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履平
欢天颗粒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永年治疗失眠的经验方.刘老认为,失眠与肝关系密切,而非独咎于脑(心).肝主疏泄,藏魂、藏血,肝郁气滞,血行瘀阻,则气血逆乱,阴不潜阳,阴阳失交而致不寐.故治以达郁疏肝,活血安神为法.现将欢天颗粒对小鼠镇静催眠的作用做初步探讨.
作者:吴学苏;刘永年;朱翔;李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规律. 方法 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1996~2005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瘀阻脑络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等;从证候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阴阳两虚证等.症状频次依次是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心悸等,以红舌、暗舌、淡舌、腻苔、白苔、黄苔及弦、细、滑、数脉为常见. 结论 结合证素,高血压病常见证候分布以阴虚证、阳亢证、痰湿证、血瘀证等为主;症状以头颈部症状为主,其次为精神症状.
作者:邹志东;范晔;周小棠;陈玉娇;李凤婷;张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王法德主任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在中风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林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多发性硬化是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视神经、脊髓和脑内有散在多灶的脱髓鞘硬化斑块而得名.本病发病特点有四:一是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二是首发多为春夏季节,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三是先后见其视力障碍和肢瘫(偏瘫、截瘫、四肢瘫)或从头至足半身麻木,走路跛行;四是病程长,并可缓解与发作交替.
作者:雍履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重温经典,学习《内经》后,对其痛证学说有了进一步理解,其所论痛证的发病机理,疼痛性质特点对妇科痛经病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此谈一下粗浅体会.
作者:夏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参四方煎剂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参四方煎剂,对照组50例给予参苓白术丸合四神丸治疗,疗程均为4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分别为95.83%、6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8.00%、26.00%).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仅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口淡不渴、神疲懒言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肠道优势有益菌均有所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尤为明显(P<0.05). 结论 参四方煎剂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对肠道菌群的消长调节作用明显,能重建宿主的微生态平衡.
作者:吕文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两年来,我们用针刺疗法治疗肾透析伴抑郁症患者3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量肾透析且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共入选78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39例,男性3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岁,抑郁症平均病程(59.5±5.4)天.对照组39例,男性3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0岁,抑郁症平均病程(61.5±4.2)天.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董卓渊;范艳平;杨家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浅析如下.
作者:廖红娟;王一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丹龙定喘丸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22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龙定喘丸治疗,对照组予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免疫球蛋白E及肺功能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为93.2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OS数目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大呼气流速均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丹龙定喘丸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具有降低EOS浓度及气道阻力的作用.
作者:李建保;田金娜;刘小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只有深切感受到患者的痛苦,深刻理解患者有形无形的、自觉或他觉的症状和体征形成的病因病机,才能达到解决病患的目的.但如何感受患者痛苦,如何理解其状态,终如何治疗疾病是临床医生必须探索的课题.笔者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感悟到,从信息辨识状态,找出形成此种状态的基本病机,综合施治,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繁荣中医学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良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以偏瘫患侧肩胛周围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伴手背及手指肿胀,继之皮肤逐渐变薄,手掌皮肤色泽变红(偶为苍白等),有时下肢亦有类似表现.晚期手部及肩胛周围肌肉逐渐萎缩,指关节脱钙畸型.我们采用电针配合自助性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法治疗本病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阎兴洲;谢敏;冯玲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观察针刺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 方法 86例VBI患者经用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56例)、高流速型(30例),随机分成川芎嗪组(26例、14例)和针刺加川芎嗪组(30例、16例),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及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针刺加川芎嗪组治疗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VBI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8.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Vs低流速型明显增高,高流速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针刺加川芎嗪组疗效优于川芎嗪组,并可以双向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
作者:葛起雪;武炎;王春玲;王少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养阴通络法结合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 方法 全部患者均辨证为阴虚络阻型,其中43例使用养阴通络法结合阿片类镇痛药,41例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连续治疗21天为1个疗程. 结果 治疗组疼痛缓解度、镇痛疗效、每天疼痛次数与每次持续时间、镇痛起效时间、生活质量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养阴通络法对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性疼痛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霆;马胜林;岳建华;谢广茹;邓清华;汤忠祝;潘晓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病例摘要田某某,女,45岁,系腰椎间盘部分摘除术后患者,主因二便失禁,于2006年1月9日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患者于2005年8月17日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左腿疼痛,伴腰痛,未予重视,至2005年11月18日晚大便用力后,遂觉剧痛,自尾骨部放射至双下肢内侧,同时二便失禁,被送至天津市某医院,行腰椎间盘部分摘除术.
作者:杨阿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导师刘嘉湘教授从医40年,精勤实践不辍,悉心习典不倦,多融古而出新,治疗癌症用药精当,常有发挥,疗效确实,偶拾一二,介绍如下.
作者:李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了探讨当飞利肝宁胶囊对乙型肝炎患者抗氧化防御体系的作用,我们于2004年9月~2006年3月选取了60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四川美大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当飞利肝宁胶囊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赵灏;陈伟平;蒋兰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疑难杂病,对脑瘤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证治思路及用药特色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随周师学习多年,现就其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霍介格;顾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和骨质增生为主,并在关节边缘形成骨赘所致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而致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太汲神系列综合治疗,结果满意,介绍如后.
作者:汪一琦;汪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从原理并结合临床研究实际工作出发,着重介绍了临床试验中为什么要实施盲法、如何实施盲法以及如何对盲法实施程度进行评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临床试验中实施盲法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由于试验参与人员知道具体分配方案以后所可能引入的偏倚,实施盲法的对象包括医生、患者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人员.临床试验中一般通过外观一致而无特异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来实施盲法,由于安慰剂本身的设计问题,以及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都有可能破坏盲法,因此,在临床试验中有必要进行盲法实施程度的评估,这主要通过询问试验参与人员对治疗分配方案的猜测来进行.
作者:张宏伟;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李士懋(1936~),男,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辨证中遵从中医理论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症,以脉解舌;辨证首分虚实,虚实之要在于脉之沉取有力无力;崇尚经方,尽量避免中西药混用干扰;倡温病本质为郁热,传变唯气分血分,治疗大法为精、透、滋.近50年来,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脉学心悟》、《温病求索》、《相濡医集》、《濒湖脉学解索》等.合著12部,古籍校勘3部,教材3部,论文7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研制中药新药6项.
作者:陈金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