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损伤的早期处理

白安胜;宋江虹;郭巍

关键词:后尿道损伤, 骨盆骨折,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损伤早期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男性骨盆骨折并发后尿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尿道黏膜裂伤或尿道部分断裂患者行留置导尿,另28例尿道完全断裂患者均在伤后24 h内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尿道会师加牵引,其余10例单纯膀胱造瘘.结果::随访6个月~5年,8例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排尿通畅6例,尿线变细2例,经定期尿道扩张,排尿正常.18例尿道会师加牵引患者,拔管后适时扩张尿道,排尿通畅15例,尿线较细3例,经定期尿道扩张后,1例排尿通畅,2例失败.10例单纯膀胱造瘘患者,术后均不能排尿,分别于伤后6~12个月行开放手术及尿道内切开治疗.结论: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是治疗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断裂的有效方法.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损伤的早期处理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损伤早期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男性骨盆骨折并发后尿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尿道黏膜裂伤或尿道部分断裂患者行留置导尿,另28例尿道完全断裂患者均在伤后24 h内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尿道会师加牵引,其余10例单纯膀胱造瘘.结果::随访6个月~5年,8例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排尿通畅6例,尿线变细2例,经定期尿道扩张,排尿正常.18例尿道会师加牵引患者,拔管后适时扩张尿道,排尿通畅15例,尿线较细3例,经定期尿道扩张后,1例排尿通畅,2例失败.10例单纯膀胱造瘘患者,术后均不能排尿,分别于伤后6~12个月行开放手术及尿道内切开治疗.结论: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是治疗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白安胜;宋江虹;郭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共刺激分子B7-H1和Fas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1和Fas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B7-H1和FasL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其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膀胱组织中B7-H1和FasL均不表达;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B7-H1和Fas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和70%.B7-H1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密切相关(P<0.05);FasL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复发无关.B7-H1的表达水平与FasL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98,P=0.000).结论:B7-H1和FasL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免疫逃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检测B7-H1和FasL可以作为了解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干预B7-H1及FasL信号将有望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作者:王永华;庄乾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槲皮素诱导TRAMP-C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转基因前列腺腺癌小鼠C2细胞系(TRAMP-C2)凋亡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体外培养的TRAMP-C2细胞,应用MTT法检测槲皮素对TRAMP-C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MP-C2细胞的凋亡率,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槲皮素作用前后TRAMP-C2细胞差异性表达基因.结果:槲皮素能抑制TRAMP-C2细胞生长,诱导TRAMP-C2细胞凋亡,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基因芯片分析发现,应用5×10-5mol/L浓度槲皮素处理48 h后的TRAMP-C2细胞有69个基因表达下调,94个基因表达上调,其中血小板反应素表达明显上调,为对照组的36倍.结论:槲皮素能诱导TRAMP-C2细胞凋亡,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RAMP-C2细胞血小板反应素-1的表达有关.

    作者:宋明山;邢念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在预测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在预测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取随访3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复发性和15例未复发性浅表性膀胱癌石蜡切片标本,应用17号染色体特异性荧光探针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结果:复发性膀胱癌中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19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例异常患者(P<0.05),6例单倍体全部复发,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膀胱癌的进展无相关性(P>0.05),其无病生存时间较17号染色体正常患者明显缩短(P<0.05),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者复发的可能性是17号染色体正常的3.07倍.结论: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有关,可以作为预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用指标.

    作者:包卿兵;刘军;林建中;李建勇;孙宏斌;仇海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154例报告

    目的:探讨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4例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患者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主要针对急性肾损伤和局部创伤给予综合治疗.结果:154例中,128例基本治愈,26例行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持续性肾功能损害和死亡.结论:采用以补液、利尿、血液透析、局部切开减压和全身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挤压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可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促进转归.

    作者:袁光亚;辛宇鹏;邵红刚;甘晓辉;马蜀爽;康斌;刘都;王耀东;贺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原发性肾肉瘤的诊治及预后(附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肉瘤的诊断方法、病理学特点、治疗手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期间收治的6例原发性肾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39~72岁,平均58岁.左.肾肿瘤3例,右肾肿瘤3例.表现为腹痛3例,腹部包块1例,阴囊坠胀1例,无症状1例.肿瘤直径2.5~13 cm,平均8.1 cm.T1N0M0期2例,T2N0M0期1例,T3bN1M0期1例,T4NxM1期2例.6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均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2例T1N0M0期、1例T2N0M0期及2例T4NxM1期患者均行肾癌根治术,1例T3bN1M0期患者行肾脏姑息性切除术.4例术后实施化疗.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示平滑肌肉瘤5例,癌肉瘤1例.术后3例随访6个月~3年,其中1例(T2N0M0)于术后2年发现腹膜后转移,并于术后3年死亡,1例(L4NxM1)于术后2个月发现双肺转移,1例(T1N0M0)无瘤存活.结论:腹痛及包块是肾肉瘤的常见症状,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病理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术后是否化疗尚存在争议.

    作者:张海洋;赖金枝;杨晓峰;卢圣铭;吕家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胱氨酸结石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胱氨酸结石是胱氨酸尿的唯一临床表现,而胱氨酸尿是一种单基因疾病.本文扼要介绍了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同时也回顾了一些药物疗法和外科疗法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孙西钊;贺雷;叶章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坦索罗辛与坦索罗辛和保列治联合应用治疗BPH疗效比较

    BPH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梗阻和下尿路刺激症状.在非手术治疗中,坦索罗辛和保列治两种药物因其疗效肯定而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赵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TURP术后性功能状况评估: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独立研究结果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否会影响BPH患者的性功能状况,目前还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现已知TURP可以导致术后逆行射精的发生,但是否对勃起功能有影响仍存在分歧.

    作者:冯超;徐月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女各7例,年龄34~86岁,平均72.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辅助检查主要为B超、盆腔CT以及膀胱镜检查加活检;行膀胱全切除术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BRt)4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5例,膀胱鳞癌4例,膀胱小细胞癌3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1.3个月,仅1例患者术后39个月仍存活.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推荐的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新辅助或辅助放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沈海波;齐隽;康健;白强;张良;叶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联合检测血清和尿液中透明质酸诊断膀胱癌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和尿液中透明质酸(HA)与膀胱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对47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尿液中HA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尿液中HA水平分别为(221.04±86.04)ng/ml和(381.21±97.12)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液HA水平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密切相关(P<0.01),但血清HA水平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无相关性(P>0.05);术前尿液中的HA水平稍高于血清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大于正常对照者血液和尿液中HA水平上限102.91 ng/ml、144.70 ng/ml为阳性界值时,检测血清和尿液HA的阳性率和敏感性为85.10%和89.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4.28%.结论:HA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和尿液中均表达增高,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检测膀胱癌的指标.

    作者:蒲小勇;王志平;陈一戎;王行环;王怀鹏;罗耀雄;徐战平;陈浩阳;冯自卫;刘久明;吴一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前列腺癌患者PCA3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PCA3在前列腺癌诊断、临床分期及Gleason评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前列腺癌患者56例,其中T2期12例,T3期21例,T4(N0~3,M0~1)期23例;Gleason评分5~7分27例,8~10分29例;BPH患者23例,健康男性9例.分别获取其外周血及前列腺按摩液,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两种体液标本中PCA3的表达阳性情况,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BPH和对照组两种体液标本未见PCA3阳性表达,而PCa患者外周血标本PCA3阳性率为88.9%(48/54),前列腺按摩液标本PCA3阳性率为81.3%(39/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体液标本PCA3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的前列腺癌特异性,并且随着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增高,其阳性率越高,有望成为诊断前列腺癌的新肿瘤标志物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光香;郭宏骞;李笑弓;刘铁石;张士伟;燕翔;甘卫东;曾令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两种前列腺癌多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多肽PSMA-P1及PSMA-P2负载患者自体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8例非激素依赖型且HLA-A2阳性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离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人粒细胞一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培养至第5天经催熟24 h后,以PSM-P1多肽与PSM-P2多肽片段(HLA-A2阳性)进行负载.将成熟DC经皮内注射,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有客观缓解率、临床收益率和毒副反应.结果:8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Th1细胞因子水平(IL-2/IL-12/IFN-r/TNF-a)明显升高(P%0.05);3例患者肿瘤标志物PSA降低,2例平稳,1例升高.1例患者胸腔积液消失.3例早期患者随访10~13个月,其中2例目前病情稳定,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主要毒副反应为乏力及注射部位处轻微疼痛.结论:前列腺癌术后行多肽负载的DC瘤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控制PSA升高,缓解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邹青;须霆;杨尔圻;汪仪俊;王亚军;芮清;赖娅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盐酸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51例疗效观察

    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月应用超选择性α1A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商品名哈乐)治疗BPH患者5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鸿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雄激素变化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肾脏长期存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性激素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雄激素睾酮、双氢睾酮、脱氢异雄酮、雄烯二酮参与对体内多种代谢,可以在血管、脂质、内皮、胰岛、细胞、免疫系统等方面参与调节,有多种生物学作用.本文对雄激素在肾移植术后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袁渊;曾甫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腺性膀胱炎及其诊治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黏膜增生性病变.为引起临床医师对腺性膀胱炎的重视,本文就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病理改变、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关系、腺性膀胱炎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认为腺性膀胱炎病因复杂,可能与膀胱黏膜慢性刺激有关,可作为膀胱癌的前期改变.其治疗只有针对病因,消除慢性刺激因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汤昊;孙颖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PTEN蛋白和VEGF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前列腺癌(Pea组)组织和20例BPH(对照组)组织中PTEN和VEGF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PCa组和BPH组中阳性率分别为38.46%(15/39)和100%(20/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在PCa组和BPH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6.41%(22/39)和25%(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VEGF的表达则与前述临床、病理特征呈正相关(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与VEGF表达呈密切负相关(r=-0.735,P<0.01).结论:PTEN蛋白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蛋白和VEGF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PTEN蛋白和VEGF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前列腺癌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邹义华;陈志强;叶章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附4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CD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4例CD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例CDC患行占同期肾癌的1.41%,全部为男性,年龄为51~62岁.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乏力、消瘦及低热.其中1例术前诊断为肾结核,但术中探查发现合并输尿管多发结节,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为输尿管癌,行患侧肾癌根治性切除加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CDC并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例术前发现双肺多发转移病灶,同时肾门、肾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多发肿大淋巴结,术中尽量切除可疑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结转移.另1例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CDC,部分为透明细胞癌.肿瘤TNM分期:2例为T2N2M1(Ⅳ期),1例为T2aN0M0(Ⅲ期),1例为T1N0M0(Ⅰ期).4例患者术后均进行干扰素及IL-2治疗,2例有远处转移者同时行放疗.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肝、肺、肋骨多发转移而死亡,余3例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CDC临床症状明显,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主要治疗方法为肾癌根治术,患者多于术后数月或几年内发生转移而死亡.

    作者:石冰冰;陈骋;荣石;樊华;李汉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46.2岁,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137.8天.结果:25例患者中,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光滑念珠菌感染感染1例,假丝酵母菌感染1例,热带念珠菌感染1例,曲霉菌感染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1例,镜检见菌丝感染2例,培养阴性12例;合并感染11例.13例培养或镜检阳性者中,采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10例,死亡1例,2例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均康复;12例培养或镜检均阴性者中,采用抗细菌和抗病毒治疗均无效,其中7例采用伊曲康唑治疗3天,5例有效,2例无效后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5例应用醋酸卡泊芬净治疗,患者均康复.本组25例患者在积极抗真菌的同时给予呼吸支持、调节免疫抑制剂剂量、经验性联合抗微生物、小剂量激素及其他支持治疗等,24例康复出院,1例死亡.结论:肺部真菌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应用新型抗真菌药、调节免疫抑制剂剂量、给予经验性联合抗微生物、小剂量激素等,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高.

    作者:徐斌;杨庆;王林辉;刘骞;叶华茂;孙颖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上皮样AML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状况,以及组织形态及免疫标记物的表达特点.结果: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考虑为肾癌,镜下肿瘤内均缺乏脂肪组织,可见特征性的血管结构以及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HMB45或Melan-A弥漫阳性,SMA阳性表达不定.结论:肾上皮样AML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诊断中需要注意与肾细胞癌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肾上皮样AML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作者:杨秀萍;潘华雄;郭涛;贺骏;翁密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