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金匮要略》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朱虹

关键词:《金匮要略》, 研究性教学, 中医教学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型的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对当前<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在<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更好地传承<金匮要略>学术思想,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相长.并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凌昌全癌毒学说运用经验

    凌昌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运用中西医疗法诊治肿瘤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学术经验归纳如下.

    作者:张金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张大荣治疗心绞痛经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大荣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我们有幸跟随学习,现整理如下.

    作者:何庆勇;王师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甘遂半夏膏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

    甘遂半夏汤是<伤寒论>方,我们将汤剂加减化裁制成膏方,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钦;吴春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医研究中问卷调查法的问卷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问卷调查法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涉及某病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患率调查、疗效评价中的症状/证候评价,和患者知识、态度的调查等.主要就中医研究中问卷设计的方法学要点,容易忽视的方面及注意事项做简要介绍.

    作者:陈薇;邢建民;费宇彤;杨红;刘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李曰庆调补肝肾法治疗男科疾病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曰庆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经验丰富,擅长诊治男科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我们有幸随师侍诊,聆听教诲,现将李师运用调补肝肾法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李兰群;陈国宏;周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针灸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概况

    不孕症为妇科常见病,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疗法,在不孕症临床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常福丽;李淑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演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探讨痰瘀证候的动态演变、时相特点和由痰致瘀在代谢方面的变化. 方法 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以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别于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腹主动脉取血,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 大鼠血浆1H NMR谱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不同时点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亦各不相同,表明高脂血症前期以脂质代谢紊乱为特点,随着病程进展,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乙酰糖蛋白的出现,说明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同时酮体及乳酸的升高说明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这与同时检测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结果相一致. 结论 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痰瘀演变过程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以阐释中医痰瘀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作者:刘卫红;张琪;颜贤忠;张蕾;孙博;游云;王丽华;李文;殷小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理论探讨

    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特点,提出证候具有动态性与过渡性.通过对中医证候学的历史回顾,进一步解析和认识中医证候学的模糊性量化概念,提出量化研究是中医证候规范化和发展中医学科的必经途径.

    作者:郦永平;温淑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4例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前后脉图变化观察

    目的 观察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前后脉图变化特点,旨在客观评价脉象信息在冠心病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方法 运用脉象检测系统采集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前后的脉图,采用时域方法和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分析患者的脉图信息. 结果 冠心病患者支架后脉图时域波幅较支架前有降低趋势;支架置入对脉图波形C3模态的X波有很大的影响,支架后有82%患者的C3模态出现明显改善,接近于正常人的状态. 结论 脉图方法作为一项无创伤性检查手段,对评价药物等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是有价值的,中医脉象参数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李福凤;王忆勤;孙仁;姚笛;燕海霞;付晶晶;钱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自拟疏肝化浊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8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原因造成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疏肝化浊汤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方,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长岭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在《金匮要略》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型的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对当前<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在<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更好地传承<金匮要略>学术思想,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相长.并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

    作者:朱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从肝肾论治无排卵性不孕症4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症卵泡发育及排卵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择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治疗联合克罗米芬组(中西组)44例,单纯克罗米芬组(对照组)40例,以排卵监测、性激素检测为主要观察指标. 结果 中西组在月经周期第5天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卵泡直径(FD)、FD≥12mm的卵泡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疗程后中西组排卵率、妊娠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 结论 中医疏肝滋肾结合西药促排卵能显著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晓金;袁爱英;赵敏;归绥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浅议《金匮要略》中知常达变思维方法的运用

    对<金匮要略>全书在杂病辨证论治中蕴含的知常达变思维从发病传变、诊断疾病、治疗病证、鉴别诊断、处方用药、预后转归六个方面进行举例剖析.认为知常达变思维在杂病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者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对当今临床辨证思维的运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巴建全;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如何辨治颈椎病

    答: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各异.如颈型和根型可采用牵引、理疗、推拿、医疗体操等非手术疗法;椎动脉型可选择理疗、牵引、药物、颈围等疗法;脊髓型可使用保护性颈围,原则上禁忌牵引、推拿及西式手法治疗,严重者应及早手术治疗;混合型则根据主要症状,采用针对性方法治疗.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千锤膏、玉红膏配合应用治疗伤口感染50例

    近年来,我们联合使用千锤膏和玉红膏治疗伤口感染、褥疮及痈疖等,特别是对面积较大的Ⅱ、Ⅲ期压疮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建春;张云;李振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辨证思路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姿势反射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还多伴见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嗅觉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临床上不论是医者还是患者,关注的往往是运动症状的程度和变化,对非运动症状则重视不够.

    作者:赵国华;徐春波;曾慧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针刺配合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约为5%~20%,再手术率达4.33%.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确切的疗效,为进一步寻找治疗本症更为有效的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我们分别采用针刺和针刺结合局部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霍则军;郭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寒热均不典型的感冒如何治疗

    答:不典型感冒患者多以全身不适,头晕、头痛或有心悸,经西医治疗收效不佳而来诊.病程多数日、数周、甚至更长,不发热或发热不超过37.5℃等不典型症状.经详诊细辨,兼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证.

    作者:李庆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 方法 检索了近13年COPD急性加重期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症状证候要素统计描述及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 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的常见证候有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和肺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的主症:咳喘、痰黄或痰黏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瘀阻肺证的主症:咯痰气喘、唇甲紫绀、舌质暗红、苔腻、脉沉涩;肺肾气虚证的主症:咳喘、神疲乏力、腰腿酸软、畏风、脉虚弱. 结论 上述3个证型可作为该病辨证的参考.

    作者:王至婉;李建生;王明航;余学庆;李彬;侯振昆;张艳霞;乔翠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白花蛇舌草治疗疔疮/重用白花蛇舌草治疗痤疮/白花蛇舌草是治疗盆腔炎的佳品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