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翠萍;张建丽;杨一晖
我院对130例意外露髓,早期或局部性牙髓炎的年轻恒牙在活髓切断术中用中药细辛加替硝唑封药治疗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建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危重并发症,不仅仅因大出血不能有效控制而死于失血性休克,即使出血控制,也极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近几年来,我们应用生大黄防治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中良;冯敏君;张海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中医用药对生熟炮制非常重视,药之生熟与补泻作用关系甚大.因生者性悍而味重, 其性刚、攻急,主泻;熟者性醇而味轻,性柔,其攻缓、主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对药理作用,必须明了.如补药用制熟者,欲得其醇厚,所以存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欲去其悍烈,所以存其攻伐之力.用生用熟各有其异,实取其补泻得中,毋损于正气.
作者:郭光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是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减少剖宫产术后出血量,我院将易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剖宫产妇给米索前列醇纳肛,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吕伟超;许琴仙;郑红枫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从1994~2000年间共收治肩周炎46例,均在臂丛下手法松解治疗,同时配合痛点穴位封闭,术后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国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自1998年1月起,我院采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病人61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飚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于1999年2月~2000年10月用生脉注射液合玉屏风口服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朱惜春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亚健康就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找不出实质性病变却有种种不适感.以往西医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应该注意,亚健康必须是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移形态,包括:①身心轻度失调状态:即时有疲劳不堪、情绪低落、心情烦燥、纳呆、失眠等身心失调表现,时好时坏,时轻时重.②潜临床状态:指已出现了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发展成某一类病理损害的极大可能,或已启动了某些病理改变发展的态势.
作者:何以蓓;刘鲁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1998年1月~2000年1月,笔者采用百令胶囊治疗老年人顽固性心律失常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建新;汤礼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复发性口疮又称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1],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溃疡性损害,迄今尚无可根治的药物或疗法.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口服阿斯匹林、复方丹参片治疗68例,取得明显效果.同时与西药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柏平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从1990-1999年6月,对我院肛肠科做结肠造口术28例进行护理.
作者:郑爱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复方益母草合剂是我院根据名中医验方加以改进而成的中药制剂.经过临床5 年使用及对上千例因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及产后宫缩无力,子宫恢复不良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何建平;寿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泡性眼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角膜结膜炎症,包括泡性结膜炎、泡性角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我院眼科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泡性眼炎112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作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琴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当代生物科学与技术正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19 77年Basedovsky[1]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学说(国内有部分学者将它称为生命网络),以后又不断有新的发现,逐渐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这一领域主要是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物质基础,联系途径和机制,以及其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特别近 10多年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人类认识复杂而精密的生物整体调控奠定了基础.而国内中医药研究人员,结合中医整体观与阴阳平衡理论,以中医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为切入点,对中医药展开现代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试从中医药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建红;王敏璋;伍庆华;闵建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急诊室于2000年8月~2001年3月,应用羚羊角粉治疗小儿感冒发热, 退热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红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中风病的核磁共振表现目前见诸文献者尚不多见,作者就近几年来本院收治的中风病83例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胡浩宇;王大明;李捷 刊期: 2001年第12期
随着原发性高血压(EH)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肌肥厚与重构是独立于血压之外的一种危险因素.笔者用超声心动图(UCG)观察芦沙坦对32例向心性肥厚型EH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
作者:倪卫兵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伤寒、低体温症形成了人体的代谢性碱血症已由“H-H”方程式得以体现[1].同时人体必然会抵抗之.在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影响下,人的体温从正常至中心体温降至34.5℃这段体温温差阶段,《 低温医学》著作中称其谓“机能代偿期”,低于34.5℃以下时为“机能衰竭期”.体温下降在机能代偿期是缓慢的,进入机能衰竭期后体温迅速下降[2].
作者:唐元成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于2001年1月22日收治结核性脑膜炎伴发急性脊髓炎1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病人恢复较为满意,现分析护理过程如下.
作者:郁怡心 刊期: 2001年第12期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及医疗技术和条件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亦不断增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治疗过程中引起低血糖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延误病人的救治,严重者导致脑水肿、昏迷 ,处理稍不及时,则有致命性危险或遗留不同程度的脑损害,但只要充分注意,大多数低血糖症是可以避免的.为此,笔者1994年2月~2000年8月期间对所遇到的25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口服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辉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