保守治疗,并且很多患者通过采用保守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改善,但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因具有创伤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在镜视下进行腕管松解术具有其独特的优点,这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具备的.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5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家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