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制套管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106例报告

姚志勇;孙斌;盛海波;李建业;李迪;刘红明;吕超;郭和清

关键词:精索静脉曲张, 单孔腹腔镜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自制套管行经脐单孔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经验.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11月我院对106例确诊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自制套管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患者平均年龄23 (18—31)岁,平均BMI为23.3 kg/m2,单纯左侧78例,双侧28例.所有手术均选择脐部半环形2 cm切口,采用两个直径分别为5 cm和7 cm的塑料环和一只7.5号无菌手套制作成的单孔套管,建立手术入路后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完成手术.结果:10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手术时间平均(40.3±6.2) min,双侧手术时间平均(62.4±7.6)min,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或增加附加套管,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2—5)d.术后随访1~6个月,阴囊内静脉团块消失,阴囊坠胀感均有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均无复发,脐部切口愈合好,未见明显手术瘢痕,无脐疝、肠粘连、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51例术前精液检查异常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精液常规,37例精子活动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自制套管经脐单孔腹腔镜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安全可行,疗效满意,术后腹部无明显可见瘢痕,具有一定的美观效果,但远期疗效尚待观察,手术器械有待进一步改进.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所致手足皮肤反应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相关的手足皮肤反应(HFSR)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中心2007年5月~2014年10月共148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9例,女39例,年龄22~78岁,平均53.4岁.初始给药方案均为索拉非尼400mg,bid口服.比较治疗后有无HFSR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及中位生存期(mOS)的差异.结果:两组总体疾病控制率为89.9%,其中缓解30例(20.3%),稳定103例(69.6%),进展15例(10.1%).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74例(50.0%),高血压41例(27.7%),HFSR 64例(43.2%),乏力71例(48.0%).共64例出现HFSR,其中I~Ⅱ级47例,Ⅲ~Ⅳ级17例.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1%和92.2%(P=0.552);两组mPFS分别为24.291个月(95%CI:18.177~30.406)和21.795个月(95%CI:17.268~26.3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8);两组mOS分别为32.027个月(95%C1:23.417~40.638)和43.626个月(95%CI:33.198~5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结论:治疗后HFSR的出现可作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临床疗效的预示指标,但是疗效是否随HFSR严重程度的递增而增加尚待论证.

    作者:郭刚;李学松;张帆;张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云南白药降低无症状性前列腺炎PSA及其对于穿刺阳性率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价云南白药治疗PSA升高的无症状前列腺炎(NIHⅣ型前列腺炎)后的血清PSA变化情况,及其对于判断是否是前列腺癌的提示作用.方法:直肠指检阴性,伴PSA升高的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患者40例,云南白药治疗3个月,测定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血清tPSA、fPSA、%fPSA值,治疗3个月后患者接受前列腺穿刺.比较治疗前后血清PSA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PSA下降组和无下降组的穿刺阳性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其对于无症状前列腺炎穿刺阳性率的诊断效力.结果:单用云南白药治疗3个月后tPSA平均值从(8.915±4.498) ng/ml降至(7.044±3.089) ng/ml(P=0.001).一共有6例患者穿刺为前列腺癌,其中云南白药治疗后PSA下降组1例,PSA无下降组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ROC分析治疗3个月后tPSA下降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P=0.043.结论:云南白药可以明显降低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清总PSA值.云南白药治疗后PSA下降组较PSA无下降组的患者穿刺阳性率低,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伴有PSA升高的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患者接受3个月云南白药的治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

    作者:成康;曹万里;黄宝星;宿恒川;孙福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行保留肾脏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行保留肾脏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输尿管癌患者保肾治疗的临床资料,输尿管镜下肿物切除术3例,腹腔镜下段输尿管肿瘤切除直接膀胱再吻合5例,中段肿瘤切除行膀胱翻瓣术3例,开放手术行肿瘤切除后输尿管膀胱直接再吻合10例,膀胱翻瓣术5例,输尿管端端吻合3例.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3例行全身化疗.结果:病理均为移行细胞癌.分级:低度恶性倾向乳头状瘤4例,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3例,高分级12例.临床分期:T15例,T2 18例,T36例.术后膀胱癌发生率10.3%(3/29),同侧上尿路癌复发3.4%(1/29),尿漏2例,轻度肾积水5例,3例术后死于心肺疾病.在低级别肿瘤,膀胱癌复发率5.9%(1/17),在T1期5例中未见复发,T2期18例中膀胱癌和同侧上尿路癌复发率11.1%(2/18),T3期6例中膀胱癌复发率33.3%(2/6).结论:保留肾脏术式可以选择性用于单发、低级别或术前影像低分期的中下段输尿管肿瘤,输尿管镜和腹腔镜手术都需加强密切随访.

    作者:王建文;康宁;宋黎明;张军晖;牛亦农;田溪泉;蒋宇光;邢念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术治疗肾盂旁囊肿10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52岁.单发肾盂旁囊肿8例,肾盂旁囊肿伴同侧肾结石2例.囊肿直径平均5.0cm.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逆行经尿道置入F85~99电子输尿管软镜,观察集合系统与囊肿的解剖位置.直视下用200μm钬激光光纤将向集合系统凸起的囊壁开窗引流,开窗直径1~2 cm,使囊腔与集合系相通,留置双J管引流.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每侧囊肿处理时间29~43 min,平均35 min.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8例囊肿消失,2例囊肿明显缩小,未见囊肿复发.结论:经尿道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等优点,理论上更符合经自然腔道手术的优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

    作者:班翼飞;张大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自制套管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106例报告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套管行经脐单孔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经验.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11月我院对106例确诊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自制套管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患者平均年龄23 (18—31)岁,平均BMI为23.3 kg/m2,单纯左侧78例,双侧28例.所有手术均选择脐部半环形2 cm切口,采用两个直径分别为5 cm和7 cm的塑料环和一只7.5号无菌手套制作成的单孔套管,建立手术入路后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完成手术.结果:10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手术时间平均(40.3±6.2) min,双侧手术时间平均(62.4±7.6)min,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或增加附加套管,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2—5)d.术后随访1~6个月,阴囊内静脉团块消失,阴囊坠胀感均有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均无复发,脐部切口愈合好,未见明显手术瘢痕,无脐疝、肠粘连、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51例术前精液检查异常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精液常规,37例精子活动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自制套管经脐单孔腹腔镜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安全可行,疗效满意,术后腹部无明显可见瘢痕,具有一定的美观效果,但远期疗效尚待观察,手术器械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姚志勇;孙斌;盛海波;李建业;李迪;刘红明;吕超;郭和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直肠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普通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upersonic Imagine Aixplorer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和普通超声分别检测60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4~10μg/L之间、f/t< 16%的患者.以穿刺6针的标准为基础,增加4针用于可疑病灶区域,如无可疑病灶区域,则4针平均分布于前列腺的外周带.比较超声剪切波弹性组和普通超声组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指标.结果:弹性超声组诊断前列癌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2%,检出率为31.7%.普通超声引导组的敏感性为53.0%,特异性为52.0%,检出率为28.3%.相对于每针前列腺活检组织而言:弹性超声组检出率29.2%(31/106),普通超声组检出率8.0%(48/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直肠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不但可以提高血清PSA在4~10 μg/L之间的患者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而且可以减少前列腺活检穿刺的针数.

    作者:杨后猛;朱学平;毛玉山;翁国斌;姚许平;汤春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完全不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一种完全不阻断肾动脉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结果.方法: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为6例患者行完全不阻断肾动脉LPN.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平均年龄54.5(38~79)岁.患者中位体重指数26.6(23.4~31.2) kg/m2.右侧肿瘤4例,左侧2例.肿瘤R.E.N.A.L.评分为4.3(4~5)分,平均肿瘤直径2.8(1.5~4.8) cm.术中在切除肿瘤之前,预先在肿瘤切除边缘的正常肾实质用带倒刺缝线进行缝合,适当力量吊起肾组织,以控制出血.在肿瘤与预先缝合之间用剪刀冷切除肿瘤.当肾部分切除创面出血时行创面肾实质缝合,重复此操作,直至完整切除肿瘤.后完成肾创面缝合.结果:本组4例采用经腹途径完成,2例采用经后腹膜腔途径完成.所有患者均未阻断肾动脉,术中平均出血60.8(20~150)ml,平均手术时间106.7(65~130) min.无围手术期输血及严重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2~6)d.术后病理4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为复杂性肾囊肿,1例为肾错构瘤,外科切缘均为阴性.结论:完全不阻断肾动脉LPN对经选择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避免肾热缺血时间而保护肾功能.

    作者:马宏;朱刚;刘圣杰;吴鹏杰;逄城;王建龙;张耀光;万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通道操作套管在经阴道纯NOTES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国家专利产品多通道操作套管(Zou-Port)在经阴道纯NOTE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4月开始应用Zou-Port施行经阴道纯NOTES手术20例,其中肾囊肿4例,左侧3例,双侧1例;重度肾积水并无功能肾15例,左侧3例,右侧12例;右肾肿瘤1例.分别施行经阴道纯NOTES肾囊肿去顶术、单纯肾切除术及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本组20例,除1例经阴道纯NOTES肾切除术中在应用Zou-Port建立经阴道操作通道时分离钳戳破直肠壁外,其余19例腹部均未置Trocar,均完全经阴道完成手术,且未发生腹腔、盆腔脏器及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纯NOTES单纯肾切除术后发生右侧髂外动脉血栓,急诊成功行血栓取出术.经阴道纯NOTES肾囊肿去顶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5 (60~9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5(20~50) ml;经阴道纯NOTES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85(160~32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60(100—500) ml.患者阴道后穹窿切口均“Ⅱ/甲”愈合,19例成功完成手术患者体表均无切口或穿刺孔.术后随访6~52个月,无盆腔或腹腔感染、子宫脱垂等并发症.1例肾肿瘤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应用Zou-Port行经阴道纯NOTES手术安全可行,便利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能有效避免腹腔和盆腔脏器副损伤,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龙大治;江波;邹晓峰;张国玺;肖日海;袁源湖;伍耿青;王晓宁;薛义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清睾酮水平和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其病理分级的关系,以及与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于我中心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35例患者,收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睾酮水平及合并伴随疾病等资料,记录患者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及根治病理Gleason评分.结果:低睾酮(<300 ng/dl)组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睾酮(≥300 ng/dl)组(P=0.02),低睾酮组的根治病理Gleason评分同样也明显高于正常睾酮组(P<0.01).低睾酮组有20例(45.5%)出现病理升级,而在正常睾酮组有25例(27.5%)出现病理升级,低睾酮组发生根治术后病理升级明显多于正常睾酮组(P—0.04).结论:临床上较低的睾酮浓度往往预示着更高级别前列腺癌并且同样预示着更易出现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病理升级,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应当予以重视.

    作者:高原;邹青松;毛师魁;蒿魁元;夏术阶;韩邦旻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肾结核112例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总结肾结核的诊断要点及经验,明确肾结核的诊断策略,以利于肾结核的及时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66.9%)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征,是肾结核常见的临床表现;尿常规检查异常88例(78.6%);尿抗酸杆菌染色阳性58例(51.7%);尿结核杆菌培养6例,阳性者3例(50.0%);尿结核杆菌PCR-TB-DNA检测69例,阳性42例(60.9%);超声检查105例,确诊肾结核56例(53.3%);腹部平片+ IVU或逆行插管造影(RU)检查者86例,确诊肾结核55例(64.0%);88例患者行泌尿系CT扫描,确诊肾结核者68例(77.3%).32例行尿道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检查并组织活检,其中21例(65.6%)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结论:肾结核发病较从前更为隐匿,对于临床中长期存在的膀胱刺激症状和不明原因的肾积水,应考虑泌尿系统结核的可能.详细收集病史,结合临床多种检查手段,才能及早明确诊断.

    作者:杨彦峰;李亚飞;师文强;李东升;王智勇;魏金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依维莫司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单中心7例报告

    目的:评价依维莫司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2010年12月,7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接受依维莫司治疗,男4例,女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5岁.5例不能耐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向治疗,2例为VEGF靶向治疗过程中病情进展.既往接受索拉非尼治疗3例,帕唑帕尼治疗4例.7例患者均接受口服依维莫司10 mg每日1次的治疗.结果:随访时间截至目前42~48个月,中位时间45.5个月.根据RECIST标准,佳疗效评价显示疾病稳定(SD)6例(85.71%),疾病进展(PD)1例(14.29%),无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病例.疾病控制率(DCR)为85.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个月(95%CI:4.4~7.6个月).不良反应多为1~2级;3级不良反应包括非感染性肺炎1例、贫血1例、血糖升高1例、GGT升高1例;4级不良反应为重度贫血1例.通过对症治疗及药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大多可以控制并耐受.结论:依维莫司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具有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大多数患者可以从治疗中获益,药物不良反应可控.

    作者:张帆;郭刚;何学酉;丁华;张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核素显像在肾脏疾病评价中的临床应用

    核素肾脏显像在肾脏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肾动态显像结合利尿试验有助于鉴别尿路梗阻的性质,制定急性肾绞痛患者的治疗决策.在肾移植术前供体筛查、术后并发症监测和移植肾功能监测都有重要价值.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介入试验有利于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并预测术后的转归.分肾功能测量为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信息.

    作者:兰晓莉;李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RACP水平监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在发生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81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0例健康青壮年男性作为对照,分为四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组(A组,n=42),前列腺癌无骨转移患者组(B组,n=39),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组(C组,n=40),健康对照组(D组,n =40).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标本中的TRACP水平,结合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组的血清TRACP浓度明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TRACP浓度与PSA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ALP和ALT,且TRACP与PSA的ROC曲线交叉,提示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TRACP的检测对于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具有更直接的诊断价值和预测价值,通过监测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TRACP水平,对了解前列腺癌的生长状态、判断病程进展、预测骨转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宏;张凯;金石华;孙国锋;李宁忱;那彦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膀胱瓣输尿管吻合术处理输尿管硬镜致输尿管撕脱(附2例报告)

    目的:研究膀胱瓣输尿管吻合术处理输尿管硬镜导致的输尿管撕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完成输尿管硬镜下钬激光碎石378例,期间术中发生输尿管镜致输尿管撕脱2例,均行膀胱瓣输尿管吻合术处理输尿管撕脱.结果:2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无特殊情况,患侧肾功能均正常.结论:避免输尿管镜下并发症应选择好麻醉方式;进镜时应使用斑马导丝引导下进入;在上镜过程中突感突破感,上镜容易,退镜难,退镜时镜头可见黏膜逐渐平坦且视野不退缩,要高度警惕输尿管下端撕脱.发生输尿管镜下撕脱时应根据撕脱长度及撕脱位置选择合适的输尿管缺损段替代手术方案.

    作者:葛旻垚;赵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包皮纤维瘤病1例

    患者男,72岁,因“发现包皮肿物6个月余”于2011年8月16日人院.无发热,无疼痛,无排尿异常.既往无包皮皮损及外伤史,无冶游史.体检:阴茎包皮内板距右冠状沟约1.0 cm处可见一大小约3.0 cm×3.0 cm×2.5 cm肿物,质地偏硬,表面轻度红肿、破溃,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肿物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欠清,无明显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增大.入院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者入院诊断为“包皮肿物”.于2011年8月17日在麻醉下行包皮肿物切除术,切缘距肿块约1.0 cm,深及阴茎白膜.术中见肿块位于包皮内外板之间,未侵及阴茎白膜及海绵体.

    作者:张先云;马松;姜福金;王苏贵;朱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及瘤样病变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12例,良性肿瘤11例,瘤样病变2例.恶性肿瘤中尿路上皮癌11例,鳞状细胞癌1例.良性肿瘤中纤维上皮性息肉8例,平滑肌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瘤样病变2例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及瘤样病变是一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无特异性的病变,明确诊断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

    作者:华玉兰;秦桂萍;齐淋喆;侯海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前列腺癌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的应用研究

    目的: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和前列腺肿瘤标记物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型,评估其准确性,并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前列腺病患310例,其中前列腺癌组100例,非前列腺癌组210例.患者均接受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用210例样本(前列腺癌组70例,非前列腺癌组140例)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并用100例样本(前列腺癌组30例,非前列腺癌组70例)盲法测试和评估此模型.结果:纳入分析的指标有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FPSA/TPSA、PSAD)、直肠指检、前列腺体积、经直肠超声和前列腺核磁共振结果等,经过反复训练建立的ANN模型对测试样本预测的特异度为80.0%,灵敏度为93.3%.结论:ANN在计算机辅助前列腺癌的诊断,评估患者患有前列腺癌的风险,以及对穿刺检测的指导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邱志磊;徐立柱;贾魁;梁鑫;胡伟;郑帅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保守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IC)/膀胱疼痛综合征(BPS)的治疗较为困难且疗效不佳.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和有效治疗方法.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出版了关于IC/BPS的诊疗指南,一线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自我护理,行为矫正,缓解压力和学习积极的应对技巧[1].患者和医师把IC/BPS当成慢性病对待,将会获得更为满意的结果.本文就IC/BPS的保守治疗和将IC/BPS视为慢性病治疗的益处做一综述.

    作者:高志明;魏大东;夏海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croRNA-106b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microRNA-106b(miR-106b)在肾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和肾癌细胞系和正常肾细胞系之间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qPCR方法检测miR-106b表达量在35对肾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并运用秩和检验方法分析肾癌组织中miR-106b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培养肾癌细胞系(786-O和ACHN)和正常肾上皮细胞系(HK-2)并采用RT-qPCR方法检测细胞miR-106b表达量.结果:miR-106b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肾癌组织中miR-106b表达量与肾癌的组织类型有相关性(P=0.049),未发现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如年龄、性别、T分期、Fuhrman分级和AJCC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同时,miR-106b表达量在肾癌细胞系中也明显高于正常肾上皮细胞系(P<0.01).结论:miR-106b在肾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且其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肾癌组织类型相关,提示miR-106b与肾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作者:陶令之;李一帆;金露;刘家驹;陈独群;苏郑明;倪梁朝;杨尚琪;桂耀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影响表浅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表浅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6月1日—2014年6月31日期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表浅性膀胱癌手术患者153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酶标结果并随访其复发状况.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预测指数(PI)方程.结果:经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有意义的因素有肿瘤pTNM分期、Ki-67、p53基因和接受膀胱灌注治疗(P<0.05).建立PI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8%,约登指数为73%.结论:影响表浅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肿瘤pTNM分期、Ki-67、p53基因,保护因素有接受膀胱灌注治疗;影响表浅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复发的PI方程预测准确性高,可预测大部分表浅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

    作者:李文琦;赵文超;牛天力;郑明华;张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