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唐正严;李冠军;龙蠢;祖雄兵;齐琳
荧光膀胱镜(fluorescence cystoscopy,FC)是一种新兴的早期诊断膀胱肿瘤的方法,其结合腔内技术不但可以早期高效诊断膀胱癌,而且可以明显降低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作者:陈伟;薄隽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克隆人抑癌基因Homo sapiens SMAD family member 4(NM_005359 1659 bp)mRNA构建人Smad4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从膀胱癌患者膀胱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得到Smad4基因开放阅读框架cDNA序列,并将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构建含目的基因的pcDNA3.0-Smad4重组质粒.结果:经基因序列测定、PCR和酶切分析,证实插入载体pCDNA3.0的片段为日的基因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序列.结论:重组质粒pCDNA3.0-Smad4构建成功,为该基因的蛋白表达及其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宇;唐正严;李冠军;龙蠢;祖雄兵;齐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USP22 mRNA在不同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与肿瘤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分别抽提不同级别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总RNA,经RT为cDNA后,采用qRT-PCR法检测USP2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USP22的表达明显低于膀胱肿瘤组织,几乎不表达;不同级别膀胱肿瘤组织中,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和低级尿路上皮癌中USP22的表达要明显高于其在高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特别是Ⅲ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USP22的表达仪略高于其在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结论:USP22可能是正常干细胞向肿瘤干细胞恶变的关键调节分子,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诊断移行上皮癌侵袭性的有效指标.干扰其蛋白质合成将成为一个抗肿瘤生长的新靶点.
作者:骆杨;曾甫清;顾朝辉;汪良;王智宇;蒋国松;肖行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本文主要研究术前应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BPH对TURP术后并发症的抑制效果,观察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娟;邱剑光;张晓阳;袁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肾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图像特征和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同时测定移植肾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膀胱放射性计数与肾脏放射性计数比值(B/K值),定性和定量分析肾移植术后的影像特征.结果:12例肾移植术后肾血流灌注及功能良好,GFR值为(51.5±6.3)ml/min,B/K均>3.6例急性排斥反应肾血流灌注受损程度重于功能相.GFR值为(33.4±5.7)ml/min,B/K均<1.7例慢性排斥反应肾血流灌注和功能相均同时受损,GFR值为(27.5±2.1)ml/min,B/K均<1.1例超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放射性空白区.2例肾小管坏死肾血流灌注损伤轻于功能相.所有影像表现与临床或病理结果相吻合.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快速且定量评价移植肾的血流和功能,早期初步鉴别排斥反应的类别且具有无创、简单、重复性强的特点.
作者:陈维安;李纬明;李春亿;张祥松;梁宏;胡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内镜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3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mPCNL技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 061例的临床资料.肾结石92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41例.651例进行了Ⅰ期取石,374例行Ⅱ期取石,36例行Ⅲ期取石.手术通过单通道取石863例、双通道取石181例、三通道取石17例.结果:平均结石清除率90.1%,平均手术时间86 min,肾造瘘管平均留置6.5天,平均住院13天.术中8例输血,6例术后因发迟发性大出血需要输血,其中3例经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5例术后出现尿外渗,经调整肾造瘘管位置及充分引流肾周后治愈.在开展的早期,1例患者因出血、冲洗液外漏并大量重吸收而致死亡.结论: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高效,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何乐业;戴应波;蒋志强;尹光明;黄凯;钟狂飚;汤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一期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微通道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一期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71例.结果:手术时间为60~100 min,平均80 min,有效率100%,并发症1.4%.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殷志平;孙正富;罗明;熊学辉;盛永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肾盂切开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孤立肾巨大鹿角形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肾盂切开配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的7例孤立肾巨大鹿角形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80~250 ml,平均150 ml、随访6~24个月,肾功能4例恢复正常,3例接近正常值范围,复查B超无结石残留.结论:该术式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安全、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石取净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处理孤立肾巨大鹿角形结石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会江;叶和松;王守学;周小庆;李美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简单可行麻醉方法.方法:5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施行输尿管镜或肾镜下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治疗,采用疼痛分级问卷调查表及根据术中情况判断麻醉效果.结果:除1例患者术中改为硬膜外麻醉外,49例患者在骶管麻醉下成功施行手术,麻醉止痛作用起效时间:5 min 4例;10 min 36例;15 min 10例,疼痛抑制效果满意,麻醉满意评分为:0度38例;Ⅰ度8例;Ⅱ度4例;其中1例出现轻微的头晕、心慌、心悸症状,其余未见明显麻醉并发症.结论: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是施行的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方法,费用低,尤适用于输尿管下段结石,甚至女性的输尿管中段结石,结石大径不超过1 cm,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作者:朱宏建;肖序仁;魏守顺;陈湘龙;张庆江;林少松;王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输尿管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输尿管下段肿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通过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证实,24例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例息肉.1例为平滑肌瘤.术前经B超、IVP、MRU、输尿管镜检查等确诊16例,行手术治疗.结论:联合应用B超、IVP、MRU,输尿管镜检查可提高输尿管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良性肿瘤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采用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肾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移行细胞癌,该术式安全、有效,可确保完整切除全长输尿管.
作者:尚吉文;闫勇;常巍;王剑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对肾移植受者免疫力的影响,为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作为评估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及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肾移植受者52例按肾移植术后恢复情况分为免疫力正常组26例,发生排斥反应组17例,发生感染组9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较免疫力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发生感染组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K-506和CsA分别对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与受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其升高或降低可以作为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作者:中升;刘东;黎程;吴家清;周结学;蒙善东;王健富;廖苏才;朱春丽;郑克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29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腹部巨大包块20天,院外行剖腹探查术后10天入院.
作者:刘竞;姜睿;李洪位;粟宏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治疗ESWL不成功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ESWL不成功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6例.其中肉芽组织包裹结石18例,结石部位息肉形成12例,结石远端输尿管炎性狭窄6例.36例患者均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进行治疗,取石的同时处理输尿管息肉和炎性狭窄.结果:36例患者行MPCNL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100%,无大出血、胸膜损伤、尿瘘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8.7天(7~10天).结论: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损伤小、并发症少,结石取尽率高并且可以同时治疗输尿管病变,是ESWL不成功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颜汝平;杨德林;王剑松;刘靖宇;柯昌兴;曾俞霖;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C2(AKR1C2)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KR1C2和cathepsinD在40例膀胱癌组织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并对比两者表达相关性.结果:40例膀胱癌中AKR1C2阳性表达率为80%,cathepsinD阳性表达率为90%,cathepsinD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08),AKR1C2蛋白表达在不同膀胱癌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R1C2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论:AKR1C2和cathepsinD表达特征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熊飞;杨为民;章慧平;周四维;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确诊为肾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肾转移癌分别来源于肺癌、胃癌、结肠癌、食道癌.根据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结果:肾转移癌无特异临床表现,单发性病变是常见的CT表现.综合治疗后生存期6~2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3.2个月.死亡4例,存活2例.结论:肾转移性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应根据不同的原发肿瘤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式.
作者:付伟金;丁强;夏国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膀胱白斑的有效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对105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膀胱白斑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方法,分别运用经尿道膀胱白斑气化电切术、膀胱白斑电切术及膀胱白斑电烙术进行治疗,并对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尿道气化电切术组中治愈22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术后复发2例;经尿道电切术组中治愈17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术后复发8例;经尿道电烙术组中治愈13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术后复发11例.组间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术后疾病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经尿道膀胱白斑气化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较低的复发率,足治疗膀胱白斑较好的手术选择.
作者:李斌;唐秀英;王欢;官阳;李良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25岁.左侧阴囊坠胀不适4个月,加重20余天就诊.患者初诊时左侧睾丸肿大,质韧压痛明显,无低热盗汗、无尿频、尿急,中性粒细胞略偏高,结核菌试验阴性.
作者:杨德峰;霍勇;苏翼;王更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例中1例为亲属肾移植.5例临床表现为肾移植术后2~48个月出现间歇性血尿,1例B超发现膀胱占位病变.6例均为非同时发生的移行细胞癌,非同时发生肿瘤的时间为1.5~16个月.6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新发而接受2~5次肿瘤切除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及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及全尿道切除术.术后通过膀胱灌注给予丝裂霉素、吡柔比星、表阿霉素等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结论:肾移植术后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往往进展快,易扩散和转移,预后较差.对肾移植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应高度重视,严把受体关,密切随访,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慎重对待移植肾切除.
作者:吴建辉;张勇;徐子强;周文辉;黎玮;马洪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远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9月~2006年1月共为14例患者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移植于右髂窝,门静脉与髂外静脉做端侧吻合,包括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片与髂外动脉做端侧吻合,肾脏同常规肾移植于左侧髂窝.十二指肠与膀胱侧侧吻合,胰液采用膀胱外引流.术后应用他克莫司加霉酚酸酯加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9例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早期无排斥反应发生.随访18~70个月,平均34个月.存活5年以上者4例,4年以上者5例,3年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9例,胰肾功能良好,血糖正常,均未使用降糖药.1例因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天切除移植胰腺,随访至今2年肾功能良好.4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血管事件,多器官衰竭,1例因十二指肠瘘死亡.结论:仔细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树栋;马潞林;王国良;侯小飞;罗康平;赵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鸟司他丁对老年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的机制.方法:选择30例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5例.U组于手术开始后至循环开放前静滴50万IU乌司他丁,术后5 d继续每天静注30万IU两组分别在术前(T0)、术毕即时(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术后第5天(T4)、术后第7天(T5)等时点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及IL-10的浓度.同时术后第1~30天每天查血肌酐,记录肌酐恢复正常所需天数,记录各组发生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急性排斥反应的例数.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于T1、T2、T3、T4、T5的SOD、IL-10值高于对照组(P<0.05),而MDA、TNF-α、IL-6、IL-8值低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减轻移植肾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
作者:孙煦勇;文宁;农江;文海涛;聂峰;赖彦华;董建辉;李壮江;黄莹;赵东海;曲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