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宁;张国玺;袁源湖;邹晓峰;肖日海;伍耿青;薛义军;龙大治;吴玉婷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一组医师连续开展的40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将40例患者依次分为A组(1~10例)、B组(11~20例)、C组(21~30例)和D组(31~40例),比较各组术中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的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的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20例,即能达到比较熟练的水平和稳定的程度.
作者:吴雄辉;余祖虎;来永庆;陈泽波;倪梁朝;杨尚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清锌、镉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以探讨其在PCa诊断及防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PCa患者85例(PCa组)和健康体检者90例(对照组),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分离血清.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锌、镉含量.结果:PCa组血清锌为(63.92±19.10) μg/dl,显著低于对照组(103.61±32.43) μg/dl;而PCa组血清镉为(13.58±3.64) μg/dl,显著高于对照组(7.45±2.31)μg/dl(P<0.05).PCa组血清锌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74;血清镉与PSA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65.结论:血清锌降低及血清镉升高可能与PCa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血清锌、镉可能对PC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谷泉;吴乐军;吴应虬;朱建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报告3例复杂性盆腔巨大原发非脏器来源肿瘤盆腔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3D腹腔镜切除手术的方法,分析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3D腹腔镜的优势.方法:手术均采用3D腹腔镜技术经腹腔入路进行肿瘤切除.进入腹腔后明确肿瘤与邻近周围器官关系及界限,用ligasure和超声刀充分游离肿物,肿瘤较大而盆腔操作空间有限,游离肿瘤期间注意保护乙状结结肠、直肠和膀胱等周围邻近器官.结果: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225 min、58 min、5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 ml、200 ml、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7、8d,3例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2例良性肿瘤均无复发;1例恶性间皮瘤术后维持化疗,无复发.结论:3D腹腔镜下切除盆腔巨大原发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
作者:樊东东;靳松;牛亦农;邢念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理组织标本中有无肌层组织是否可以作为评价手术质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39例行TURBT治疗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观察其病理组织切片,评价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分期和分级与病理切片中是否存在肌层组织的关系,并评价是否存在肌层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339例患者中,病理组织切片中存在肌层组织的患者272例(80.24%).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期、分级及大小与病理组织切片中有无肌层组织相关.Ta/T1期肿瘤病理组织切片中存在肌层和不存在肌层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0.00%和44.78%,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URBT后病理组织切片中是否存在肌层与肿瘤的复发相关,从而可以作为评价TURBT手术质量的指标.该指标可指导术者更彻底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复发率,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文龙;张羽;胡海龙;王意涵;李胜;邢晨;吴长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评估膀胱水扩张加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IC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5月~2014年3月采用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及肾病协会(NIDDK)制定的标准诊断IC患者60例,均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查加水扩张术,术后第2~3天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40mg/50ml行膀胱灌注,每周灌注1次,疗程12~36周,并且于治疗前和随访6个月时行钾离子敏感实验及膀胱镜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O'Leary-Sant IC问卷表评分(ICSI/ICPI)、膀胱容量测定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的变化.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51例患者症状缓解或消失,PUF评分、ICSI/ICPI评分、膀胱容量、QOL评分明显改善,9例患者效果较差.PUF评分治疗前为(21.18±3.26)分,治疗3个月后降为(10.03±3.60)分,治疗6个月后为(12.17±3.46)分;ICSI治疗前为(12.15±2.08)分,治疗3个月后降为(8.58±2.27)分,治疗6个月后为(8.82±2.52)分.ICPI治疗前为(10.59±2.12)分,治疗3个月后为(7.87±2.56)分,治疗6个月后为(7.95±2.28)分.膀胱容量由(128.32±15.35)ml增加为(296.59±81.20)ml,QOL评分治疗前为(22.71±6.35)分,治疗3个月后升为(43.68±7.62)分,治疗6个月后为(58.25±5.2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显著改善IC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卢宝健;尚芝群;张卫;孙二琳;王丽宁;念学武;韩瑞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膀胱内异位前列腺的病因及诊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膀胱内异位前列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因间歇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加重伴排尿困难8天入院,术前诊断膀胱肿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P63+,34βE12+,PSA+,P504s-.结论:膀胱内异位前列腺临床上十分罕见,易误诊为膀胱肿瘤,虽属于良性病变,但仍有发生癌变可能,临床上应排除是否恶变为前列腺癌可能,采取相应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作者:庄桂武;陈波特;吴实坚;杨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66岁.既往2010年11月在我院因左侧肾盂癌、膀胱癌(术前泌尿系CT检查提示左侧肾盂癌,膀胱占位病变;膀胱镜检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为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行左侧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套式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肾盂、输尿管、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2年2月因膀胱癌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前及术后病理检查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012年10月因尿道肿物行后尿道肿物钬激光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作者:陶欣;高建邦;柴爽;杨连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倒刺线连续缝合法在耻骨上辅助经脐单孔腹腔镜(SA-LESS)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9月实施SA-LESS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21例,男9例,女12例.输尿管末端狭窄16例,巨输尿管症2例,输尿管阴道瘘2例,重复输尿管异位开口1例.左侧14例,右侧7例.患者全麻,取平卧头低脚高位.分别于脐缘置入10 mm、5 mm Trocar及操作器械,健侧耻骨联合上阴毛覆盖区置入5 mm套管及5.4 mm 0°远端可弯曲腹腔镜.游离输尿管下段,于病变近端切断.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切开膀胱侧后顶壁,行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按吻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1例采用新型双向带倒刺缝合线行连续缝合,B组10例采用单针薇荞线行间断缝合.结果:21例21侧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大出血、尿瘘、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术中输尿管膀胱吻合时间均低于B组(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36个月,患侧肾输尿管积水好转或消失,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SA-LESS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安全、有效,美容效果佳;术中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无需打结,显著降低了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宁;张国玺;袁源湖;邹晓峰;肖日海;伍耿青;薛义军;龙大治;吴玉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目前均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而是基于临床症状和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两种疾病均有尿频、尿急等类似表现,使得临床上的鉴别存在困难.临床研究发现所有表现为尿频、尿急的患者均需要作两者的鉴别诊断,且难治性OAB患者中IC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本文综合病史、体检、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等方面讨论了IC/PBS与OAB的鉴别诊断流程,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作者:方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连市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集中发病年龄及死亡人数的流行趋势,为前列腺癌的普查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市区1991年以来的前列腺癌患者及其发病年龄、死亡例数进行统计研究,计算发病率及死亡粗率、标化率、年均增长率、变化百分比以及历年集中发病年龄的变化情况.结果:大连市区1991~2010年前列腺癌共发病1 208例,标准化发病率由1991年的1.7/10万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5.1/10万;低年龄组的发病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大连市区2002~2012年间男性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大连市区前列腺癌具有发病率逐年提高、集中发病年龄逐年降低、死亡人数逐步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逐渐成为威胁大连市区男性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
作者:高玉仁;戴志红;庞学成;王梁;刘志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提高采用B超辅助定位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技术水平.方法:2007年6月~2014年5月采用B超辅助定位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患者7例.结果:7例均Ⅰ期手术成功.手术时间平均62 min.术中出血量估计为10~80 ml.5例找到并行憩室管扩张,2例未能找到憩室管.5例结石主要成分均为草酸钙.术后3天内复查腹部平片,结石清除率100%.肾造瘘管在术后3~7天拔除,住院时间6~11天.4例术后3~12个月复查,2例憩室基本塌陷,2例憩室体积缩小超50%,憩室结石无复发.结论:采用B超辅助定位微通道经皮肾镜手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建立经皮肾通道成功率高,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雷鸣;万朝阳;刘永达;罗金泰;张泽;雷光远;袁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昼夜节律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体昼夜节律的破坏日趋严重,进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疾病.前列腺癌(PCa)的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前列,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与PCa等多种肿瘤发生相关.本文就昼夜节律与PCa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陈骋;马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髓质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收治的1例肾髓质癌患者临床资料:男,61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病变入院.无血尿、发热、消瘦及其他不适之感.B超及CT检查示右肾上极有3.6 cm×3.3 cm类园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欠规则,其内密度不均,强化不均匀,其顶部部分突出于皮质,中心部位有液化,肾上盏受浸.在全麻下行经腹左肾肿瘤根治术,术中见右肾上极有一约3 cm×4 cm类圆形影,中央有明显坏死的灰白色肿块.结果:病理检查诊断为肾髓质癌.2013年4月出现右胸部隐痛不适,CT检查示第5肋骨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在全麻下行第5、6肋骨后段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肾髓质癌骨转移.2014年3月因咽部不适,扁桃体肿物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符合肾髓质癌转移,给予局部放疗.2014年6月头颅MRI经查发现T2W1冠状位右侧扣带回可见类圆形高信号占位病变,周边水肿明显,考虑肾髓质癌颅内转移.采用旋转式伽玛刀进行规划治疗.结论:肾髓质癌属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易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肾癌及肾集合管癌相鉴别.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早手术治疗,术后定期复诊.
作者:木拉提·马合木提;木合拜提·玉苏甫;袁留亚;阿里木·太来提;杜广建;艾克帕尔·阿布拉;尤乐都斯·克尤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105及endosta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RI组)及缺血后处理组(IPO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含量;用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CD105及endostatin的表达.结果:IRI组血清BUN及Cr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IPO组血清BUN及Cr含量介于Sham组和IR1组之间;HE染色检测发现IRI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明显;肾小管管腔扩张,IPO组较IRI组肾小管上皮坏死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均发现CD105在Sham组表达强,IRI组表达明显减弱,IPO组表达则介于前二者之间;endostatin在Sham组表达弱,在IR1组强,IPO组则稍强于Sham组而明显弱于IRI组.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弱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ndostatin的表达量,同时增加CD105的表达,因而有助于减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爱军;喻俊峰;孙德明;蒋林涛;张满;易成;汪志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逆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治疗肾结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间,我中心采用RIRS治疗肾结石患者493例,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围手术期预测因素.结果:493例RIRS患者中,术后有30(6.1%)例发生SIRS;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生SIRS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女性、尿白细胞阳性、尿培养为格兰阴性菌、手术时间、感染性结石、术后肾功能变化、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逐步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尿白细胞阳性(P=0.017,OR=3.50,95%CI=1.26~9.76)、尿培养为格兰阴性菌(P=0.018,OR=3.39,95%CI=1.23~9.33)、感染性结石(P=0.039,OR=2.86,95%CI=1.05~7.77)及术后肾功能恶化(P<0.001,OR=14.51,95%CI=5.14~41.01)将增加RIRS术后发生SIRS的风险.结论:术前尿白细胞阳性、尿培养为格兰阴性菌、感染性结石及术后肾功能恶化是预测RIRS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佳胜;曾国华;赵志健;刘陈黎;刘旸;曾滔;刘永达;陈文忠;吴文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4年收治的7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30~63岁,平均40岁.5例因体检发现,2例因腰部酸痛不适就诊发现;7例行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肿瘤均为单侧单发,位于左肾6例,右肾1例.肿瘤直径在2.5~10 cm,平均5.06 cm.6例行肾脏部分切除术,1例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失访,6例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RO.结论: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典型病例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但大多无特异性表现.不推荐术前穿刺活检,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有一定意义.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治疗上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作者:李乘龙;蒋齐;吴学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钙化性纳米颗粒(CNPs)是一种磷酸钙和蛋白质共同形成的纳米大小的球形复合物,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曾被称为“纳米细菌”.然而在其被发现27年后,它们的性质仍未完全确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确定它们是否是地球上小的能够自我复制的生命形式,抑或简单的蛋白质-矿物质组合体.同时,由于这些生物体主要从泌尿生殖道被分离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这种颗粒在泌尿系统疾病病因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肾结石、多囊肾以及慢性Ⅲ型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本文综述了钙化性纳米微粒的当前研究现状,并探索这些粒子如何影响泌尿系疾病.
作者:康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初步研究冷冻消融(氩氦刀)联合口服索拉菲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9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43~71岁,平均58岁.9例肾癌伴肺部转移患者中,双侧多发肺转移伴右侧肱骨转移1例,左侧肺转移5例,右肺转移3例.所有患者均先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周后再于局部麻醉下行转移灶冷冻治疗,然后口服索拉菲尼进行治疗.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肺部转移病灶完全损毁7例,术后4例出现少量咳血,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术后1周出现大量胸腔积液,予以放置闭氏引流后积液消失,右肱骨转移灶冷冻术后患肢未见明显异常,2周后恢复正常功能.患者术后口服索拉菲尼,药物耐受性及肿瘤控制均取得较满意效果.9例患者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1例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左肺转移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肿瘤转移,2例肺部多发转移患者分别于术后12、1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转移性肾癌愈后差,冷冻治疗转移灶后联合索拉菲尼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由于病例数较少,仍需积累更多相关例数,进一步随诊观察.
作者:张立进;张士伟;郭宏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女,44岁.发现血压高2年,伴头晕、呕吐1天,测血压高达17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佳.无头痛、心悸、大汗,无满月脸、水牛背,无皮肤痤疮.体检:双肾区不饱满,未触及包块,深压痛及叩击痛阴性.CT检查显示左侧肾上腺外肢见椭圆形等密度影,大小约15 mm×20 mm,增强后见强化影(图1).实验室检查,醛固酮试验(卧位):血管紧张素I为1.67 μg/L,肾素活性为0.67μg· L-1·h-1,醛固酮为181.41 ng/L,血管紧张素Ⅱ为59.30ng/L,皮质醇为139.80 μg/L;血钾、血钠正常.
作者:杨小龙;张鸿毅;高继学;张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用肾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尿道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及长度.利用输尿管镜(F8/9.8)直视下找见狭窄部位并留置斑马导丝,将斑马导丝穿过肾镜闭孔器内,在导丝引导下用肾镜扩张尿道.当肾镜无法通过时,用肾筋膜扩张器(F12~18)逐级扩张后再用肾镜沿斑马导丝进行扩张,留置F16~18双腔气囊尿管2周.拔管后每周扩张尿道1次,扩张至F20~22,持续8~10次后根据尿道通畅程度决定是否继续扩张.结果: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40 min,无大出血、尿道热、直肠损伤、假道等并发症.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尿线粗,大尿流率为19~25 ml/s.随访5~12个月,无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间断扩张2~3个月,其中1例因未坚持尿道扩张,2个月后病情复发,再次行肾镜扩张后排尿通畅,其余患者排尿正常.结论:肾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尿道狭窄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吴文弼;侯瑞鹏;张宝勋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