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张春和;李焱风;秦国政;陈天波;张富刚;丁世霖;杨毅坚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中医证候, 分布规律
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BPH患者540例,编制BPH中医证候学调查表获取患者四诊资料,对收集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证候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内部可靠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出该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BPH的8个基本证候分别为肾阳虚证(256例)、瘀阻水道证(238例)、肾阴虚证(173例)、湿热下注证(140例)、脾气虚弱证(127例)、痰浊郁结证(92例)、肝郁气滞证(46例)、肺热气郁证(32例),每一患者可具备一个或多个基本证候.单一证型有3个共106例(19.6%),复合证型有9种证型组合共434例(80.4%);12类证候中单纯实证1个共32例(5.9%),单纯虚证4个共154例(28.5%),虚实夹杂证7个共354例(65.6%). 结论 肾阳虚证、瘀阻水道证、肾阴虚证为BPH的常见基本证型,且以复合证型、虚实夹杂证多见.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的初步研究

    在对“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命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认识人体生命规律、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基础,以“关系”为认识的逻辑起点,以整体性为根本特征,以“象”或具象性概念为思维要素,以模式推理为主要方法,重视直觉体悟、富有辩证思维特点,追求天人、形神和谐的方法系统.对这一方法体系的评价,应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运用三仁汤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心得

    三仁汤首载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为临床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良方.功专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现结合病例谈谈三仁汤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体会.1 泌尿道感染张某某,女,54岁,2010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尿路感染反复发作5个月余,加重1周,外院行抗生素治疗无效,故就诊于中医.症见尿频、尿急,神疲乏力,纳可,寐安,二便调,舌尖红、苔白腻,脉细.

    作者:冯鑫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119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饭前服用.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镜像、血红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6%,对照组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镜像改善、血红蛋白升高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血流变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浊解毒方能改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贫血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杜艳茹;李佃贵;王春浩;刘雪婷;何华;娄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浅谈“下针贵迟”

    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结合临床体会,从安全医疗、治神与守神、准确取穴、控制进针深度与方向、感知针下组织层次、辨气、天人地三部得气、候气、催气与守气、控制刺激量、获取和保持针感、带力下针、提高医生水平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下针贵迟”的意义.

    作者:凌建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科学养生维护健康

    结合对中医养生的深刻认识,分析了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养生与其他养生的区别及导致养生领域混乱的原因.认为中医古籍中养生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四个方面,提出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是提高养生质量的关键,中医养生的先进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高度社会认同是传承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动力.

    作者:曹洪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BPH患者540例,编制BPH中医证候学调查表获取患者四诊资料,对收集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证候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内部可靠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出该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BPH的8个基本证候分别为肾阳虚证(256例)、瘀阻水道证(238例)、肾阴虚证(173例)、湿热下注证(140例)、脾气虚弱证(127例)、痰浊郁结证(92例)、肝郁气滞证(46例)、肺热气郁证(32例),每一患者可具备一个或多个基本证候.单一证型有3个共106例(19.6%),复合证型有9种证型组合共434例(80.4%);12类证候中单纯实证1个共32例(5.9%),单纯虚证4个共154例(28.5%),虚实夹杂证7个共354例(65.6%). 结论 肾阳虚证、瘀阻水道证、肾阴虚证为BPH的常见基本证型,且以复合证型、虚实夹杂证多见.

    作者:张春和;李焱风;秦国政;陈天波;张富刚;丁世霖;杨毅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验证

    目的 验证《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采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4+1的临床验证新模式,进行了两轮多中心临床验证,共有21个省市的23家脑病专科协作组单位参加,共验证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时点的中风患者1 053例.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上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该量表适合于对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证候的诊断,可操作性强.

    作者:高颖;马斌;刘强;钟海珍;黄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肺外)的不良效应[1].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在其病程中常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是促进疾病持续进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COPD的总体患病率为8.2%,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4%和5.1%.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轻度和中度COPD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可能高于10%,在老年人群中的比例可能明显增高[2].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浅论运用阴阳对应性思维研读《伤寒论》

    《伤寒论》中包涵着多层次的阴阳对应性表述,运用对应性思维研读《伤寒论》,不仅有利于增强对阴阳理论的理解及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更有助于取得重要的发现和感悟.

    作者:刘玉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小柴胡汤治验实录

    1.刘渡舟治疗午后长期发热医案许某,男,46岁.1999年4月22日初诊.患者发热近1年,体温38.5℃左右,多于下午发热.在北京几家大医院反复检查,发热原因不明.口苦,大便不干,有汗,面色苍,体质弱,舌淡红,苔厚腻,黄白相兼.口苦、发热为小柴胡汤证;间歇性发热,面苍,苔厚腻为达原饮、平胃散证,用三法合而为方:草果4g,槟榔10g,厚朴10g,陈皮10g,苍术10g,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红人参3g,生姜3g,炙甘草3g.7剂.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从“大气”论治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无复流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术后无复流是急诊PCI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30%.现代医学对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尚不明确.中医学认为,PCI术后无复流的根本病因是“大气”亏虚,进而导致“大气”“困而不运、囿而不举、陷而不升”的病理状态,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升、举、运、转”“大气”论治PCI术后无复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庞树朝;张军平;吕仕超;许颖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脾阴学说研究概况

    脾阴理论作为脾胃学说的一个分支,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具体的理法方药.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其理论日益完善,治法日渐明确.对近年来脾阴学说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整理和阐述.

    作者:黄金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刘永年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

    刘永年教授业医近50年,潜心于各种疑难病的诊治,不囿古人,勇于创新,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老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同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范永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经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据报告为70/10万,其不影响妇女的生育能力[1],但是SLE孕妇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死胎和各种新生儿先天性异常(新生儿SLE、先天畸形、早期新生儿死亡)等[2].有研究发现,电镜下SLE孕妇的胎盘显示绒毛发育不良,免疫学检查显示蜕膜绒毛上有IgA、IgG、IgM和C3等的沉积,使胎盘受到免疫损伤,绒毛面积减少[3].

    作者:黄继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清热利湿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患者58例

    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故其治疗受到关注.肝功能异常为肝脏炎性损伤,如不加以治疗,易致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中医认为乙型肝炎与湿热疫毒有关,故我们从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采用清热利湿健脾法组方的茵柴护肝汤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患者58例,并和西药甘利欣组胶囊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威;王江河;马素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参麦注射液对老年手术患者丙泊酚全麻诱导期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老年手术患者丙泊酚全麻诱导期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80例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参麦组和对照组各40例.参麦组于丙泊酚全麻诱导前用参麦注射液1ml/k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然后实施丙泊酚全麻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及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1)、给药后(T2)、全麻诱导前(T3)、插管前(T4)、插管后30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电图(ECG)ST段水平和麻醉诱导期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使用剂量和频率. 结果 与本组T1比较,参麦组及对照组T2、T3时间点CVP明显升高(P<0.05),T4、T5时间点SBP、DBP、PaO2降低,PaCO2、HR升高(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T4、T5时间点SBP、DBP、HR、PaCO2、Pa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参麦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麻黄素及阿托品的用量及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用于老年患者丙泊酚全麻诱导期能减少循环及呼吸功能的波动程度,使丙泊酚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安全.

    作者:朱黎明;郑召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防哮饮早期干预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和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防哮饮早期干预对哮喘气道炎症的防治作用机制. 方法 将50只BALB/c健康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防哮饮小剂量组、防哮饮大剂量组、布地奈德(BUD)组,每组10只,用卵蛋白(OVA)致敏激发造模.防哮饮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从小鼠第1次致敏当天起分别灌胃给予防哮饮500g/L、2 500g/L,每天1次,每次0.4ml,共26天.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BUD组于第23天予BUD溶液(0.5g/L)0.01ml/d,滴鼻3天.后1次激发后48h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肺部EOS浸润和骨髓EOS百分计数(EOS%).结果 哮喘模型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显示小鼠肺部出现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以EOS和中性粒细胞为主.哮喘模型组骨髓EOS%、血清IL-4/IFN-γ的比值、IL-5/IL-12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防哮饮大剂量组和BUD组均能显著降低骨髓EOS%、明显抑制气道及血管周围炎症浸润、降低哮喘小鼠血清IL-4/IFN-γ和IL-5/IL-12的比值(P<0.05或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防哮饮能有效下调哮喘小鼠血清IL-4/IFN-γ和IL-5/IL-12的比值,降低骨髓EOS%,抑制以EOS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

    作者:宾博平;李明忠;殷丽;黄小琪;梁丽英;张锡流;以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病名探析

    回顾和分析了相关中医古代文献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相关症状的描述,对ITP的历代中医病名论述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从中医古籍中挖掘有益著述,指导ITP的辨证和辨病治疗,为中医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王新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提高温病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高效的温病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此,需要精通教材,有效备课,深入浅出地讲解重点、难点、疑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作者:赖明生;杨进;朱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黄芪多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p38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芪多糖(AP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作用.方法 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APS低剂量组、APS高剂量组、p38MAPK阻断剂(SB203580)组、APS低剂量+SB203580组、APS高剂量+SB203580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尾声静脉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给药30天.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后,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重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除APS低剂量组外,其他各给药组均可显著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和重量(P<0.05或P<0.01),并且APS高剂量联合SB203580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各单药治疗组(P<0.05).结论 APS能够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APS高剂量与p38MAPK阻断剂联合应用对抑制再灌注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部分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对心肌的损伤有关.

    作者:徐冰;刘蓓;朱海燕;张莹;朱陵群;陈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