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乾坤;姜格宁;丁嘉安;周晓;汪浩;陈昶;朱余明;王海峰;何文新
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指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后新发生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使移植肝功能丧失.这个概念首先由Kerkar等[1]于1998年提出,目前国内仅报道过2例[2].2011年我中心收治1例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16岁,2008年11月因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和肝功能失代偿在外院接受亲属活体肝移植,手术顺利.术后以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恢复顺利.根据血Tac浓度调整其用量;MMF用量为1.0 g/d;甲泼尼龙于术后3个月减量至8.0mg/d,术后半年减量至4.0mg/d,术后1年减量至2.0 mg/d,术后1年半停用.
作者:陈虹;王旭;范铁艳;李俊;沈中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微小病毒B19感染导致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间共诊断肾移植后微小病毒B19感染导致的PRCA患者8例.采用转换免疫抑制剂、输注丙种球蛋白、加大激素用量、停用骨髓抑制药物及必要时联合膦甲酸钠抗病毒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转归等进行回顾与总结分析.结果 8例初次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3±15)d(32~86 d),期间肾功能稳定.治疗前血红蛋白低值为(58±9.3)g/L(50~73 g/L),综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治疗起效时间为(22±13)d(8~47 d),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06.8±22.3)g/L和(116.0±20.7)g/L.患者随访(222±93)d,血红蛋白水平稳定.结论 对肾移植后微小病毒B19感染导致的PRCA,采用转换免疫抑制剂、输注丙种球蛋白、加大激素用量、停用骨髓抑制药物,必要时联合应用膦甲酸钠抗病毒等综合措施治疗有效.
作者:陈燕燕;黄洪锋;彭文翰;谢文卿;余献平;陈江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脑出血后因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压迫、脑水肿的继发损害和局部的炎症反应等所致的细胞凋亡,使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变得异常困难[1-2].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措施,在组织结构和功能上修复受损的神经元确实不易,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切实有效地修复受损脑组织的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向神经组织细胞分化[3],因此干细胞移植有望使这些成为可能.
作者:薛彦忠;李秀秀;郝培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肺移植术后自体肺并发症对移植疗效和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12年8月间单中心施行的48例单肺移植的临床资料.患者的原发疾病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病29例(61%),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14例(29%),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4%),尘肺2例(4%),肺淋巴管肌瘤1例(2%).分析术后对侧自体肺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预防和处理,并探讨其对受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48例单肺移植受者中,21例(43.7%)出现了对侧自体肺并发症,其中7例(14.6%)因自体肺并发症死亡.并发症分别为气胸2例(4.2%),对侧肺减容术术后持续漏气1例(2.1%),后期自体肺过度膨胀4例(8.3%),顽固性乳糜胸1例(2.1%),肺内恶性肿瘤2例(4.2%),细菌感染6例(12.5%),真菌感染5例(10.4%).有自体肺并发症及无自体肺并发症受者术后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63%、42%、21%以及85%、55%、48% (P<0.05).自体肺感染性并发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P<0.05).结论 受体对侧自体肺并发症是影响单肺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感染性的自体肺并发症,采用外科手段常可成功治疗,而自体肺感染的预后较差.
作者:陈乾坤;姜格宁;丁嘉安;周晓;汪浩;陈昶;朱余明;王海峰;何文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脂多糖介导的小鼠肾脏固有树突状细胞(rDC)成熟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J小鼠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使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11c+的rDC,流式细胞仪鉴定rDC纯度.脂多糖刺激24 h,促使rDC成熟,给予不同浓度(50、100和200 U/L)乌司他丁处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分泌水平.100 U/L的乌司他丁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r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及CD80和CD86分子,以观察乌司他丁对r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检测趋化因子受体7(CCR7)的表达,计数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IP-3β)趋化进入细胞培养小室下层的CD11c+细胞的数目,分析乌司他丁对rDC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脂多糖刺激促使rDC成熟,高表达MHCⅡ、CD80、CD86分子,并分泌大量IL-12,而乌司他丁能够抑制脂多糖介导的rDC表型和功能成熟.经乌司他丁处理,CCR7分子的表达由69.2%下降至37%,并且受趋化的CD11c+细胞数目下降为脂多糖处理者的45.3%.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抑制脂多糖介导的小鼠rDC的成熟和趋化能力上调.
作者:崔瀚文;袁清;洪善娟;韦星;许亮;黄海燕;王全兴;蔡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血他克莫司(Tac)浓度对受者血脂、空腹血糖(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肾移植后规律应用Tac+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抗排斥反应治疗,且术前血脂、血糖水平正常的受者为研究对象.术后不同时点根据受者血Tac浓度与正常范围比较,将受者分为高浓度组、正常组和低浓度组,监测血Tac浓度谷值、血脂及FBG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并比较术后不同时段3组间血脂、FBG水平的差异.结果 术后1个月高浓度组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低浓度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和低浓度组(P<0.05);术后3个月高浓度组TG、FB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低浓度组(P<0.05和P<0.01);术后6个月高浓度组总胆固醇(TC)、TG、FB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低浓度组(P<0.05,P<0.01和P<0.05).各时点正常组与低浓度组间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后血Tac浓度超过正常范围,且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药物性高脂血症及糖尿病.
作者:刘相端;曲青山;蒋欣;李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致敏患者经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至2012年1月45例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经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接受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预处理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均大于20%,为(56.5±19.9)%,预处理后PRA水平降至(18.9±19.1)%.受者与供者的HLA抗原错配数为(2.1±0.7)个,术前2次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均为阴性.所有受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排斥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无受者死亡,有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为100%(45/45),移植肾存活率为95.6% (43/45).术中肾血管开放后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受者在切除移植肾后恢复血液透析;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发生率为26.7%(12/45),经甲泼尼龙和(或)ATG冲击治疗后,11例完全逆转,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9%(4/45),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DFPP 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安全有效,能使致敏受者获得良好的肾移植效果.
作者:崔瑜;黄洪锋;雷文华;陈江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活体肾移植前对致敏患者的处理经验,并对移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0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将受者分为高致敏组(41例,PRA≥30%),低致敏组(102例,PRA为0~30%)和非致敏组(466例,PRA为0).所有受者经HLA抗体检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确认没有针对供者的HLA抗体后进行肾移植.高致敏组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低致敏组给予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抗诱导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高致敏组、低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受者术后移植肾恢复正常的时间和1年时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明显差异;3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6%(4/41)、8.82%(9/102)和8.15%(38/466),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7.1%(99/102)和98.1%(457/466),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8.0%(100/102)和98.9%(461/466),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致敏组的感染发生率为31.7%(13/41),明显高于低致敏组的26.5%(27/102)和非致敏组的21.6% (101/466) (P<0.05).结论 致敏受者肾移植前经HLA抗体检测和CDC配型,避开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针对的供肾,并给予免疫诱导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致敏受者相似的良好效果.
作者:谢礼波;王莉;唐雯;宋涂润;卢一平;庄杰;代波;林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效果.方法 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者15例,其中2例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预存DSA者,术前2周开始每2~3 d行血浆置换1次,共行4~5次,每次血浆置换后静脉输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移植当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术前10 d起给予他克莫司(Tac,0.1mg· kg-1·d-1)+吗替麦考酚酯(MMF,0.5 g/d).术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0.2~0.4 g·kg-1·d-1,用2~3 d.预存NDSA者,术前第3天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部分病例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每天IVIG 0.6 g/kg.15例受者均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甲泼尼龙进行诱导治疗,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Tac+ MMF+泼尼松.结果 预存DSA者,在去抗体减敏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转为阴性;预存NDSA者,其CDC始终阴性,去抗体减敏治疗后仅有部分患者的PRA有所降低.2例预存DSA的受者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1个月时出现急性和交界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抗体反弹,予以血浆置换+大剂量IVIG(1~2 g/kg)后,均能有效控制和逆转.现分别随访1年和10个月,肾功能维持良好.13例预存NDSA的受者,1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予AT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伴慢性化改变,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效果不佳,移植肾丧失功能.结论 对于预存DSA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IVIG+利妥昔单抗进行去抗体减敏治疗,在其PRA和CDC转阴后再行移植,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良好.
作者:傅茜;王长希;李军;陈立中;邱江;陈国栋;邓素雄;费继光;黄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致敏尿毒症患者的肾移植一直是移植界面临的难题之一.由于致敏患者体内预存有抗HLA抗体,术后容易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受者的长期存活率较低.近年来,国内实施的致敏患者的肾移植例数明显上升,很多中心亦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者:张伟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术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的患者肾移植后HBV复制增强,肝细胞损伤加剧,肝功能进行性衰竭,容易发展为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等,并且有可能发展为肝细胞肝癌.感染HBV的肾移植受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自发性转阴率和乙型肝炎e抗原的转换率均明显较感染HBV的免疫功能正常者低[1].1987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有32例术前HBV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在我院接受肾移植,现就拉米夫定对其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丁振山;杨志豪;张钊;张冠;刘乃波;姜永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氟比洛芬组(根据药物剂量不同分为A、B、C、D组4个亚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建立70%小鼠肝IR损伤模型,肝脏缺血时间为90 min.A、B、C、D组于缺血前20 min经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5、7.5、10和15 mg/kg的氟比洛芬.再灌注后通过血清学和组织学指标观察肝损伤情况,比较各组COX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检测各组肝细胞线粒体膜转换孔(mPTP)的敏感性.结果 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氟比洛芬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C组下降为明显.再灌注6h,与IR组比较,氟比洛芬组肝组织损伤较轻,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同时,肝组织COX-2及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基因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再灌注后6h,氟比洛芬组mPTP对外源性Ca2+刺激的耐受性增加.结论 氟比洛芬预处理能减轻小鼠肝脏IR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以及抑制mPTP.
作者:傅海龙;李永华;张卿卿;徐海涛;丁国善;王全兴;石学银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供者器官短缺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1],因此扩大供者来源的多种方案正被广泛采纳.为预防供、受者ABO血型不相符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活体肝移植后移植肝小体积综合征(SFSS),可在肝移植术中附加脾切除.肝移植术中脾切除的应用价值和适应证受到关注,本文就此做如下综述.
作者:宋卓伦;郑虹;蒋文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诊断和治疗.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病例3例.移植前受者均有HLA致敏史,其中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曾为阳性,但移植前已转为阴性,另1例移植前PRA-Ⅱ类抗体为强阳性.3例术前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移植后1周内均出现了抗HLA抗体水平的迅速升高伴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急性AMR确诊后采用反复多次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联用硼替佐米)治疗.结果 3例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均符合急性AMR的诊断标准.1例因确诊时移植肾已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1例经4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抗体水平显著下降且病理损伤明显好转,于术后50 d移植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例经5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于术后24 d切除移植肾.结论 HLA预致敏患者即使PRA移植前已转阴都属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的危险人群,当出现移植肾早期原发性无功能或移植肾功能急剧下降时,及时检测HLA抗体水平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确诊急性AMR十分重要.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或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方法,预后与干预早晚及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朱兰;林正斌;陈松;郭晖;刘慎微;黄伟;谢林;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移植前致敏患者干预治疗的方案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1年接受肾移植的致敏受者43例,根据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分为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术前经血浆置换、输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干预治疗,经过HLA配型,联合应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应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定期检测PRA水平.所有受者随访12~36个月,观察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PRA水平的变化,以及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 经干预治疗后,轻度致敏组中14例PRA完全转阴,高度致敏组中5例PRA完全转阴,其余受者PRA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组受者均出现PRA水平的爬升.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的人存活率分别为95.6%和9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和70%.轻度致敏组有3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高度致敏组有5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5 d后逆转.两组共10例受者出现血肌酐缓慢爬升,经移植肾穿刺活检发现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表现.结论 血浆置换和输注IVIG的干预治疗,良好的HLA配型,ATG诱导治疗,以及应用Tac+ MMF+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前提.
作者:陈栋;张伟杰;陈刚;周平;昌盛;朱兰;陈松;施辉波;杜敦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身淋巴照射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用于高致敏患者肾移植脱敏治疗及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间13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2例为术前致敏患者,均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ATG的脱敏方案;11例为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诊断的AMR,7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血浆置换+低剂量IVIG+ ATG的治疗方案,4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MG+ ATG的治疗方案.结果 术前脱敏治疗2例均治疗成功,并接受活体供肾移植,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B淋巴细胞数量呈持续抑制趋势,随访期间未超过脱敏治疗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百分率较脱敏治疗前明显升高.术后AMR患者中,10例治疗后排斥反应成功逆转,1例因治疗失败行移植肾切除.治疗成功的AMR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呈持续抑制趋势,Treg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1年行移植肾程序性活检均未发现AMR.结论 全身淋巴照射联合ATG用于高致敏患者的脱敏治疗及肾移植受者AMR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诱导Treg细胞的产生有关.
作者:李龙;戚贵生;杨橙;林淼;赵梓彤;吴擘頲;唐群业;许明;戎瑞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来佐单抗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搜集国内外关于阿来佐单抗用于预防肾移植后AR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疗效及差异的指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国内外9个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来佐单抗具有良好的抗AR作用,术后半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5.5%(OR=0.37,95%CI为0.24~0.58,P<0.01),术后1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1.1%(OR=0.43,95%CI为0.29~0.64,P<0.01),术后2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8.2%(OR=0.69,95%CI为0.47~1.02,P<0.01).阿来佐单抗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8,95%CI为0.76~1.85,P=0.46),阿来佐单抗组的受者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为0.52~1.72,P=0.85).结论 阿来佐单抗对肾移植后AR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对术后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刚;何敏毅;胡建敏;刘永光;张轶欧;赵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